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11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7-14 00:36:59
d.舉自果相
(a) 總明果相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八頁倒數第二行:
【號為盧舍那。住蓮華臺藏世界海。】
「此繇第二」這是註解,請諸位同修要特別注意,經文跟註解一定要分開。我們這個
經本上很清楚,註解是第一格,經文是頂格,希望諸位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這段經文是佛以自己的果相來做一個證明,這是答覆前面所問,就是成佛果是什麼樣
子。註子一開端就寫得很清楚,「此繇第二當成佛果,為何等相之問」。答覆這個問題。
在前面佛是就自己的因行,說明一切眾生以什麼樣的因緣才能成就菩薩的十地道。佛是舉
過去所修、所證給我們說明這樁事實。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就是佛自己說過
,他已經「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這是前面所講的。通常我們在經論上看到成佛是要三
個阿僧祇劫,可是佛在此地跟我們說他已經修了一百個阿僧祇劫,可見得時間之長。修什
麼?修的是心地。所謂「心」就是本經所講的三十心,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位
次是用的什麼心?是說的這個。十地,就是十地菩薩每一地他修的是什麼樣的心。
由此,我們就明瞭要想成佛沒有別的法子,就是用本心地法門作為本修因。問裡面講
的是因緣,可是佛只是答出本修因而沒有說緣,為什麼沒有說緣?緣就包括在因中。這註
子裡頭說得很清楚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本有光明金剛寶戒」。這在前面都曾經跟
諸位細說,這是正因。依照佛法的理論與方法來修行,修這個心地法門,這就是緣因心。
我們講三因佛性,緣因佛性。無明斷盡,真性現前,這個時候真正契入無上菩提,歸無所
得,這是了因佛性。
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就是大師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佛他自己說得很清楚,他是經歷一
百個阿僧祇劫才能把五住煩惱斷盡,也叫做五住地惑,實在講就是煩惱障與所知障。煩惱
障裡面包括見惑與思惑,見惑叫一住,在佛法名詞叫做見一處住地,這是屬於分別的煩惱
,分別煩惱。思惑裡面就有三住,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思惑叫做愛住地;欲愛住
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這三條叫做俱生煩惱。由此可知,這五住的前四住是屬於煩惱
障,塵沙跟無明合起來為一住,叫做無明住地,這是根本,這就是所知障,所以也叫做五
住無明。
五住無明斷乾淨,盧舍那佛告訴我們他是修行了一百劫!現在的人真正是不曉得這個
究竟的道理,尤其是一些密宗,一些密宗提倡的即身成佛,成佛決定不是說帶著煩惱成佛
的,沒有這個道理。五住無明沒破那怎麼叫成佛?真正是一知半解,邪知邪見,貪瞋痴慢
一絲毫沒有斷他就講要成佛,那不知道成的是個什麼佛?經上講一切諸佛,如果不經三大
阿僧祇劫得成無上菩提,無有是處。他要在一生當中就能成佛,哪有這個道理?古德說得
好,叫我們先開悟,先求開悟是明理而後修行。好比走路一樣,我們先要認識路,然後再
走路,如果路都不認識,你要開步走,前途那個危險性可想而知。
今天的經文就要談到成佛是什麼樣子,我們既然讀這個註解,以這個註子為依據我們
來研究討論。成佛究竟是什麼樣子,「何等相」就是什麼樣子。「故以己初捨凡夫時,修
習心地,乃至成等正覺,以如是等因,如是等緣,如是等果,而成如是等相,以答之也」
。這一段話說得很明白,佛是自己為我們作見證,現身說法。說他初捨凡夫地時,這個時
候就是始覺,從這個時候起修習心地,三十心十地,乃至於成佛,成等正覺就是成佛;以
這樣的因,這樣的緣,這樣的果,而現的這些相。這種答覆答得是非常的具體。
經上說『號為盧舍那』。「言號為者,因中自有師佛,記別其名,因行未滿,只名菩
