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8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7-10 01:33:15
今天我們的經本印出來了,每位同修可以帶一本回家,有時間的時候可以多看看,在
講堂裡面我們才能夠共同的提出來研究討論。前面曾經將玄義介紹過,本文的前面一段也
說過,今天我們從第二大段開始。「舍那酬答」,在第二十面,騎縫是二十面,新編的頁
碼是六十一頁。諸位看那個圓圈下面有個「二舍那酬答」,這裡面分三段,第一段是「初
總答心地」,第二段「廣答釋名」,第三段是「結答問義」。在第一段裡面又分四個
小段,這我不必說了,諸位看到文就明瞭。
2.舍那酬答
(1)總答心地
a.顯示定相
【爾時盧舍那佛。即大歡喜。現虛空光體性。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諸大眾。

這一段小題「顯示定相」。「初」是第一段,顯示定相。世出世間法成就都是在定慧
,尤其著重在定,心要是能有定自然就生智慧,才能夠圓滿成就一切法。釋迦佛在前面提
出問題,舍那佛答覆先示定,用意非常之深。我們看寂光大師的註解。「前釋迦身放慧光
」,在全身顯示一個智慧的德相,「為發問之端」。在沒有提出問題之前,看到他全身就
是光彩舉止無不是智慧。「果中明因」,釋迦牟尼佛是已經成佛,佛是果地,所問的是戒
律,戒律是因地,果與因是一不是二,所謂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次玄主身放白雲色光,集眾興疑」。前面我們讀過玄主菩薩從身放白雲色光,放這
個光是集眾,這個光明一放十方世界的諸菩薩們都知道了,這是盧舍那佛在華藏世界開演
菩薩心地戒品。這種因緣非常殊勝,所謂是希有而難遭遇到的,這是集眾。既然來到法會
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決疑生信。我們有疑惑請教佛主,請教善知識,斷疑生信而後才能夠
修行證果。菩薩在因地,這是「因中明果」。在前面我們所看到的一個是世尊,一個是玄
主菩薩,這是代表因果不二。
「今舍那答釋心地之道」。盧舍那佛這是華藏世界的教主,他來為我們解釋菩薩心地
法門,道就是門道,門徑、道路。心地之道「不在別處,就是我與釋迦、菩薩、眾生,若
凡若聖,若因若果,總是一道光明,無二無別」。這句話非常重要,真正能夠體悟到,才
曉得大道就在自己的心地,正是古德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個法就是無上菩提
之法,所謂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在我們自己的心中。
聖人他不迷,所以稱之為聖,凡夫迷惑,所以稱之為凡,凡聖是一道沒有二道,只是
迷悟不同而已。悟是悟的心地法門,迷還是迷的心地法門,心地法門從來沒有改變,只是
我們自己迷悟而已。迷了自己就是凡夫,悟了自己就是佛,與外境不相干;悟了萬法是一
,生佛不二,迷了就起種種的分別執著,像此地所講的才有凡聖因果、才有這些分別執著
,悟了就沒有了,悟了總是一道光明,無二無別。迷悟在受用上來說有很大的差別,悟了
受用得大自在,所以佛法常講離苦得樂,真正得樂、得自在。迷了的時候那是苦不堪言,
起惑、造業、受報六道輪迴永無出頭之日,這是說的迷,所以迷悟受用的境界有這麼大的
差別。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得全心全力的去求覺悟。求覺悟就叫做學佛,佛就是覺
悟的意思,學佛就是要學覺悟,不能再在境界裡面迷惑顛倒。
這部經經文不長,諸位都曾經看過,我們過去印的經文的本子也可以給諸位帶回去。
經文不長,註解有這麼多,這個註子是《直解》,還不算多的,諸位如果看看蕅益大師的
《合註》,分量比這個就多得多了。《直解》是深入淺出,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說最為方便
,所以我們特別選這個本子來研究。
於是舍那佛首先就「將自己一段受用境界,滿盤托出,示與諸人面前,要令人人直下
