[法語] 淨空法師:《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5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7-04 13:04:42
肆、明分科義
一、科判起源、方法、作用
今天,首先給諸位介紹科判的意義。所謂「科」也就是類別、分類,「判」是判定。
無論是大小乘經,也不論經文的長短,它必定是有組織、有體系、有脈絡、章法結構等等
。如果能將這些看得很清楚,分析得很明白,這部經裡面的義趣就能夠了然於胸。
在大段落上來說,我們中國人所謂是「彌天高判」,這是對晉朝道安法師所說的。因
為佛經當初翻譯到中國來,我們中國人對於經典非常尊重,不敢輕易將經文把它分裂。而
道安法師他開始將一部經分成三個大段落,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他把這一部經分
成這三個部分。在當時有許多人提出反對,認為道安法師這樣的把經文分裂是對經典不恭
敬。一直到以後,親光菩薩的論典就是《佛地論》翻到中國來之後,原來印度這些菩薩們
也是將這個經典分為四個部分。他這四個部分跟道安法師所分的三個部分真正是不謀合,
於是大家對於道安法師這個分法才非常推崇,也能夠遵守。這個分法是大分,依這個原理
每一分裡又可以分為若干個中段,而每一個中段又可以分為若干個小段,愈分愈細,這就
是後來所謂二十二重科判,分得非常的精密。這是諸位看到我們這邊印的《華嚴經》科判
,有《楞嚴經科會》,諸位一展開就能夠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在此地我們也要先介紹,因為我們用這個本子,你看每一段經文它前面有一個標
題,實際上那個標題就是科分的意思,而原本的經文上沒有這個標題,這是諸位要曉得。
原本這個經從始至終是一篇完整的文章,當中並沒有小標題,這個小標題是大科還不是細
科,標上這個標題我們對於這一章、一節,它的內容旨趣就很容易的了解,對於我們研修
有許多的方便。這三分的大義,序分就是說明這部經的來源。換句話說,佛為什麼要說這
部經?說明說法的因由,這才能夠啟發我們的信心,導致我們修學的意趣。第二個部分是
正宗分,說明這部經的宗旨。換句話說,這部經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正宗分。末後一段叫
流通分,這一段在我們一般世間做文章是沒有的,唯獨佛法有,這一章裡面的意思是希望
我們接受這部經典之後,不但自己要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學,而且還要流通十
方,流通後世。他的意思在此地。
所以,佛法是一切眾生的佛法,不是某些人專利的。我們看到許多經典(這從前沒有
現在有)後面版權頁上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八個字跟流通分是完全對立。流
通分是勸你要流通,你還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換句話說,只准我流通不准你流通
,這是違背了佛法。我們看過去所有的經典課本,你看看決定沒有這個字,都是什麼?「
歡迎翻印,功德無量」。「歡迎翻印,功德無量」就是流通分的意思。所以每個佛弟子不
論是在家、出家都有流通大法的責任。
而流通的方式是多方面的,將來我們在經典上會讀到、會研究到。我們講解、印經是
流通,是流通的一種,傳法利生是最重要的流通。在古代印度西域的高僧,像安世高、鳩
摩羅什大師他們到中國來建道場、傳佛法,這是流通裡面最重要的,為什麼?因為講經時
間短暫,講完了大家就散了,幾時聽到過在這裡講一天經,這個地方人聽了之後就開悟證
果?如果在那裡講了十天、半個月或者講個一年、二年,聽眾裡頭沒有開悟的、沒有證果
的,只能算是給眾生種一點佛法種子,做一點佛法宣傳的工作而已,這是流通的枝末不是
根本。根本的是建道場。建道場也不是說建一個寺廟,而是建立宗旨,建立道風與學風,
這是流通裡面最上乘的。
佛法初到中國來的時候是宣傳,初傳,到什麼時候才建立?就是十個宗派建立的時候
,我們中國才算是真正有了佛法,有開悟的人、有證果的人了。從南北朝這是剛剛開始,
隋唐的時候正式建立。法華、天台、三論、唯識、禪、教、律、論都是從這個時候建立起
來,每個宗派都有開悟、都有證果的,這叫做建道場。如果這裡面沒有道風,沒有學風,
沒有開悟,沒有證果,這只有場不能叫道,是大家聚會的場所,有場不能講有道。
