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10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7-13 01:42:28
c.陳自因行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六頁第三行,科題是「陳自因行」。陳是陳說,自就是盧舍那佛本
人,他在因地時候的修行說出來之後,給我們做一個參考,給我們做一個榜樣。我們要想
成佛應當向盧舍那佛學習。盧舍那佛在此地是說給釋迦牟尼佛聽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
佛。釋迦世尊尚且要學習,何況我們,這是應當特別注意到的。請看經文:
【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為因。初捨凡夫。成等正覺。】
這一段是經文,下面註解得很詳細,請看註子。「此繇化佛初問,一切眾生為何因緣
,得成菩薩十地道」。這段經文這個『我』是盧舍那佛自稱,他說我已經用一百個阿僧祇
劫這麼長的時間。諸位想想平常我們講修行成佛是三大阿僧祇劫,盧舍那佛用了一百個阿
僧祇劫修行心地。這是因為化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前面曾經提出一個問題,「一切眾生為何
因緣」,「為」當作用,用什麼樣的因、用什麼樣的緣才能夠成就,就是修成十地菩薩?
菩薩十地道就是十聖菩薩。世尊既然這樣問,盧舍那佛決定是滿大家的願望,所以盧舍那
佛就說,「故報身佛述己過去」,敘說自己過去所修、所證來答覆釋迦牟尼佛。其實我們
都明白釋迦牟尼佛是為我們請問的,為我們問的,盧舍那佛答覆釋迦牟尼佛就是為我們開
示。替我們問,為我們解答。下面註子就很重要。
先解釋『阿僧祇』,「阿僧祇」是梵語,印度話「華言無數」,數目字太大了。其實
在《華嚴經》眾藝童子章,給我們說出印度數目字的單位有一百多個,阿僧祇的數字還是
能夠計算得出來,不過數字的確是大,我們今天所謂是天文數字。因為數字太大就叫個無
數,這不是真正的無數,是形容數目字太大。『劫』也是梵語,「梵語劫波」,我們中國
翻經常常將印度梵文尾音省略掉,就翻個劫,劫是什麼意思?「此云分別時節」,就是我
們今天所講時間的概念。劫就是時間,對於時間上的概念,所以也稱之為時分,就是時間
上的種種分別講劫。這個劫也是很長的時間。
阿僧祇是數字,劫是相當長的時間。佛經裡面有小劫、有中劫、有大劫。一個小劫,
佛經裡面常常有幾種說法,最常講的就是人壽,我們人的壽命。人壽最長的時候是八萬四
千歲,這是到了極處,八萬四千歲之後就往下降,每隔一百年減一歲,從八萬四千歲減到
十歲,十歲是極短了;然後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再加一歲,又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
減叫一個小劫。諸位如果願意去計算的話可以算一算,這個數字能算得出來。二十個小劫
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此地所講的阿僧祇劫,這個「劫」當然是指的大劫,
多少個大劫?阿僧祇個大劫,不是一個阿僧祇,一百個阿僧祇大劫,這個數量太大、太大
了,實在太大!所以修行要歷長劫,要有恆心、要有耐心,不是幾天、幾個月就能成就的
,要長時期的來修行。
「我已百阿僧祇劫,即佛已修因證果之時分長遠也」。這句話就是盧舍那佛說他自己
修行證果,這個時間是相當、相當的長,太長。修行修什麼行?修的是心地,所以這些地
方我們要特別特別注意到。成佛不是這個身成佛,心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我們
這個身去,這個身不會去的。誰去?心去了,這個心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就有像
佛一樣端正莊嚴的好相。這句是修行的關鍵、是修行的樞要。修什麼?修心地。什麼叫心
?什麼叫地?