承當,返本還源,識得自己本有光明金剛寶戒,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圓滿具足,無欠無
餘」。這幾句我們都要牢牢的把它記住,為什麼?是我們修行的大根大本,是我們修行的
依憑,我們的依據,我們的憑藉。你憑什麼能夠修成佛?你憑什麼能夠大徹大悟?就憑這
幾句。前面一再說過生佛不二,眾生與佛沒有二樣,無二無別,不同的只不過是迷悟而已
。但是破迷開悟的確不是一個容易事情,難在哪裡?難在眾生的習氣太重,古人所謂理可
以頓悟,事須漸除,慢慢的去修。
我們在一切大乘經裡面,諸佛、祖師說法可以說方式幾乎都相同。本經著重在修行。
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壇經》裡第五章是講修行,「傳香懺悔」講修行,你看看六
祖說法的方式跟此地差不多,一開端跟我們講「自性五分法身」,為什麼說這個?意思是
一樣的,是要教我們自己直下承當,返本還源,一樣的意思。然後教給我們懺除業障,發
四弘誓願,然後才能起修,以願導行,行滿就證入了。像《華嚴經》裡面說的行成證入,
行成就了就入境界,所入的境界與諸佛菩薩所示現的境界沒有兩樣,這才是真實。如果不
將他自己受用表演給我們看看,他說的我們未必能相信,他的受用、他的境界我們完全看
到,這要不信那我們還信什麼?所以在這個時候真正死心塌地,信受奉行。
梵網菩薩戒稱之為金剛寶戒,光明是智慧,它是以般若智慧為基礎,也就是說這種行
持是建立在般若智慧的基礎上。般若,《大般若經》你沒有念過,至少你念過《金剛般若
》。佛法往往將般若比喻作金剛,叫金剛寶。金剛寶價值非常的貴重,你要是得到了就有
享受不盡的受用。「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圓滿具足」,這幾句話是講的果地。金剛寶戒
是因,既然修因後來必定證果,菩提是覺悟。菩提、涅槃都是梵語,菩提翻作大覺,涅槃
翻作寂滅,清淨寂滅,智慧現前就是菩提現前,煩惱就斷滅了,從斷滅煩惱、了生死就稱
之為涅槃。
「真如佛性」,這是我們本有的真性,也就是禪家所說的自己本來面目,禪家稱的父
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指的真如佛性。真就不是妄的,揀別不是虛妄的,它是真實的,
如這個意思是說永遠就是這個樣子,從來沒有改變,沒有生滅,沒有去來,沒有染淨。佛
在《法華經》裡面給我們講的十如是,就是說的真如佛性,從如是體、如是性一直講到如
是本末究竟。天台大師演講《法華》,把它擴而展之給我們講百界千如,是不是把「真如
」兩個字都說盡了?跟諸位說沒說盡,真如是無有窮盡的,千如還是歸納,十如是當然更
是綱領,是綱領的綱領。然後你才明瞭我們眼前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無有一法不如,無
有一法不是。所以一切佛經一開端安上「如是我聞」,那個「如是」就是真如佛性。悟了
一切法皆是,一切法皆真,迷了一切法皆妄,這是以修光明金剛寶戒之因,證得菩提涅槃
之果,這個時候的境界是真如佛性圓滿具足,一絲毫欠缺都沒有,與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沒
有二樣。「故將定光示諸大眾也」。這是總結前面的意思。底下再看今天我們讀的這一段
經文。
『爾時盧舍那佛,即大歡喜』。此地就跟我們解釋「爾時」是什麼時候?「釋迦請問
時」。釋迦牟尼佛問題一提出來,盧舍那佛就非常的歡喜。為什麼他這麼歡喜,總有個道
理,下面就說出來,「謂宣說此心地法門,能令一切眾生永離諸苦,得究竟樂,正是世尊
本懷,故大歡喜」。我們今天在此地一會,諸位展開《梵網經》,如同在盧舍那佛的會上
沒有兩樣。當年釋迦牟尼佛提出問題,盧舍那佛歡喜,與會大眾得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
今天也聞到這個法門,能不能得到利益,就看我們自己能不能悟入,能不能信解,能不能
奉行。如果我們也能夠悟入、信解奉行,我們的成就也不會在古德之下,這是要自己直下
承當的。諸佛菩薩在世間只有一個願望,願一切眾生人人都能夠離苦得樂,人人都能夠破
迷開悟跟他一樣。所以這是如來出世的本懷!釋迦牟尼佛提出一個問題,正好問到這個關
鍵的所在,所以佛怎麼能不歡喜!