由此可知,佛法對於流通的重視。流是像水一樣,它要向外流的,不是止於自己。我
們看看過去歷代諸大師,有許多大心菩薩,像龍樹菩薩叫八宗祖師,就是大乘八個宗派都
是以他為祖師。這個道場建立了,有人繼承,將它發揚光大,他到另外一個地方再建一個
道場;而不是建這個道場就據為己有,不是的。在我們民國初年,雖然比不上當年的這些
菩薩祖師,給我們做示範的、做典型的有虛雲老和尚。你們看看《虛雲老和尚年譜》,他
一生發心建寺安僧。出家人沒地方修道,沒地方修行,他福報大,到處建寺廟,整修寺院
。他那個寺廟一建好,馬上就請一個有修有學的出家人去做住持,他就離開了,那個東西
就交給別人,再去建第二個。他一生當中所建的道場,你們在年譜裡面看到不計其數。
倓虛大師這是天台宗近代的祖師。雖然是中年出家,他出家的時候大概有四十歲,中
年出家,他活了九十多歲,差不多也建了二十多個道場。他的作風跟虛雲老和尚一樣,建
好了之後就交給別人,到別的地方去;哪個地方看看沒有佛法,他就發心在那裡建道場。
倓虛法師的《影塵回憶錄》就是他的傳記,我們圖書館也曾經影印流通,現在我們這裡還
有一些本子,你們諸位都看到過的。這兩位在近代都是流通佛法的典型,是我們應當效法
的。
二、〈菩薩心地品〉為《梵網經》精華,屬正宗分
流通佛法跟諸位說是修福,依教修行是修慧,因為流通是什麼?就是法布施。我們印
經是布施經典,我們講解,講解是使人家能夠明白經典的大義,這也是法布施,全是布施
。我們建立一個道場、建立一個寺院,供養那個地方,那是布施,那是布施大的,六波羅
蜜當中第一條就是布施波羅蜜,布施波羅蜜就是流通大法,這樣才能夠續佛慧命。
可是我們這部經在前面跟諸位講過,它只是大經裡面的一部分。因為《梵網經》全經
一共有六十一品,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其中的一品,這一品是「菩薩心地品」,在六十品
當中它是第十品;除這一品之外,其餘的部分沒有翻成中文,所以《梵網經》翻成中文本
只此一品兩卷而已。雖然這一品兩卷,這一品兩卷是全部經裡面的精華。就好像我們《金
剛經》,《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裡面的一卷,鳩摩羅什大師在六百卷當中,把這
一卷取出來譯成中文本,單獨流通。但是全經以後玄奘大師翻出來了,這六百卷完整的本
子我們也有,可是不研究完本(六百卷般若),你就讀這一部《金剛般若》就夠了,六百
卷的精華統統在一卷當中。我們這個地方也是如此,就是六十一卷的精華就在這一品當中
,在這兩卷。
既然全經有這麼多,而這一品又在當中,這序分一定在前面,流通分一定在後面。換
句話說,我們這兩卷經文是《梵網經》裡面的正宗分,所以諸位一看到這個經文開頭沒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沒有這個字樣,因為那是在序分裡面,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
;它是經典一部分,是正宗分一部分。就這一部分來講也可以分為三個段落,就是依照道
安法師這個三分,也可以在這一段裡面它也有一個起頭,一個因由,也有正說、也有流通
的意思,所以這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等序分,等流通分,就是等於。經文從「爾時釋迦牟尼
佛,在第四禪地中」,從這個地方起一直到「問此光,光為何等相」,這一段文就等於序
分;從「是時釋迦即擎接此世界眾」起,一直到下卷「四十八輕戒」,這一大段就是我們
這一品裡面的正宗分,當然也是全經最主要的一部分;從「諸佛子諦聽,此十重四十八輕
戒」起一直到這一卷的終了,就等於是流通分。我們讀到經文就能看得很清楚。
現在諸位看的是本文,而我們這次發起印的是印註解,就是《梵網經直解》,跟諸位
介紹過了。這個本子裡面,因為本子年代太久了,一百多年的一個本子,紙張很脆。所以
為了影印而能夠保全原本,我們將這個本子拿去裱褙了一次,就是後面裱褙一張棉紙,這
樣一裱褙,我們這個本子至少還可以保存五百年。這個本子很珍貴。可是這次裱褙很遺憾
的,大概裱褙工人也是沒有常識,裡頭有七頁他給裱反了,這樣照相沒辦法照。我這幾天
也是想辦法找別的本子,不合適,找了許多本子不合適。前天王源松同學到我這兒來,他
說:法師,你把這七張打字補進去不就很好?我一想這個對,所以把這七張拿去打字,然
後再補在裡面,我們這個註解的本子很快就可以付印,印好之後我們就講解這個註解的本