薩,覺行既圓,成等正覺,故號為盧舍那佛也」。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佛的德號不是隨
便建立的,他在因地當中有老師,像我們今天雖然生在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期,我們的本
師是釋迦牟尼佛,這就是我們的師佛。盧舍那佛他也有老師,他的老師也是成佛的,所以
這個名號多半是老師為他授記。告訴他他在什麼時候成佛,在某個世界名號叫什麼,以及
在那個世界將來自行化他的大致情形,老師都會告訴他。這叫記別其名。在他修行沒有圓
滿的時候,沒有成佛的時候,叫菩薩,覺行圓滿之後,這叫成佛。所以他成等正覺後,德
號就叫盧舍那佛。下面一句。
『住蓮華臺藏世界海』。「華藏世界大香水海中,有一華臺世界如蓮華形,故名蓮花
臺藏世界海」。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討論過這個問題。這些地方全都是表法,這是我們
一定要把它記住。世界是不是有個香水海?這個事情太難講,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而且一切眾生他們的見解、境界不相同。譬如水族,這些魚牠在水裡面游,就像我們在
空氣當中一樣,非常的自在;換句話說,牠看到水就像我們看空氣一樣,我們在空氣裡頭
沒有障礙,牠在水裡頭游來游去沒有障礙。天人看水是琉璃,焰口鬼看到水是火,怎麼會
相同!這是境界不一樣。在佛菩薩的境界裡面,世界觀、宇宙觀當然與我們不相同,我們
的見量太有限了。
水在佛法裡常常把它比作心性,心水,把煩惱比作波浪,諸位要懂得這個意思,你在
此地就容易了解「大香水海」就是我們的心性。「華臺」,這是無量因緣所現。佛門裡面
常常將花代表修因,六度之因花,有因必定有果,所以華臺它表的意思是因果同時。因中
有果,果中有因,這個花是取的蓮花,「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說的什麼?說無量無邊
的世界。「世界如蓮華形」,這個形不一定指的是形狀,是如同這種情形,像蓮花一樣,
它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所以它有蓮的意思在。「故名蓮花臺藏世界海」,海是比喻大
,這個世界無量無邊。
「華嚴經云,有二十重華藏世界海,皆在無邊妙華大香水海中,此世界種乃是毘盧遮
那如來,往昔於此界中,微塵數劫修菩薩行,親近微塵數諸佛時所嚴淨,今感果住此也」
。二十重華藏世界,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說過。《華嚴》也是以這個表法,十重是表自
利,十重是表利他。我們這個世界是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經裡面說過,它是取菩薩法
是利他重於自利。而這一段文是敘說盧舍那佛為什麼住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就是我們這一
個大世界,換句話說,就是《華嚴經》裡面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華藏世界,佛當
然是住華藏世界。我們念佛幾時念到理一心不亂了,你也就住華藏世界。唯有這個世界才
是真實的,所以稱為一真法界,我們講十法界那是權說、是方便說。迷了一真也就是迷了
華藏,才現出十法界,如果你要是悟了,十法界原來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二十重華藏世界
海其實是一樁事情,就是一個華藏世界。二十是一,二十這個意思前面跟諸位說過,它是
十重表自利,十重表利他。
「毘盧遮那如來,往昔於此界中,微塵數劫修菩薩行」,這是舉時間太長了。前面說
百阿僧祇劫,這個地方說微塵數劫,前面的單位是用阿僧祇,此地的單位是用劫,要注意
這是不一樣的地方。「親近微塵數諸佛」,修行離開老師不行,離開老師不會有成就的,
也許我們要問這個微塵數諸佛在哪裡?我們在《四十華嚴》裡面跟大家講得清清楚楚,「
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善財能親近,我們不能親近,原因在哪裡?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起