「下文所明三十心十地」。向下經文我們就會讀到三十心,三十是講的十住、十行、
十迴向三賢菩薩,他們平素存的是什麼心?拿這個心跟我們自己一對照,就曉得我是不是
菩薩,我這個心跟經上講的一樣不一樣。如果是一樣的那你就是菩薩,不過你這個存心是
偶爾有這個心,不行;這個心一發之後永遠不退,永遠不失掉,這叫菩薩心。如果不是這
樣,偶爾發一發就沒有了,那就古人所謂「露水道心」,像早晨露水發了個道心,太陽一
出來沒有了,那叫凡夫心。為什麼?初住菩薩就證三不退了,最低限度就證得位不退,我
們在《彌陀經》裡面念過。十行位的菩薩是行不退,十迴向的菩薩念不退,所以到登地是
圓證三不退。可見得我們發的這個心,發一點慈悲心,發一點布施心,發了之後沒幾分鐘
就退掉了,這就是所謂的露水道心。十地這是地上菩薩,從初地歡喜地到第十法雲地,這
些菩薩存什麼樣的心?盧舍那佛在凡夫地的時候行菩薩道,也是一步一步往上修的,這是
給我們的一個模範,給我們做了個樣子。
『以之為因者』。就是以這個為因,以三十心十地為因,因地心。「正謂欲得道果,
無有別法,即以此本心地法門而為因也」,這一句很重要。因為我們每位同修都想得道果
,都想得道,都想證果,我們俗話講得道證果。道是菩提道,果是涅槃果,換句話,是成
佛的果報。要想成佛沒有別的法子,佛家的經論雖然多,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包
括我們念佛這個法門都在裡面。那是什麼?方法門道不相同,修的是什麼?都是修的本心
地法門,都是修這個。持戒修的是三十心十地,念佛也是修的三十心十地,參禪、持咒不
管哪個方法都是修的心地法門,離開心地那你修什麼?方法不一樣,所修的目標是相同的
,這是一定要牢牢的記住。
我們平素在講堂裡面常常跟諸位說的,我們修的是什麼?修的是三皈依。你們想想三
皈依是不是心地法門?是不是三十心十地?佛是覺心,覺而不迷;法是正知正見,是正心
,正而不邪;僧是清淨,清淨心,淨而不染。你們想想是不是三十心十地?每一個心、每
一地都是覺正淨。你連這些都不懂,談什麼修行?念佛佛白念了,持戒,死在戒條之下,
參禪不是口頭禪就是野狐禪,所以不能成就。那是你根本不曉得自己修的是什麼。所以這
一點非常非常的重要。再看底下。
「前問中雙請,為何因緣」。雙請,請教的言詞當中有兩個意思,什麼因?什麼緣?
因是親因,緣是助緣,有因沒有緣不會結果,有緣沒有因也不會結果。我們常講因果,當
中把緣省略了,一定是因緣果報,我們要深明這當中的道理。「答中不言緣者,乃因中具
有緣義故」。這就是盧舍那佛答覆的言詞裡面只講的是因。一百個阿僧祇劫修行因地,一
直為因,沒有說緣,為什麼不說緣?因裡面就包括了緣,註解裡面跟我們說出來,「其義
有三」,沒有說緣裡頭有三個意思。
底下這三個意思,他就是講的三因佛性。第一個「本有光明金剛寶戒,乃正因心」,
這是從理上說的。生佛平等,一切眾生是個個具足,為什麼?是你本有的,就是《梵網經
》這一本,這一本裡面所說的這個心地、所說的這個戒品是你本來具足的,不是外來的,
這叫正因心。你本有的,換句話說,你本來是佛,你本來是菩薩,這一點不假。所以佛在
《華嚴》、《圓覺》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就是基於這一條所講的。我們
本來是佛,現在變成凡夫了,是把我們這個心迷了,我們的行為也迷了。行為就是戒品,
心地就是光明,行為是寶戒,金剛在此地是比喻堅固不壞,我們的光明心地堅固不壞,所
以稱為金剛般若;我們的戒品也不壞,金剛寶戒,可惜迷失了。迷失了這才造業受報,搞
六道輪迴,這些東西都不是真實的。起惑造業,六道輪迴的果報都不是真實的,正是佛在
經裡面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是光明金剛寶戒是真實的,這不是虛妄的,這
是講正因心
三因佛性,正因佛性,這個心就是佛性、是真心。我們現在喪失了,迷失了,不能說
喪失,喪失是真沒有了,是迷失了。迷失了要恢復,怎麼個恢復法?下面就教我們要有緣
,要有助緣,所以諸佛菩薩給我們作增上緣。「依教法起觀」,教是言教,佛對我們的教
誨。像現在佛不住世了,佛的大弟子們將佛在世的時候一生所講的教訓,所說的開示、所
講的教訓把它集結記錄下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經典,這個經典就是教科書、就是教本,
這是講教。法,經典裡面所講的種種理論、種種方法。我們能夠依照教科書裡面,教科書
就是經本,我們今天所看到這個《直解》,這個註解都算是教科書。註解是祖師的教科書
,經文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教科書,我們依照這個教科書裡面所說的理論與方法來起觀
,觀什麼?觀照,可見得修行離開了觀照那是不行的。
我們要問什麼叫觀照?所謂觀照就是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能夠提
起覺悟的心,就是觀照。譬如說一念迷了,一下子要覺悟了,我不應該迷我要覺,這就是
觀照。我在這個境界裡面起了一念貪心,馬上想到貪是煩惱,我不應該有,貪心沒有了,
這叫觀照。所以一照煩惱就沒有了,心就恢復到覺正淨。沒有觀照這個心是迷、是邪(邪
知邪見)、是染污,所以一有觀照馬上境界就換過來,恢復到覺正淨,這就叫做觀照。念
佛人的觀照,一句「阿彌陀佛」就把自己喚醒了。一句阿彌陀佛的意思無量覺,覺就正就
淨,一句佛號馬上就自己回頭,所以說回頭是岸!