子。前面諸位雖然沒有看到這個註子,我所講的統統是註解裡面的意思,諸位將來可以對
照註解本子去研究。
伍、正解經文
一、等序分
(一)化佛說法
1.釋佛名號
在此地等序分裡頭也有四段,第一段是講「化佛說法」,我們將經文
念一念:
【爾時釋迦牟尼佛。在第四禪地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與無量大梵天王。不可說不可
說菩薩眾。說蓮花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這一小段就是說明世尊給我們敘說心地法門的原由。『爾時』
,就是無量天人、菩薩大眾俱會的時候,也就是說時節因緣成熟了,大眾有這個程度、有
能力接受,又肯發心受持,這就是機會成熟了。所以「爾時」兩個字它所含的意義相當的
深廣,表面上看是大眾俱會的時候,其實大眾俱會如果大家不發心,那還是不成熟,如果
大家不相信也不成熟,如果大家聽不懂也不成熟,聽懂了又不能照做,佛還是不說;樣樣
條件都具備了,時節因緣成熟,成熟,佛沒有不說的。為什麼?前面講流通大法,不成熟
想流通沒有辦法流通,這一成熟機會來了趕緊流通,要把「菩薩心地戒品」流通給十方三
世。
『釋迦牟尼佛』。這就是說法的本師,也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這個教主諸位要記
住不是宗教的教主,我們稱教主是教化主,就是主持這個教學的,好像一個學校的校長,
他是這個學校的校主,他是一個學校的校主。佛是教化眾生,他不講教,他講化,化是從
成就上講的。教而不化,那這個教是白費,沒有成績可言;教了之後學生都能變化氣質,
教學有了成就,所以我們稱為教化主。佛的名號是音譯的,就是這五個字都是梵音,古印
度的梵音,它的意思在此地必須要說明。我們在過去講席當中常常提到,佛的名號就是他
教學的宗旨,佛的名號不同,就說明了他教學的宗旨不相同,為什麼?譬如小學教學的宗
旨跟中學就不一樣,中學教學的宗旨跟大學又不一樣,工業教學的宗旨跟醫學院教學的宗
旨又不一樣。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根性不相同,教學的宗旨怎麼能一樣?但是宗旨雖
然不一樣,它的目標是共同的,目標就是教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目標決定不變

娑婆世界的眾生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這是大病。佛的教育宗旨當
然第一個要治這個病,所以佛的名號當中有「釋迦」。釋迦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能仁,他
能夠發起仁慈的心,他教我們每個人都能將本性裡面仁慈的德能發現出來,可見得這個名
號它有用意的。其次一個毛病,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毛病是心不清淨,心是散亂的,一天
到晚胡思亂想,心不定,所以他的名號裡頭有「牟尼」。牟尼的意思是寂默,寂是清淨、
寂滅的意思,就是心裡面一點妄想都沒有,心得清淨。由此可知,佛這個名號,正是他在
娑婆世界針對我們眾生毛病所定的教學宗旨。因此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所說的千經萬論,無
非是教我們以清淨心發大慈悲,自利利他。「佛」的意思覺的意思,覺而不迷。這是我們
的教主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名號。
假如他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他這個名號行不行?跟諸位說不行,沒用了,因為
極樂世界人個個都大慈大悲。釋迦,你看這字用不上,他都做到了;極樂世界的人心都清
淨,不散亂,都是一心不亂,牟尼兩個字也用不著。所以這個名號在這兒適用,到那兒就
不能用了,到那要改一個名號,要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無量覺,極樂世界眾生已
經是覺而不迷,這個覺要廣大,要求無量覺。你們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了,佛沒有一定的名
號,在哪個地方用哪個名號,在哪個場合用哪個名號。這樁事情實在講一點都不奇怪,因
