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31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8-16 15:58:22
從一百一十二頁看起倒數第四行:
【爾時盧舍那佛言。千佛諦聽。汝先言云何義者。發趣中。】
我們在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這以下就是本經重要的部分,從十住講起,這就是三十
心十地。科判裡面都非常的清楚,一共是四個大段落,每一段裡面又有十個小段落。我們
現在看初住。本經是別教一乘,換句話說,凡是發大乘心修學大乘法門都必須依本經的理
論方法來修學。所以在中國大乘戒都是依據本經,就是後半部的十重五十八輕,我們稱為
「梵網戒」。當然學戒最重要的是要修心,戒還是幫助我們修心,如果不能從修心上下功
夫,那個戒也只是學學它的外表,真正學說這個戒行能幫助你斷煩惱得禪定,那是很困難
的事情,一定要懂得修心。三十心十地前面略說,向下就要細說,一條一條來討論。
第一段是解釋「捨心位」。捨心位是初住菩薩修的,換句話說,就是剛剛開始。我們
修心從哪裡修起?就從這個地方修起。經文不長,所以這個經前面一再跟諸位提示它非常
重要,換句話說,它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行門裡面的精華。《華嚴經》怎麼修法?就是
照這個方法來修,所以非常重要。經文不長就可以背誦,我們一個星期講這麼一小段,你
要是一個星期把這一段背會,在日常生活當中才能提得起觀照。如果記不得那怎麼個觀法
?如果提不起觀照就沒法子修行,所以觀照就是改變心理。我們先把這段文念一念,這段
文一共有兩個段落:
【若佛子。一切捨。】
這一句是總說。
【國土。城邑。田宅。金銀。明珠。男女。己身。有為諸物一切捨。】
到這裡是一段。
【無為無相。我人知見。假會合成主者。造作我見。十二因緣。無合無散無受者。十
二入。十八界。五陰。一切一合相。無我我所相。假成諸法。若內一切法。外一切法。不
捨不受。菩薩爾時名如假會。觀現前故。捨心入空三昧。】
這是初住菩薩修捨心的大義。這段文如果不詳細的解釋很難懂,它裡面的境界既深又
廣,每一個字裡面都含著無量義。我們現在來看註解,寂光大師為我們的開示。
「初釋捨心之義,即檀波羅蜜也」。捨就是布施,所以菩薩修行從布施開始。布施最
重要的是把你心裡面的執著捨掉,這是最重要的。為什麼?因為執著是迷,是邪見,是染
污。你看第六意識叫染污意,我們要捨的是捨這個東西,外面這些事要不要捨?外面事要
捨,外面事要是不捨,你這個心裡面的執著很不容易斷掉。內外要相應,所謂是表裡一如
,初學一定要從這裡下手;到了高級的佛法,事上根本就無取無捨,那個境界又不一樣了
。那種境界我們初學的人學不得,要是去學只有害沒有利益,所以初學還得是按照規矩按
部就班來學,從布施學起。外面事要捨,內裡頭執著這個分別、執著、妄想更要捨,這才
是檀波羅蜜,就是檀那,這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布施波羅蜜。
「別經名發心住」。像《華嚴經》裡面講這個地位的菩薩,此地叫捨心位,《華嚴經
》叫發心住,就是初住菩薩。諸位看看這個名詞,它裡頭都含著有很深的用意,發心住是
剛剛發心,一發心就捨,一發心就要捨一切法。「謂於諸劫之中,修十信心,不作邪見,
廣求智慧而行捨心」。初住是十信心滿,就是十信位修圓滿了就叫做初住,所以這個地方
,你看看這個修的時間不是短時間,於諸劫之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要長時期的修學,
在心境裡面去磨鍊。十信講的是什麼?在此地當然也要略說說,雖不能詳說給它略說。十
信第一個是信,第二是念,二信是修念,三是精進,四是慧,五是定,六是不退,七是迴
向,八是護法,九是戒,十是願,這是十信位的名目。
圓教裡面有所謂是五品位,圓五品。這個五品位就是十信菩薩,就是十信位;換句話
說,還沒到初住,只是十信位而已。五品裡面第一是隨喜,隨喜就是十信裡面的信、念,
有信有念這就是隨喜;第二是讀誦,讀誦就是此地講的精進慧,十信裡頭第三個是精進、
第四個是慧,精進慧就是讀誦;第三是說法,說法就是第五定,第六不退;第四條叫兼行
六度,就是十信的第七、第八,迴向護法;末後一條叫正行六度,就是十信位的第九的戒
、第十的願。我把這兩個的配法給諸位說出來,這裡面還有很深的意思,譬如講到信與念
這是隨喜,信什麼?念的什麼?這總得要知道。