古人所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一念覺悟就回頭了,這一念覺就是觀照。
念佛縱然一天念上十萬聲,如果連一聲回光返照的能力都沒有,那個十萬聲佛號叫白念了
,那就是從前憨山大師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他念是念得勤快,沒有觀照的功夫,
沒有觀照功夫對你修行不得力,一點幫助都沒有。念念都起觀照功夫那不得了,我們現在
不要說多,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你要能夠有個五分鐘、十分鐘的觀照就不得了。你觀照
的功夫一天能夠用上個六、七個小時,我保證你三年就能得一心不亂。
我們自己想想我們一天到晚念佛,幾聲佛號裡頭是提醒自己的觀照功夫回到覺正淨?
是不是一天到晚拿這個念珠,不曉得念了多少聲裡頭一句觀照功夫都沒有?這就是想想,
好像念書一樣,一天到晚在念書,考試不及格,沒有成績可言,一考試都得零分,這個書
就白念了。有觀照功夫就有成就,所以觀照的時間愈長愈好,開頭不要求多,諸位每
天能夠有個五分鐘、十分鐘相當不錯了,能夠有一個小時到二個小時,你已經是菩薩不是
凡夫了。一天能夠到五、六個小時,我剛才講了二、三年一定得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相
當阿羅漢果。修行要懂得這個方法。
「依教法起觀,修行心地法門」,所以你要不懂得心地法門,你怎麼作觀?你觀照你
怎麼觀法?所以一般通途講三皈依是總綱領,細說在《梵網經》裡面。《梵網經》裡面觀
照的功夫非常的細密,我們講三皈依這是總綱領,《梵網經》裡面講那就深入了,就是細
密的去觀照。由此可知,這部經的重要性,非常非常的重要。我們不依這部經,西方極樂
世界沒有分,華藏海會也沒有分;真正是依這一部經,我們才能入華嚴境界,才能真
正往生彌陀淨土。這是一點都不假的。
我底下這個星期六就到美國去。這一次去五十天在美國講經,八月五號回來,我們圖
書館中元超度的法會,我回來主持。我大概在法會前五天可以趕回來,還可以休息一、二
天,我們這個法會開始。在美國也是以這個經為主,過去他們邀請我的,講《圓覺經
》,我想到那裡去跟他商量我不講《圓覺》,因為講了《圓覺》,談玄說妙空講了,恐怕
既不能圓也不能覺,還不如穩穩當當的來介紹心地法門。
「三無明淨盡,真如理圓,究竟無上菩提,歸無所得,即了因心」。這三因再跟諸位
說,正因是法身,緣因是解脫,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就解脫、就得自在,了因是般若。依照
緣因去修,就是依照觀照,觀照功夫深了,由觀照到照住。照住你們想想這兩個字的味道
,住怎麼樣?住是安住不動,換句話說,那個觀照不會斷滅的,不會或有或無,照住了。
觀照功夫就住在這個境界裡面,觀照不失去,這講得禪定了,在我們淨土法門裡面事一心
不亂。功夫再進一步就照見,《心經》裡面「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
蘊皆空」,照見了。照見,見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就是了因佛性。了是明瞭
,我們在迴向偈裡面常常念的「願得智慧真明了」。
了因佛性從哪裡來?了因是依緣因來修的,所以這個觀照的功夫非常、非常重要
。一句阿彌陀佛又是觀照、又是照住、又是照見,方法可以不必改變,一個方法用到底,