為我們現前這個身分名號也是各種不同。你要是做生意,到你公司你是老闆,人家稱你董
事長,這是一個名號;回到家裡你的兒女叫你爸爸,又是一個名號,你看你在哪個場合當
中你的名號馬上就變了,所以沒有一定的名號。
這個意思明白之後,我們還要說一點道理。這個名號當中也顯示出大乘的宗旨,大乘
法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因為他大慈大悲。「釋迦」就是大慈大悲,他仁慈,既然仁慈他
一定要救度眾生,救度眾生必須要跟眾生生活在一起,所以他就不能住涅槃;不像小乘阿
羅漢,他住到涅槃那個境界裡頭,他不跟任何人在一起;所以叫不住涅槃。他又清淨,一
心不亂清淨無為,他也不住生死。諸位要曉得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是妄念來的,心清淨
就沒有輪迴,心不清淨,你起一個善念就是善道輪迴,起一個惡念就三惡道輪迴,這常說
的。我們發了個心修十善,發十善的心是天道,發五戒的心是人道,貪心重的是餓鬼道,
愚痴是邪正是非顛倒、分不清的,畜生道,瞋恚心重的地獄道,可見得你起心動念就落在
六道輪迴。他心地清淨,一切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牟尼」的意思,所以他
不落在輪迴裡頭,那就是不住生死。所以佛所住的這個涅槃就是《般若經》裡面講的無住
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這個名號裡面顯示出教學的宗旨,教我們要學他們一樣,既仁慈又清淨。還有一個意
思這個「仁」必定能忍,就是忍辱。我們中國古人造字,這個字裡面有很深的意義。你看
「仁」這個字是什麼?是二人,二人在一起要不能夠容忍,這兩個人就天天要吵嘴、要打
架。二人是代表什麼?代表團體,代表多人,眾多之人。我們在眾多之人待人接物(這是
特別從待人方面來講),首先學忍,所以經典裡面講「仁者忍也」。所以六度裡面最重要
的就是布施忍辱。布施是慈悲,忍辱是仁慈,仁慈裡面不但是布施,必須有忍辱,對於一
切順逆境界都能夠忍受,在佛法境界裡面更往上提升,就無生、寂滅他都能忍,無生忍,
寂滅忍。這個名號裡面的意思實在是博大精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是把它展開來就是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它的總綱領、總題目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佛的名號
就是佛一代教學的宗旨,教育宗旨。
2.所坐道場
底下要跟諸位說明他所住在的地方,他講這個經在哪裡講的?他在『第四禪地中』。
我們曉得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我們這個世界大致可以區分為三界二十八層天,第四禪
是在色界最高的一層,無色界就不談了,是精神的世界,所以經裡面很少說它。四禪在這
個世界裡面講福報最大,這個意思跟《華嚴經》善財童子參學的善知識都住在什麼?都住
在南方,福城。我們環境看到了,有福報的地方。第四禪福報最大,三災不及。大三災,
初禪,大三災(火災、水災、風災)它統統都有;二禪沒有火災,有水災、有風災;三禪
沒有火災、也沒有水災,它有風災;第四禪是福報最大,三災都沒有。諸位想想這個意思
,在這個地方講,這個地方就是最有福報的地方;換句話說,這些聽眾是世間最有福報的
人,這不是很顯然的嗎?
人有福,地才有福,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佛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而不是
正報隨著依報轉。人有福,地就有福,人沒有福,找這些風水看相算命要找一個好地理就
有福?沒有那回事情,無非是被那些地理仙把你口袋裡鈔票騙到他口袋裡去而已,哪有這
回事情。到哪時候不靈了,他又有藉口,風水輪流轉,福人居福地,他一句話就推卸掉了
。這個地方是好土地,你沒有福報那有什麼辦法?你要有福報,無論住在哪個地方,這個
地就是福地;你沒有福報什麼樣好風水,你一去風水就壞了。為什麼壞?被你的心破壞了
。所以今天我們這裡講「地」,講「心地法門」,你要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就不必看風