分別執著妄想。前天我們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讀到過「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
,全他即自」,諸位如果把這四句話真正透徹了,你才曉得微塵數諸佛如來就在我們面前
,而我們是當面錯過。他既然能親近,當然他就能莊嚴淨土,所以說「所嚴淨,今感果住
此也」,這是一定的道理。
我們就是用這個念佛的法門,幾時念到一心不亂,念到理一心不亂,我們所感得的果
報也是住一真法界,西方淨土裡面所說的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就是華藏世界,就是一
真法界。「而此娑婆世界,正當華藏第十三重,有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這是講到
我們現在所居住的這個環境,這是一個大乘佛法的環境。《華嚴經》裡面清涼大師說得很
清楚,它所代表的意義菩薩是以利他為第一,在二十分裡面十三分利他,七分自利,利他
超過了自利,利他是真正的自利。怎樣才叫利他?這一點也是相當不容易的,怎麼樣才叫
真正利他?都是我們要研究、要討論的。
「問,據華嚴云,即是毘盧遮那如來出現之處,此經所云盧舍那佛,住蓮華臺藏世界
海,二經何別」。這是假設有人疑惑提出這麼一個問題。《華嚴經》裡面講華藏世界是毘
盧遮那如來出現的處所,而本經則說盧舍那佛住蓮華臺藏世界海,這兩個經所講的不一樣
。這是我在一開端就跟諸位同修提起,《華嚴》跟《法華》是圓教一乘,本經則是別教一
乘,這是不相同的地方。我們再看底下大師給我們解答。
「答,毘盧遮那法身也,盧舍那報身也,法身托報顯,報身因法成,若非法身,無以
有報身,非報身無以顯法身,乃知法報不分,三身圓現,不即不離,非一非異,二經不別
,是故盧舍那佛,住蓮華臺藏世界海,即毘盧遮那佛,住蓮華藏莊嚴世界海也」。這一段
可以說給我們解釋得很清楚,我們明瞭原來《華嚴經》裡面所講的毘盧遮那與此地所講的
盧舍那是一不是二。《華嚴經》裡面講的是法身佛,本經所講的報身佛,並不是兩尊,法
、報、應一體三身佛。我們過去在六祖大師《壇經》裡面讀得很多,也講得很清楚。這裡
面必須要注意的就是法身與報身的關係,什麼叫法身,什麼叫報身,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
楚。法身是本有的,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本性的相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真如本性
變現之物。
法身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做過比喻,好
像我們作夢,夢境是你心變現的,心變現整個的夢境,那個夢境就是法身。夢裡面有自己
也有別人,有山河大地也有虛空,你說夢中哪一法不是你自己變現的?夢中哪一法不是你
的自心相?既然是你自心相,全是你自己,所謂是心外無夢,夢外無心,整個心化成了夢
境。心是能變的本體,夢是所變的相分,我們講身就是講這個相分,能變的相分,所以你
幾時覺悟到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自己,你就證得了法身。你要是不承認,我這個身是我,
除了我這個身,他是別人,他才不是我,你一輩子也證不到法身。你生生世世無量劫來迷
失了自己的法身,就跟在夢裡頭不知道自己作夢,不曉得夢中的一切境界是自己變現之物
。你夢見佛菩薩是你自己變現的,你夢到冤家對頭還是你自己變現的,你夢到惡鬼惡魔還
是你自己變現的,除了你自己之外,確實沒有任何一個東西。你明白這個道理,親證這個
境界,這就叫證得法身。
報身是什麼?報身是智慧之身,就是你開悟了,開悟了就叫報身。為什麼?開悟了,
你證得法身,你才真正覺悟到盡虛空遍法界原來就是一個自己。這個時候的慈悲心生起來
,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對眾生慈悲還要什麼條件?是自己不是別人。譬如我的左手
蚊子叮了,我右手把牠趕去,我的左手是不是要跟右手道謝?你幫了我的大忙,你替我趕
蚊子。要不要道謝?不需要。為什麼不需要?同體,是一個一體、是自己。可是我們現在
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是我們迷失。所以報身是講的智慧,應身是講的作用