功夫逐漸、逐漸提升,就能提升到最高的境界,這個法子妙極了!到照見的時候無明破了
,照破無明,無明破了就是理一心不亂。要到淨盡,這是說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了,什
麼地位?如來果地,這不是菩薩地,這是佛地。「真如理圓」,當你初照見的時候真如理
顯,顯露了沒有圓,顯露而不圓滿,為什麼?還帶著無明。無明有四十一品,無明斷得多
,真如理就顯得多。無明帶得多,真如的理就顯得少;無明要斷得多,真如的理就顯得多
,就無明少了,真如理就顯得多;無明要是斷盡了,真如的理就完全顯露出來了,真如理
圓,圓滿的顯露出來,這就是說法身、般若、解脫統統圓滿了。
「究竟無上菩提」,這個時候我們稱他這個地位是稱究竟,究竟圓滿的無上菩提。無
上是沒有比這個更高了。菩提是大覺,徹底的覺悟,沒有比這個更高的。「圓滿菩提,歸
無所得」,佛在《楞嚴經》裡面說得很多,這是「了因心」。到這個地方你看解釋。這個
修行心地以此為因,大師為我們解釋言語不多,文字用得不多,意思很圓滿、很清楚,我
們真能夠得受用,真正能夠幫助我們修行。再看下面註解。
「初捨凡夫,即始覺,破滅相無明」。這是『初捨凡夫』,這是入賢人位了,三賢菩
薩!因為初捨凡夫就是始覺位,始覺破滅相無明是圓教初住的地位,像我們念佛是初得理
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這個覺是正覺,你看梵文稱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
正覺,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正覺。是你的正覺剛剛開始顯露,破一品無明,這一品無明是
什麼無明?滅相無明。無明有四大類,有生、住、異、滅這四種。我們在《起信論》裡面
讀過,在此地我們就不必再多講。
「百阿僧祇劫修行三十心,即漸次覺」。一百個阿僧祇劫這是講時間,修行三十心,
就是三賢位,修三賢的菩薩位,這叫漸次覺,「破異相無明」。三十心圓滿了,都修圓滿
了登地,「修行十地」,十地叫「隨分覺」,十地與如來果位非常接近了,是屬於大
覺位,「破住相無明」。
『成等正覺』,成等正覺這是經文裡面講的。盧舍那佛說他從初捨凡夫位,就是從圓
教初住一直到如來的果位成等正覺。成等正覺是「破生相無明」,生相無明諸位曉得等覺
菩薩,到等覺菩薩破最後的一分生相無明就成佛了。成是成就,等是平等,平等的正覺,
跟誰平等?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平等,跟一切眾生、一切萬法平等,等正覺。
我們現在成不了佛,怎麼樣成不了佛,為什麼?不平等,你們想想看我們自己能跟誰
平等?不平等就成不了佛。不平等那個覺叫邪覺不叫正覺,正覺是平等的。所以我們在講
席當中常常勉勵同修,我們在境界裡頭要修平等心,平等心一定要從怨親平等起,這個地
方去修去,心不平等不能入道,心不平等帶業往生都困難。最怕的臨命終時一個煩惱起來
了,這時候一念不平等起來就去不了。哪一個人能保得住臨命終那一剎那不生煩惱,心地
清淨平等,誰能保得住?心地清淨平等在臨命終時有這麼一念的時候,這個人決定往生,
帶業往生是憑這個。平常我們念佛就是要壓制我們煩惱的心,在境界裡頭訓練平等,去練
清淨,歷事鍊心。這種修行是最下等的修行。中上我們沒辦法,我們就修下等,修帶業往
生,修凡聖同居土。如果連這麼一個道理都不懂,我們這一生的佛號就又白念了,得不到
效果,這是解釋這個因。