水了,不必看什麼,什麼都不必了,你的心清淨,心慈悲,就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大福報
。我們要相信。所以連佛在小乘經裡面,《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小乘經,都教我們學佛
弟子,真正佛弟子決不會去算命、看相、看風水、占卜,去問吉凶,去選日子,不做這個
事情,曉得什麼?境隨心轉,最重要的是修心地法門。所以第四禪裡頭說的這個意思。
從這一句當中,你就看出這品經的妙處。一開端「第四禪」,這個經裡面講的最有福
報的,第四禪叫捨念清淨地,我們講三界九地。捨念什麼?捨一切妄念。換句話說,是三
界之內的一心不亂,三界之內的淨土,不是西方淨土,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淨土,也要得把
妄念斷盡,心地清淨到這個地方來了。這個地方究竟在哪裡?你不要去打妄想,你一想心
就不清淨了。如果你自己要捨一切妄念,心清淨了,你現在住的地方就是第四禪。跟你旁
邊坐的,他是凡夫,他是凡夫地,你住的是第四禪。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是凡聖同居土,他
看這個世界是污穢不清淨的,你看這個世界是清淨的,為什麼?心清淨,心清淨看外面境
界就清淨,心不清淨看外面境界就不清淨。
不但這個地方在第四禪,而且在第四禪裡頭最殊勝的一個處所,那就是『摩醯首羅天
王』的宮殿,這就是第四禪的天王。這個世間福報最大的當然是王,王宮這是最富麗堂皇
的地方,這就是福中之福,在這個地方講的。經裡面常常講摩醯首羅天,也叫做色究竟天
,就是色界裡面最高的,再沒有超過它的。而十地菩薩多半住在這個地方修學、教化眾生
,十地是法雲地,就是第十地法雲地的菩薩。為什麼十地菩薩要選擇這個地方來修學?這
也就是我們中國古人在《易經》裡面所講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法雲地的菩薩在菩
薩當中福報最大,如果沒有大福報、大心的眾生,跟他志趣不能相投,所以他必須要在這
個地方。這個地方的眾生能夠信解、能夠奉行,他選擇這個地區長住,來自修,來教化。
如果是到我們這個世間來,諸位想想恐怕十地菩薩來了,他給我們講的東西我們聽不懂,
我們也不肯相信,他來就白來了。這也是屬於流通大法重要條件之一。
所以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他選擇一個地方在那裡建道場,不偶然,必須種種條件都具
足。這個種種條件,諸位要曉得不是講物質條件,而是講眾生心地上的條件。他的心清不
清淨,慈不慈悲,能不能忍辱,然後再看他的信解行,他能信、能解、能行,條件就具足
了。物質再缺乏一樣成就,局勢、時代再動亂,他也一樣成就;戰亂當中也能建道場,也
能夠成就。所以條件是從這上來說的,不是說這個地方人有錢有力可以蓋大廟,可以有很
多人在一塊居住,不是這樣講。那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我們要蓋一個觀光地區的條件,不是
菩薩行道的條件。你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鹿野苑,五比丘在一起,那是最初成立道場,
什麼都沒有。鹿野苑是荒地,是養鹿的牧場,又沒有房子,他們五個人在一起修行,晚上
是樹下一宿,白天到外面去乞食,那個道場建立了。因為這五個人條件都夠、都具足,佛
才來教化他們。他們不負佛的期望,個個人都能信、能解、能行、能證,五個人都證阿羅
漢果,這叫道場。鹿野苑那邊沒有房子!
由此可知,道場的定義就是信解行證,這是道場定義。十地菩薩選擇這個地方來做道
場是有道理的。佛在這個地方說法,諸位也就可想而知,他主要的對象就是度十地菩薩,
為什麼?因為這個戒品不可思議。這是我們從場所能夠看出這一次的法會,佛所說的內容
不可思議,也就是顯示心地道品,心地戒法,甚深祕密,清淨廣大,與這個場所恰恰相應
。如果不懂這個意思,五十八條戒我們看看沒什麼了不起,我們看不出苗頭。每一條戒都
說不盡的,到後來我們會討論到。譬如第一條戒講不殺生,不是說我們不能殺人,一切動
物我們不能殺。諸位想想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跟小乘戒有什麼兩樣?跟五戒有什麼兩樣?