『現虛空光體性』。「現」是示現,「光」是本體智光,就是般若智慧。「言智體即
法身,法身本無形相,本無來往,本無遷改,猶若虛空,無動無搖,萬象森羅,於中顯現
」。這幾句話將法身描寫得很清楚。什麼是法身?佛法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三身,法身、報
身、應化身,三身是一不是二,那是一而三,三而一,可是很不容易懂,原因在什麼地方
?超越我們的常識,不是我們常識能夠理解的。所謂身,這個身就是體的意思,本體。法
是什麼?法是萬法,一切萬法的本體是一不是二。
佛門常說「萬法歸一」,一是什麼?一就是前面所講的真如佛性。佛性就是智體,此
地所講的言智體即法身。佛是覺的意思,覺也是智的意思,性就是體的意思,我們常講體
性。幾個人能夠真正覺悟、體會到萬法與我是一不是二。中國古聖先賢曾經說過「天地與
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兩句話與佛家所講的法身很接近,如果真正入這個境界,那
就是證得了法身。曉得自己與萬法是一不是二,一切萬法都是自己心中變現之物。法外無
心,心外無法,佛在《華嚴經》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就是一切萬法
的理體,是什麼?都是你自己心裡頭變現的。好像我們作夢,夢中有無量無邊的境界,你
一下醒過來,剛才做了一個夢,夢裡面自己是自己,夢裡頭別人還是自己,夢裡面的天地
,山河大地還是自己,絕沒有一樣東西是跑到你的夢裡面去。
整個心變成夢境,整個夢境就是你一心。就夢境來講稱之為萬法,就你能變的這個心
叫歸一。諸位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夢境時間短我們有這個經驗,容易體會,容易理解,
說到現實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就迷惑了,哪裡是我變現的?不錯,你是不相信是你變現
的,為什麼原因?現在就是什麼是自己不曉得,我,什麼是我?幾時你能把真的我找到了
,你就相信這是我變現的。真我沒找到,而把四大五蘊這個色相以為是我,這是錯誤的,
這不是我。所以佛法裡講「無我」是無這個我,無這個假我,有我是有真我。真我能變,
假我是所變的,所變的那能力很有限,能變的功能就不可思議。這些理論與這些事實,佛
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面跟我們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有志探究這些理論與事實,應當虛心
在經教裡面去尋求。這是這個地方雖然言語很簡單,已經將法身描繪出來。
法身本無形相,它能夠變現一切形相;本無往來,雖然變現出一切形相,這個形相你
看到好像是有往來,其實沒有往來。我們今天早晨講經,你們諸位從家裡到圖書館好像有
往有來,聽完了再回家去了,有往有來。這不是真的。真的怎麼樣?真的沒有往來,你看
到這個往來是假相不是真實相。這一說了就難懂,說有往來是我們的常識,是我們的經驗
,一聽立刻就接受,說沒有往來與我們的經驗常識完全相違背,不能接受。如果諸位在《
楞嚴》上有了功夫,我們把《楞嚴經》上念兩句,你也就會有點相信了,縱然不能達到這
個境界,總有點印象。《楞嚴》上跟我們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哪有往來?這個相
剎那剎那在現,所現的是相續相,所以《金剛經》才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它這個相不是常住的,一現滅掉了,下面又現了,它現得太快了,所以我們把這個虛
妄相以為是真實的,其實相是虛妄的,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個生滅的間隙是太快了
,我們現在講光的速度、電的速度沒法子跟它相比,實實在在是太快了,不可思議!現相
是真如佛性的功能,就是它的作用,它的本能,它沒有相,它能現相。好像我們的心一樣