「我佛時歷百僧祇,方得五住究盡」。我佛這個「我」是寂光大師自稱,註解的人。
「佛」就是盧舍那佛,報身如來。他老人家講經歷一百個阿僧祇劫,方得五住究盡,就是
五住煩惱斷乾淨了。五住煩惱在《起信論》裡面也講過,所以《起信論》是我們學佛很重
要的一個參考書。自古以來註解佛經的幾乎沒有不引用《起信論》的,你看無論哪一部經
、哪一部註解就看它引用多少,決定離不開《大乘起信論》。
所以《大乘起信論》要看。我們圖書館印的兩種註解都好,這是在《起信論》裡頭許
許多多註解,我們選擇兩種比較淺,但是又註得好,絕不違背經義。圖書館選的一個是慈
舟法師的,另外一個是一個日本人註解的,註解是豐子愷翻譯的,就是我們現在印的精裝
本,叫《大乘起信論新釋》。這兩種註解的本子非常好,希望諸位要認真的去研究。我們
過去曾經講過,前面幾分講過沒講完,希望諸位同修自己好好去研究,將來我這些東西要
錄影,講堂裡面雖然不講,但是我統統要錄影,以後從錄影帶上可以幫助你。我回國之後
就正式的來做這個錄影工作了,將來的錄影我們就是講堂現場錄影也不錄人像,不錄這個
畫面,把經文做成字幕直接的錄進去。錄人沒意思,人一天看到晚看厭了,我們應當把經
文註解統統在螢幕上,諸位就是借到這個錄影帶不用書也可以,不必要拿書都可以。所以
我們以後一定來改變方針,就是把經文註解統統做成字幕來錄這個,現場錄也錄這個。
下面這幾句就是警告我們,祖師教誡我們。「豈今妄誕之人,一朝一夕,微因微緣,
小功小行,一知半解,無明煩惱,貪瞋我慢,一毫未除,而言頓超佛道者也」。這幾句我
們要多念幾遍,提高自己的警覺,我們是不是這一類妄誕之人,急功好利,希望幾天、幾
個月就學成?哪有這個道理,連盧舍那佛還要修一百個阿僧祇劫,他是何等人物?我們是
什麼樣的人物?一定要發長遠的道心,要有耐心。我們這個心為什麼不開智慧?說實在的
話煩惱太重了。一個是煩惱障,把你智慧障住了,一個是所知障,你有這兩種障礙,你的
智慧不開。
想要開智慧先要斷煩惱。我們講席當中常常說斷煩惱要從根本上斷,煩惱從哪裡生的
?它的生源就是根本。在過去大專講座的時代,我們講「十四講表」,至少也總講了三十
遍以上。第一講裡面就講到煩惱障跟所知障。煩惱障是從我執裡面生的,所知障是從法執
生的。破了人我執,煩惱障斷了。小乘阿羅漢破人我執,所以他能斷見思煩惱,證四果羅
漢;大乘菩薩能破法我執。諸位要是讀過《百法明門》的也清楚,《百法明門》裡頭只解
釋兩句話「一切法無我」,一切法前面講的百法,無我,人無我,法無我,一切法無
我。你這兩種根本不能夠拔除,換句話說,你這二障就斷不了。只要有二障存在,你的智
慧就不會現前。所以真正會用功的人對於分別執著要看淡,正所謂是看得破放得下,不要
太過分執著。
執著是二障的根本。為什麼執著要破?在我們初學的人又要執著,這是什麼道理?那
就是曉得你執著太堅固,你也看不破、你也放不下,與其執著這些惡的,不如執著個善的
,擇善固執。擇善固執你所得的果報是人天果報。因為有執著就離不了三界,三界有善惡
,有三善道、三惡道,你要執著造惡業你在三惡道受苦,你要能夠執著一切善法,擇善固
執你就能生三善道。總而言之,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要想出六道輪迴,那就不能有執著
,善惡執著統統打破,超越六道,善惡都不執著,像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我們念佛法門裡面執持名號對什麼人說的?帶業往生說的,你們想想對不對,帶業往
生講的。事一心不亂的人,執著就少了一半,為什麼?人我執不執著了,理一心不亂的人