沒有兩樣。其實大大的不相同,這一條戒它的內涵是盡虛空遍法界,對一切有情眾生、無
情眾生決不起一念破壞之心,這叫不殺生。你看這個境界多廣大!與《華嚴經》講「情與
無情,同圓種智」,對一切有情、無情都能夠保全它的圓滿,護持它的圓滿,沒有一絲毫
傷害之心,這是地上菩薩的戒品,所以他的對象也是無量。
3.當時大眾
『與無量大梵天王』,這是講聽眾。其餘的不說,只說大梵天王。梵天是初禪天主,
初禪叫禪天,二禪叫光天,三禪叫淨天,四禪叫福天,福報最大。由此可知,到這個地方
來聽經的,心地都是清淨的,受持這個戒品的也要像梵天一樣清淨才能夠正受,因為這個
戒是菩薩戒不是凡夫。菩薩在二乘之上,二乘人他只要肯發心,回小向大,他就有資格受
菩薩戒。他要不肯回小向大,就是二乘人心地清淨了,他沒有慈悲,所以他不能接受。接
受這個戒品,既心地清淨又要大慈大悲。大梵天是凡夫,有資格了,因為他得到初禪。初
禪離欲了,他脫離欲界了,欲界是財色名食睡,這五欲他都離開了,都捨掉了。在五欲裡
面絕沒有貪心,沒有貪心當然就沒有瞋恚心,貪心跟瞋恚心可以說是同時起來的,得到就
貪,得不到就瞋恚。沒有貪心就沒有瞋恚心,所以他心得清淨,這是得初禪,心清淨。
四禪天人除了修禪定之外,他又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所以他有資格。換句話說,
他在摩醯首羅天宮聽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他這個資格是起碼的資格,就是剛剛好有程度
來接受這個大法。我們今天在此地講,諸位在此地聽,如果我們心還不清淨,還不夠慈悲
,我們來聽這個經,只能算是在門外旁聽,不是在講堂裡頭正式的學生,我們在門外旁聽
。旁聽有一個好處,這個機會也很難得,他都沒有旁聽這個機緣,那就很可惜了。我們還
有這點福報,還能做個旁聽生,希望由旁聽生再能夠進入正科生,這就是一定要把五欲六
塵捨離,要發大慈大悲,你也有資格來修學菩薩戒品。建立菩薩心地,修學菩薩戒品,以
這個基礎入華嚴境界,歸實報淨土上品上生,這是我對諸位的期望。
大梵天王說「無量」,這個無量實際上還是有數字,數字的確是很多。因為佛在經裡
面跟我們講佛的教化區是一個大千世界,這一個大千世界當中所包括的有一千個中千世界
,一個中千世界又有一個小千世界,因此一千乘一千這裡頭有一百億。一個小千世界就有
一個大梵天王,所以佛這一個教化區之內,要把所有各地區的大梵天王統統集合起來有多
少?有一百億,所以稱為無量,是這個意思。一百億個大梵天王,這是梵天王,還有二禪
天,二禪有光音天,三禪有遍淨天。可見得光是天王就數不清了,何況還有天人,另外還
有十方這些菩薩眾,確實聽眾是無量的數字。
『不可說不可說菩薩眾』。菩薩是沒有法子計算的,除了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學生之外
,還有他方世界來參學的菩薩,知道這個地方講經,有這樣殊勝的法會,所以都來了。這
幾句它真正的含義是說明接受梵網心地戒品必定是大根性的人,小根性的人不能接受,因
為他的心量太廣大了,所以真正大根性的也就是指真正發菩提心的。發菩提心的相就是四
弘誓願,真正有心度一切眾生,斷一切煩惱,修無量法門,成無上佛道,他真有這個心願
,這就是發菩提心的樣子。
4.所說之法
『說蓮花臺藏世界』。這一句所指的是華藏世界,是一個大世界。我們的娑婆世界是
在華藏世界之內一部分,『盧舍那佛』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他今天所說這個菩薩心地戒
品還不是他發明的,是他在蓮花臺藏世界盧舍那佛那個地方聽到的,輾轉在此地介紹給我
們,這也是說明他有師承。他在哪裡學的?他在華藏世界學的,蓮花臺藏世界就是華藏世
界。他跟誰學的?他跟盧舍那佛學的。釋迦牟尼佛也有老師,也有師承。所以有人說釋迦
牟尼佛他為什麼成佛?他的老師是誰?從這看到他的老師是華藏世界盧舍那佛。說無師自
通,那就是像《六祖壇經》裡面所講的天然外道。沒有說無師自通的,你去找決定找不到
,必得有師承。所以師承非常重要!