,我們心沒有夢,它能作夢,如果說心裡有夢,那個夢境應該不會消失,一天到晚都是那
個夢境才對的,為什麼你天天做的夢不一樣?可見得心裡頭沒有夢,能現無量無邊的夢境
。我們的真如佛性沒相,法身理體沒相,能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它能現。
「本無來往,本無遷改」,不但能現的本體從來沒有改變,再跟諸位說明所現的這些
萬象也沒有改變,這是不可思議。為什麼說所現的萬象沒有改變?因為相即非相,相要是
真的就會改變,相不是真的,相是虛妄的。好像我們作夢,每天晚上作夢那個夢的境界那
都是相,我們能不能說夢境那個相有所遷改?認為有遷改那就是事實,就是真的,你要真
正明瞭了,那是夢幻泡影、那是虛假的,哪有什麼遷改,失掉遷改的意義。
「猶若虛空」,《心經》裡面跟我們說得很透徹,「色即是空」,色是講色相,「空
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沒有二樣,是一不是二,空有不二。「無動無搖」,世
尊在楞嚴會上給我們講的十番顯見,跟我們說明見性不生不滅,不常不斷,非動非靜。「
萬象森羅,於中顯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在這裡面顯現。「以智性即色,故能現於色」
。這是《楞嚴》裡頭說得好,《楞嚴》裡面不講六塵講六性,「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跟此地所講的意思是一樣的。智性即色,所以它能現色,智性即身,所以它能現音聲。智
性在我們身體裡面就是六根,所以在外面它就能現六境。根身器界,心境一如,無二無別
,所以它能夠顯現。
「然以華光任運,若隱若顯,不離法身,故曰虛空光體性也」。這是總結這一段的解
釋。「華光」,華是代表因地,光是代表智慧,就是修學菩薩心地戒品這個心行就是華光
。「任運」是很自然的去修學,沒有勉強,沒有造作。換句話說,這種修學裡面不可以存
有分別執著,這是我們要切記的。小乘戒裡面執著,擇善固執是小乘;大乘法裡面破執著
,破人我執,破法我執,稍稍有一絲毫執著就不能見性,就將你的般若光明失掉了,所以
他的修學叫任運起修。任就是《華嚴經》十大願王裡面所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運就是運動,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應當怎麼做就怎麼做法。合情、合理、
合法,一切都能隨順法性,這叫任運。
當然這是對大菩薩們說的,我們初學的人要開始求任運那就不得了,那變成放縱。這
是在小乘戒定慧修圓滿之後才能修學大乘。像孔老夫子所說的,孔老夫子功夫到七十歲,
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那就是任運。以孔老夫子來說,他老人家到七十歲才能夠華光任運
,才能夠修學梵網菩薩戒品,可見得在我們現前應該怎麼辦?我們現前應當擇善固執,不
能任運,那一任運可不得了,一定要擇善固執。懂得這個理論,你就曉得我雖然擇善固執
,不是永遠固執下去,這個固執的幅度要慢慢、漸漸的把它放寬,從執著要走到無執著,
功夫才能夠有進展。像我們修念佛法門,得理一心之前必定要擇善固執,破了執著之後才
能夠得到理一心,理一心以後,華光任運。
我們現在講這個經對我們是不是不契機?不錯,真正當機者是法身大士,前面說過。我們初學來研究這部經(這心地戒品)有用處,不是沒有作用的,它使我們明白這個
道理,增長我們的信心,增長我們的智慧,幫助我們建立一個遠大的目標。不以得小為足
,曉得擇善固執是初學的一個手段而已,並不是終極的目標,這只是手段,這一些對我們
修學幫助就很大很大。
「若隱若顯,不離法身」。隱、顯是什麼意思?經中常講十法界,一法界顯九法
界隱。譬如我們現前這個境界是人的境界,人法界現前,三惡道見不到,天人也見不到,
菩薩、聲聞、緣覺我們也見不到。不管它是隱或者是顯都是法身。法身就好比能作夢的心
,十法界就好比你所做的夢,你做這個夢,其他的夢境沒有了、不顯了。法界不止十,十