全不執著,法我也沒有了,人法都不執著了,理一心不亂,這個理一定要懂!理如果不明
白,你的障礙永遠不能突破。你發的願要自己成就,要弘法利生,如果這兩關不能突破,
你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弘法利生。
研經,每個星期天上午,像今天上午我們研經,有二十幾位同修在此地共同研究,這
也是一種方法,什麼方法?擇善固執,你要想研究這部經,我給你出那麼多題目在那個地
方,好了,你要去查字典、查參考資料,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不打妄想,不想別的事
情了,就想這個經的範圍,叫擇善固執,這也是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很有效,叫你不要去
想惡的,天天去想善的,到你幾時一開悟了,那個經要不要準備?不要,不要準備了。悟
了之後理圓了、事也圓了,融會貫通,所謂深說淺說、長說短說應機說法無不自在。但是
你在修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經過這個基本的訓練,那就是擇善固執是一個很好很好的方
法。不但訓練你開智慧,而且叫你不造惡業、不起邪思。
我出國這個階段,下個星期天我就不在家了,希望你們這個經學班研究還照樣在此地
集會,互相的在一塊研究討論,不要因為我不在家就中斷、就沒有了。那是一日暴之,十
日寒之,不會成就的。我不在家一樣去研究,照著這兩次的方法,我教給你們的這些方法
,你願意用這個方法去研究找參考資料,等我回來的時候,希望《八大人覺經》全部都做
完了,你們筆記都整理出來了。筆記做出來之後再依照筆記寫講稿,講稿寫成之後就在我
們這個小班裡頭來練習練講,練的時候大家來挑剔毛病,來做批評。你要接受批評,把你
的講稿修正,修正過二次、三次你就可以上台表演,膽子也大了,無論什麼人聽,你也不
會害怕。
在講台上面我個人的經驗十年,才算是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十年之內上講台離不開
講稿。還得要真正肯幹,如果不真正肯幹,一輩子都離不開講稿。到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必有一點悟處了,我們俗話講開悟,你沒有一點悟處做不到。所以不貪近功,不要求好
,不要求快,這種心理要不得,這個心理障礙你開慧,障礙你修定,障礙你得一心,決定
不能有這個心。我們今天的因、緣都非常的薄弱,我們的功行都很小,說一知半解已經是
抬舉我們了。「無明煩惱,貪瞋我慢,一毫未除」,這倒是真實的,一點都不假,大障礙
!我們要想頓超哪裡能夠頓得了?這是自己要反省,自己要檢點。諸佛如來都做一個榜樣
給我們看,善財童子修因證果還五十三參,都是我們的好榜樣。
下面引的是「瓔珞經云」。《瓔珞菩薩戒經》,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在家菩薩戒。《瓔
珞經》裡面這個戒是六重二十八輕,現在在台灣受瓔珞戒的也很盛行,在家菩薩很多都是
受這個戒。經上說「一切諸佛,不經三大阿僧祇劫,得成無上正覺,無有是處」。無有是
處是沒有這個道理,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是例外的,至少要經三大阿僧祇劫。盧舍那佛所
說的百阿僧祇劫,我們想想成佛這麼樣的長遠,如果沒有耐心、沒有長遠心怎麼能成功?