,隨類現身,現這個身體叫應身,應身裡面就具足了法身、報身,所以叫一體三身。
這個地方講「法報不分,三身圓現,不即不離,非一非異」。這幾句話很重要,這四
句,四四一十六個字,十六個字完全說的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今天迷,就是沒有智慧。
三身裡面是以報身為最重要,因為法身是本有的。本有的你自己迷失了,你之所以迷失,
就是因為你沒智慧,所以你的智慧一現前就是你得到報身了,叫大徹大悟!禪家講的明心
見性,淨土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這個時候你證得報身;換句話說,你智慧現前了,智慧
一現前這個法身就證得了,現在這個應身就自在了,應身得解脫了。換句話說,諸佛如來
、一切菩薩三身圓現,你自己什麼時候智慧開了,你也跟佛菩薩一樣三身圓現,不即不離
,非一非異。這個境界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所以《華嚴》與《梵網》這兩部經沒有差別,
盧舍那佛住蓮華臺藏世界海,就是《華嚴經》毘盧遮那佛住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是一樣的
意思。
下面講到「海有十德,總而言之,淵深廣大,包含萬物,無德不備,無相不現,流出
一切,融攝一切,即千釋迦,千百億釋迦,依報正報,無不從此華藏世界盧舍那佛心海中
流出」。大經裡面常常用「海」這個字來表法,我們一定要懂得佛用海表法的用意,以這
個來代表我們真如本性本具的體相作用。海有十德,在我們這部經八百三十一頁第一行,
就是這一段的小註。「海以深廣為名,謂佛智海,深廣無涯,以喻十地菩薩,入佛智海,
十德之相,故以十德表之」。這一段很重要,諸位一定要把它記住。將來在大乘經典裡面
凡是講到海都是這個意思,都是這個講法,比喻如來的智慧,果地上的智慧。
第一個「次第淵深德」,從初地到十地,等覺是十一地,妙覺是十二地,一地比一地
要深,一地比一地廣。這部經是別教,別教的十地等於圓教的十住,要知道等於圓教的十
住。別教的佛等於圓教第二行位的菩薩,換句話說,四十一品無明,別教的十地菩薩只破
了前面十品無明,別教等覺菩薩破十一品無明,別教的佛破十二品無明,這是我們必須要
記住,所以它有次第淵深這個意思。第二「不受死屍德」。海裡面只留活的,絕對不會藏
死的,所以這些海裡面動物如果死了一定漂在海上面,逐漸逐漸被浪推到岸上去。這個意
義是說明本性裡面沒有生死,因為十德都是表本性的十德,真性裡頭沒有生死。第三是「
餘水入中皆失本名德」。不管是什麼江、什麼河流到海裡面去,這個江水、河水的本名都
沒有了,真如本性本無一物,這就是本來無一物的意思。第四「普同一味德」。普同一味
就是清淨平等,決定沒有差別。第五「無量珍寶悉蘊其中德」。大海裡頭的珍寶是無有窮
盡的,比喻我們的真性具有萬德萬能。
第六「無能至底德」。這是說法性之深。第七「廣大無量德」。這是講法性的廣,真
如本性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第八是「大身所居德」。唯有大海才能容,這是比喻諸
佛菩薩這是大身,唯有諸佛與那些大菩薩才能夠證得法身、報身,三身一體,聲聞緣覺以
下沒份。第九「潮不過限德」。潮是潮水,這是比喻外來的影響力,外界的。它有一定的
度數,絕對不會超過,這是講法性它起作用。法性起作用就是應化身的作用,應化身自行
化他,它是有規律的,不會超越界限的,這個界限是什麼?就像潮水,它漲潮一定漲到一
個高度,退潮也一定退到一個低度,它不會超過這個界限的,這個界限就是本經後面所講
的五十八戒。五十八戒就是諸佛菩薩的限度,他不會超越的。第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德
」。它能容,再大的雨它可以容,海不會漫起來,它能夠承受得了。這就是講一切法在真
如本性當中,就像那個雨落在大海裡面一樣,不增不減。所以有這十種德。此地是總括起
來講,經文裡面總括起來,總而言之,淵深廣大,包含萬物,無德不備,無相不現,流出
一切,融攝一切。
底下更舉實例來說明,就是千釋迦。千釋迦是應身佛,報身佛變化的,千百億釋迦又
是千釋迦變現的,所以依報正報無不從此華藏世界盧舍那佛心海中流出。無有一法不是從
一真法界,盧舍那佛就是報身佛,由報身佛心性當中變現出來。要問為什麼變現出來?這
裡頭有無量的因緣,如《華嚴經》所說。「此上二節」,前面我們所讀的這一節以及上一