我們學佛,在家求授三皈,給你授三皈的老師不重要,他只是給你作證明,這個不重
要。你出家,出家剃頭的這個師父不重要,這只是給你做個增上緣,幫助你出家。所以佛
門裡面最重要是什麼?叫法子,這是最重要的。法子是傳法的,就是師承,這是佛門裡頭
最重視的。你在什麼人會下開悟的,在什麼人會下證果的,這個人是你的親教師,他是你
的傳法人,這是師承。所以師承不是剃度和尚,剃度的不是師承,師承是傳法。而且這個
傳法是你真正開悟證果的,這叫師承。你聽他的,你沒有開悟,不算是師承,沒有證果不
算是師承,必須在他會下開悟證果才是師承。
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的老師就是盧舍那佛。「盧舍那」也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
叫淨滿,淨是清淨,滿是圓滿。淨是什麼意思?無明煩惱都斷盡了,見思煩惱、塵沙煩惱
、無明煩惱統統斷盡了。滿是什麼?福圓滿了,慧圓滿了,德能圓滿了,沒有一樣不圓滿
。所以這尊佛就是圓滿報身佛,而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所以千百億化身佛,剛才跟諸位
說過了,他到這個地方換這個名字,到那個地方換那個名字,化身。淨滿這是永遠不會變
的,無論到哪兒都不會變的。諸位懂得這個意思,叫一體三身。由此可知,他的老師是誰
?他老師是根本無明煩惱斷盡了,智慧功德圓滿了,隨一切眾生心感應道交變化所作。所
以這個變化所作與他的所證的這個境界,就有師承的意思在。依此類推,盧舍那有沒有老
師?有老師,還有清淨法身,他是從清淨法身來的,清淨法身才是大根大本。雖然在這個
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一體三身,師承的意思有,我們在修學當中沒有師承是決定不能成就
的,這是一定要懂得的。我們《壇經》講過很多遍,諸位在《壇經》裡面能夠看得很清楚
,你能看出師承的重要。
『心地法門品』。「心地品」前面說過,什麼叫「法門」?法就是方法,古人是用兩
個字解釋,一個是軌,就是軌道的軌,一個是持,保持。這兩個意思很好,特別是在今天
我們很容易了解。譬如,火車它有軌道,它必須保持在軌道上行走,才能到達目的地。這
個軌道就是法則,它一定要遵守這個法則。我們今天汽車在高速公路行駛,高速公路就是
軌道,必須在軌道上遵守這個軌道往前進,你才能達到目的地。所以古人用這兩個字來解
釋「法」的定義。可是解釋沒有辦法把這個意思發揮到淋漓盡致,只能夠舉出一、二個例
子讓我們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換句話說,世出世間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有一定的方法,
我們必須要遵循。無論哪一法我們今天講它有原理,它有因緣,它有發展的過程,這是我
們現代觀察所用的術語,而在佛法只用這一個字就全部都概括了。「門」是通達的意思。
我們這個房間因為有一個門,才可以與內外交通,所以門這個意思就是通達。理論明白通
達了稱之為門,方法明白通達了稱之為門,我們境界通達了,這個也稱之為門。所以這個
意思就說明我們必須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境界來修行,這樣才能夠將我們的生活,拿現在話
講叫生活品質天天提高。以整個社會來講,把我們的文化水準一天一天的向上提升,使我
們的生活更充實、更美滿、更幸福。
講到幸福美滿到極處,那就是四禪天。這個地方還不止,因為它是大乘佛法,要把我
們的幸福美滿提到了極處,那就是如來果地,比摩醯首羅天的福報大太多太多了,那不能
相比了。這才是佛說法的真正的意思,正所謂「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我們在《楞
嚴經》讀過的。「婆伽梵」是梵語,也就是佛的稱號,就是十方諸佛成佛的唯一途徑。十
方成佛怎麼成佛的?就是存這樣的心。我們講上卷就是存心,是用這個心;下卷是講行事
,待人接物,就是「五十八戒」,那是講行為。我們存這樣的心,以這樣的行為,這是成
佛的大道。
我為什麼要講《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是模範,就是存這個心,以這樣的行為表
達在我們實際的生活上,我們的私生活,我們的社會群體生活,那個境界就是《四十華嚴
》。今天一般人所提倡的新鮮名詞「人間佛教」,什麼叫人間佛教?以梵網心地戒品入華
嚴境界才是真正的人間佛教,再從人間佛教提升到實報寂光淨土,達到了極處,那就是十
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我們才選《彌陀經疏鈔》來研究、讀誦、受持。我們今天走這個道
路,多麼光明、平坦,沒有一絲毫迂迴,沒有一絲毫懷疑,當生成就。《圓覺經》裡面講
的「大陀羅尼門」也是屬於這個。而在這一部經的下卷裡面,佛親自跟我們說的「汝諸佛