現在有很多人他學東西不能成就,我們不要講佛法,我們講世間法,他跟一個善知識
學多久?學幾個月,學二、三年就能成功?也有的,那是天才、是再來人,除了天才與再
來人都不可能。自古以來這個例子很少很少,不是沒有,少,極少數。我們看到大多數的
十年到二十年親近一個善知識,你們看禪宗的語錄,《禪林寶訓》、《五燈會元》、《高
僧傳》你們去看看,這些有成就的大善知識,他們親近老師你去考察考察他親近多久?十
年以上,二十年、三十年他才成就。所以講經說法度一切眾生固然是有這個願,不能太早
。所謂是欲速則不達,你自己沒有成就就跑出來,不行,你講了人家聽了不是味道。講過
幾次把聽眾都講跑了,自己也灰心了,自己退轉了,這樣的人太多太多。自古以來不知道
有多少發心的人,試驗了幾次就退心了,以後再沒有勇氣了,原因是什麼?求好的心太急
,求快的心太急,虧吃在這裡。不是他做不到,是他自己沒有耐心、沒有長遠心,所以不
能成就。我們自己求學就要注意這一點,一定要發長遠心。
「仁王般若,亦同此義」。《仁王經》,我們在仁王法會裡面,全經念過,我們只講
一品,也是這個意思。《仁王經》裡面講五忍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他是分為五個大的
階段,也是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仁王經》特別提出「忍」,這個意思好,忍就是忍
耐,到了法雲地還要忍,寂滅忍,到了如來果地稱為上品的寂滅忍。不空三藏所翻的寂滅
忍只有兩品,上品、下品沒有中品;羅什大師翻的有中品,有上、中、下三品。底下這句
也很重要。
「先悟毘盧性海,後行普賢行門,旨哉言乎」。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這個意思就
是我們平常所講「悟後起修」,如果不開悟,我們的修行都叫盲修瞎練。不開悟要想修行
有一點成就,只有一個念佛法門,帶業往生。因為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沒有帶業往生的,換
句話說,八萬四千法門都要悟後起修,唯有淨土這個法門特別,特別就是你沒悟也能修。
但是這個修,執是執持名號求願往生,只有這個路子。所以這個路叫特別法門,不悟也行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身分還是人的身分,因為沒開悟,悟了就是菩薩。西方極樂世界沒有
三惡道,沒有三惡道當然就是有人道、有天道。人天都是凡夫沒有開悟。
所以修淨土的這個方便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求開悟。諸位曉得如果現在開悟到
西方極樂世界更好,不生凡聖同居土,如果真正是開悟了,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
上品上生。這是諸佛如來、祖師大德常常勉勵我們的,希望我們加功用行,在這一生當中
修到理一心不亂,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裡好像佛教大學一樣插班,不要從一年級念起,插班
去。依照我們自己程度去插班,省好多事。做不到做得到?做得到,我們今天講堂就是走
這個路子。用《梵網經》、用《彌陀經要解》、《疏鈔演義》幫助我們念佛,幫助我們開
悟。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專心,決不打妄想,一心一意的來念佛。同學們有研究經
的,研究經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訓練講經,從這個小部學起。諸位在研究經把這個功德
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點一滴都迴向在西方,研經幫助我們開智慧,幫助我們得一心
。因為你心不胡思亂想,你所想的都是佛法裡面一些道理,幫助你心得清淨,清淨心就是
一心不亂。
這兩句經文裡頭「先悟毘盧性海」,毘盧性海是什麼?就是我們講的明心見性。毘盧
是毘盧遮那佛,我們通常講佛性,毘盧遮那是法身如來,是我們自己的清淨法身,是我們
自己的真如本性。我們念佛念到理一心就悟毘盧性海,就見性了。悟後起修,那個修就是
五十三參。《華嚴經》裡面講的五十三參,悟後起修,修的是普賢行。五十三參是什麼?
我們日常的生活,這就是入華嚴境界了。「旨哉」是修行的宗旨,修行的關鍵。違背了宗
旨就迷失了方向,迷失了道路,你要想成就決定不能夠離開這個原則。
這一部經是我們的道場經,是我們道場長年不斷在講的,講完了從頭再講,一遍一遍
講下去,終而復始。所以我們這個道場兩部經,加上《彌陀經要解》算三部,《疏鈔》、
《要解》、《梵網直解》這三種是我們的道場經,我們一遍講完了從頭再來一遍,這麼講
法的。今天講到這一段。下面這是講佛教給我們修因,他怎麼樣修的,我們要記住,我們
要學,修因之後一定證果。
底下一段經文「舉自果相」,就是他這樣修行,修行到結果他的成就。我們看到佛的
成就了,我們才曉得修行有這麼多的好處,才肯真幹。如果依照這個修行,沒有成就,沒
有成就誰願意幹?修行有成就,底下一段經文就是講他的成就。這經本希望諸位沒有事情
時要多看,多看幾遍再來聽講,受用更殊勝。如果你這個經本沒有,向我們櫃檯去要帶回
家去,在家裡沒有事情常常看,看不懂的地方特別做個記號,來聽的時候那個不懂的地方
要格外的注意,你所懂得地方你也用心聽,看我講的跟你所看的、你所領略的一樣不一樣
,這樣就有進步。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7-13 02:08:00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作者: gg889g8 (凰)   2018-07-13 06:5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7-13 17:35:00
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7-14 00:1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7-14 00:42: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7-17 16:44: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