次我們所讀的一節。「總答因果二問」,下面給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歸納,「問何等因,即
最初悟此心地光明金剛寶戒為因」。最初悟就是始覺,真正覺悟了,覺悟心地法門。光明
是智慧,金剛是比喻這個智慧的堅固猛利。寶戒,這個戒就是行,就是我們的行為,這種
行為之可貴就像世間的珍寶一樣,為什麼?這種行是以智慧為基礎的行為,我們身口意三
業的造作是以般若智慧為基礎,不是感情用事,這是諸佛如來的修因。你們今天的行為都
是依感情不是依理智,此地不但是依理智,是依金剛般若,所以我們中國禪宗自五祖以後
都是用《金剛經》印心,你在此地能看到。菩薩用的是什麼心?金剛般若,是依這個心。
「問何等緣,即依法修行三十心十地為緣」。緣是助緣,因是親因,親因是金剛般若
,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戒、就是寶戒。由此可知,本經前後兩卷是一體的,前面講
的是心地光明,後半部講的是金剛寶戒,兩個是一不是二。在緣上講就是依照這個理論與
方法修三十心、修十地。三十心怎麼修?三十心要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是用這三十心去
修後面的五十八戒(十重四十八輕),用十地的心去修十重四十八輕,要把心與戒合而為
一。換句話,那個戒就是我們的生活行為。一定是用我們金剛般若智慧的心,遵守佛菩薩
這個戒法,把它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將這個變成自己的生活。如果你能夠把這個心行都
變成自己的生活,你就成菩薩了;你修三十心你就是三賢菩薩,你修到十地你就是登地的
菩薩、就是地上菩薩。
我再告訴諸位,你要依照這個方法修三賢位念佛求生淨土,這事一心不亂,方便有餘
土有分;你要用十地心來念佛,那你就是得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可見得這部經對
我們修學是多麼的重要,前面都說過,只在善於用心,我們要不會用心,這個佛號念得沒
效果,要會用心,你要會用心你在生活上所顯示的活活潑潑。學佛是最怕錯用了心。
第三「問何等果」,什麼樣的果報?「即成等正覺為果」,等正覺是成佛。「問何等
相」,成了佛是什麼樣子?「即依正莊嚴,二報為果相也」。依報正報的莊嚴,諸位讀《
華嚴經》,在《華嚴經》裡面看到,《華嚴經》前面的十一卷,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
那是講成佛的樣子。古人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換句話說,不讀《華嚴》不
曉得成佛的好處,當然你也就不曉得學佛的好處。因為我們讀淨土三經,《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乃至於小本《彌陀經》裡面,經文雖然是略而不詳,可是我們如果要是
讀到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你就看到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你才曉
得往生極樂世界的好處。經文到這個地方是一段。
==
天人看水是琉璃,焰口鬼看到水是火,怎麼會相同!這是境界不一樣。
在佛菩薩的境界裡面,世界觀、宇宙觀當然與我們不相同,我們的見量太有限了。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7-14 01:08:00
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7-14 16:2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7-14 21:5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7-14 22:08:00
阿彌陀佛!
作者: dxdx58 (^^)   2018-07-17 00:5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7-18 15:18: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