子,轉我所說,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這個話我們要牢牢地記住,到後來我們會念到。
語重心長,就是叫我們要輾轉流通,自行化他,自己得到幸福美滿,還得要幫助一切眾生
建立真正美滿幸福的人生。所以佛的話真是苦口婆心,我們要能夠體會。
所以我們自己修行不僅是為個人,為個人修與不修無所謂,修是自己得利益,不修我
墮地獄活該。我墮我的與你有什麼相干?其實什麼?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我個人與社會
群體有分不開的關係,我自己能修行就影響別人,別人看到我這麼幸福、這麼美滿、這麼
自在,他一定會問你:你怎麼會得到,我怎麼這麼苦?你就告訴他,我怎麼得來的,他就
會學了!自自然然就影響大眾了。大家都肯修,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馬上就要改名字,要改
成極樂世界了。你們想想這個意義多重大,所以建立道場不純為自己。如果為你自己,是
諸佛菩薩護念,沒這個道理,他憑什麼護念你?護法龍天來保佑你,他憑什麼?因為道場
建立給一切眾生帶來幸福,所以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來保佑,他是責無旁貸,道理在此地

我們在修行大迴向當中,最後還要代歷代冤親債主、一切無祀鬼魂來拜佛、來修法,
這個心量多廣大!不是單為自己,而是為一切眾生來修學。四弘誓願頭一願就說「眾生無
邊誓願度」;換句話說,你的修學就是為度一切眾生,是為無盡眾生而修學,這能不努力
嗎?這能不認真嗎?不認真修學,怎麼能對得起這麼多眾生。諸位真正能夠體會到這個意
思,你自然就精進不懈,不需要人督促,這就是真正自覺。還要人督促,那還是迷惑顛倒
,不覺悟。督促嚴了,心裡還不高興,這真囉唆,一天到晚找我麻煩,還生怨恨心。所以
現在人家也不督促你了,為什麼?何必跟你結冤仇?你迷惑,人家看你迷惑到底;你墮落
,也看著你墮落,那沒有法子,是你自己不覺悟!古德常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唯
有真正覺悟的人,他能接受,不能覺悟的人,不但不接受反而結冤仇。
佛在本經末後教給我們要傳法、要利益眾生,開心地法門。教給我們要「受持讀誦,
一心而行」。千經萬論著重在一心,得到這個法門就得自在了。古人所謂是「若隱若顯」
,如果在教下來講,就是顯教、密教;「若出若沒」,就是或進或退。真是隨心所欲,方
便說、真實說無不自在,這叫法門。底下一段是講佛「放光現瑞」,示現瑞相,這裡頭也
是表法的意思。
我們今天講到此地是一個小段落,有人問我,這部經要講多久才能講得完?我們沒有
時間限制,愈詳細愈好,愈有受用。如果不細講,諸位看這個經、看這個註解,意思看不
出來。正因為你看不出來,所以我能看出多少,我就給諸位貢獻多少,不要受時間限制,
諸位才是真正有福報的人。我到別的地方,國外請我講經有時間限制,那就不能細講,那
福報就沒有你們大,大福報的人才能夠細說。到國外,人家說:法師,你給我們講一部《
金剛經》多少時間?六個鐘點。他們只有那麼長的時間,那只能夠略說,點綴點綴而已;
換句話,只能夠介紹一下,說一個大意,很難得受用。真正得受用,在今天是要時時刻刻
在一起仔細商量,來認真的修學。可是諸位得真發心,自己才有前途,佛法也有了前途,
眾生也有了前途。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眾生無邊誓願度」;換句話說,你的修學就是為度一切眾生,是為無盡眾生而修學,這
能不努力嗎?這能不認真嗎?不認真修學,怎麼能對得起這麼多眾生。諸位真正能夠體會
到這個意思,你自然就精進不懈,不需要人督促,這就是真正自覺。
還要人督促,那還是迷惑顛倒,不覺悟。督促嚴了,心裡還不高興,這真囉唆,一天到晚
找我麻煩,還生怨恨心。
要傳法、要利益眾生,開心地法門。
「受持讀誦,一心而行」。千經萬論著重在一心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7-04 16:15:00
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7-04 20:12:00
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7-04 21:4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mark183 (mark)   2018-07-04 22:01:00
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7-05 18:4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7-05 23:3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07-06 04:13: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