不是一個定數,是一個形容詞,代表的無量無邊,佛法裡頭用的數字通常用七、用十,都
是代表圓滿、無量!無量無邊的法界,無論是隱、顯都不離法身。「故曰虛空光體性也」
。虛空光體性這一句話就是形容法身的,法身無相比喻作虛空,法身光明具足無量的智慧
,所以稱之為光,能顯現十法界依正莊嚴,所以叫體性,這句話就是法身。
『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這在解釋底下這一句,成佛怎麼成的?本源成的,住
在哪裡?佛是住在「法身三昧」。底下大師用個比喻來跟我們說明,「如木之有本,水之
有源」。本就是根本,樹木主幹叫本,從本再長出枝條,再長出枝葉,所以它有根、它有
本。水像長江、黃河一定有個發源地,它有個水源,源遠就流長,這是一定的道理。它發
源得很遠,那這個流的就很長。「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修因證果,無不依此本源智定」
。這就跟諸位說明法身、般若、解脫,我們要依這個。法身是我們的本源,般若是本源的
智,解脫是本源的定,沒有例外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修因證果都是依據這個,總名
稱就叫做因地心,「為因地心成佛」。
「常住法身道果,以顯三身圓現一光也」。這個意思在《壇經》裡面我們講過很多遍
,六祖大師指示我們一體三身,一而三,三而一。所以這個三身圓現一光,三身是別說,
從體相用上來講的,別說;一光是總說,總別不二,這樣才能夠悟入。諸位要記住佛法法
門雖然多,無量無邊,入處只有一個條件,沒有二個條件,心境什麼時候一就悟了。心境
是二,你的觀念上心境不是一就無有入處;你在心境上離開了分別執著,心境圓融,融成
一體了,這個時候就悟入了。所以禪家說「識得一,萬事畢」,識是認識、是體會、是契
入,淨土法門裡面所講求的一心不亂。所以一定要明白世緣都是虛妄的,沒有一法是真實
的,何必在這上計較?應當在一切萬境萬法當中修一心不亂,修心境一如,修恆順眾生,
隨喜功德,那就定有悟處了。
『示諸大眾』。「示」是示現,展示出來給大家看。「即以此本定光,示諸眾生,使
悟入也」,佛示現他自己,換句話說,他自己的受用,他自己在這個境界裡面,我們今天
講人生宇宙的享受,展示出來給你看,他這個享受就是戒定慧,顯示得自在光明。示現什
麼?叫你悟入,你要一悟入了,那底下什麼話都不必說,目的就達到了,講經就圓滿了。
沒悟入?沒悟入再用別的方法來說。這就所謂是善巧方便,這個方法不能入進去,再換個
方法。所以這個經典我們一展開,處處都有入處,前面不能入,當中;當中不能入,
後面;後面再不能入,從頭再來,果然能如法必定有悟處。今天講到這裡是一段。
==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7-10 05:35:00
「本無來往,本無遷改」。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arenshih   2018-07-10 09:3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7-10 15:3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7-10 16:5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7-10 17:31:00
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07-10 18:4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7-10 23:0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xdx58 (^^)   2018-07-17 01:00: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