信裡面最重要的一條信自己有佛性,信「本覺本有」,信「不覺本無」。我舉《大乘
起信論》這一句,這裡頭就包含了許許多多經論上面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既然是本有的
,當然可以證得;無明煩惱是本無的,當然可以離開,可以能夠捨掉,這要相信。這在一
切信裡面最根本的,如果對這個不相信那就沒法子,所以要相信這個道理。其次要信佛,
相信他是一個再來人,他是我們的榜樣,我們可以以他為典範來學習。要信法、要信戒、
要信因果,初信位的菩薩信這個。念這是從信更進一步,念念不忘。功夫增進了,再進一
步就是精進不懈,努力的來修學,經典裡面常講的依教奉行,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
。所以信跟念是隨喜。
精進跟慧這就是說法。說法跟精進跟慧怎麼能夠連在一起?事實上它真的是一回事情
。凡夫可以說懈怠是很嚴重的障礙,平常我們講六度,六度就是六種方法對治我們六大障
礙。布施是對貪(對慳貪),持戒是對惡業,我們念念都造惡業,忍辱是對瞋恚,精進是
對懈怠,禪定是對散亂,般若對愚痴。我們有六大病!這是六服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開
了六服藥,對治我們六大障礙,六種大病,這是我們自己要覺悟的。我們要相信,連這個
不相信,那連初信也沒份。
讀誦確實是精進、是慧。每一天讀誦大乘經典才能夠漸漸的體會到佛法的大義,才能
有所領悟。古人所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明白大義那個心理就轉變,就變心理,
變心理就是開智慧,所以說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說法與定、不退有密切的關係。說法是
天天拿著佛法勸別人,講給別人聽,我們要問問自己有沒有聽?自己當然聽,天天勸別人
也就天天勸自己,天天叫別人要布施,自己還要貪而無厭,講到布施波羅蜜也講不下去了
。自己一定能捨,天天勸人,天天拿著、對著佛經勸自己,果然在一切法裡面無取無捨,
這就是定。每一天自己能讀誦又能為人演說就不會退轉,為人演說比自己讀誦還有效,讀
誦還可以偷懶,你要為人演說你就不能偷懶。
我們自己要想有成就,這是每一位同修都要記住,你要想真正有成就,一定要上台來
為大家講經,老是在台下聽不行,聽一輩子都不行。以前張齡居士就是作總統紀念歌的張
齡,他是很年輕的時候就皈依三寶,在大陸上虛雲老和尚給他授皈依的,在佛門裡頭都老
資格,聽經也聽得非常多,他喜歡聽經。大陸上的法師、台灣的這些法師,凡是講經的法
師他都聽過。他聽經,法師講前面他就曉得你底下什麼意思,聽得太多、太熟了。他自己
上台就不行,就不能講了,他說你講的我都懂,連不起來,連貫不起來,這原因是什麼?
一直都在台下聽,所以不行,他沒有定,他還是退轉。所以要想得定、得不退轉,一定要
發心上台來講經。初上台講經好苦,一個星期要叫你講一個半鐘點,差不多你要準備三十
個小時,恐怕得有一、二個晚上都不能睡覺,才能把這一堂應付過去。不吃這個苦頭不能
成就,一定要吃苦頭,所以這個東西決定不能夠中斷,才會有成效。
現在講經的法師愈來愈少了,原因是什麼?實在講很簡單,第一個大家怕苦不願意學
,實在是太苦了。而且初上台講經,縱然花上三、四個鐘點準備也未必能講得好,人家聽
了之後掉頭而去,下次不來了,太難、太難!講禪定,你能不能有這個禪定的功夫,人統
統走光了,還有桌椅板凳不走,我還可以給它講,你要有這個定功才行;如果看到人一天
比一天少了,你沒有這個定功,算了,我恐怕對這個沒份,所以就退了心了。這樣退心的
人好多、好多。換句話說,要臉皮厚,不怕人指責,要這樣才行。不管人家怎麼說你講得
不行,不行還給他磕頭、頂禮請你指教,還是要上台來講。不能說這個講不行,那個講講
得不好,好了,我算了,我下次不講了,那就完了,那你定也沒有,精進也沒有。要不怕
難、不怕苦、不怕人家譏笑,這樣才行。這不是短時期,跟諸位說像這樣的煎熬起碼要十
年,要去煎熬十年才能成功,所以這個十年沒有定怎麼行?所以他是定、是不退。
兼行六度,就是除了自己正行之外要修六度,這是迴向、這是護法,你就曉得真正的
護法是要修行。自己不修行怎麼能護法?護法不是說出錢、出力就行,護法要真正去修行
才能夠護持正法。正行六度就是持戒、發願。我說這五品位對十信,這裡頭有一樁事情,
天台智者大師法華宗第一代的祖師,他老人家是念佛求生西方的,這個人是了不起的人。
他在往生的時候他的弟子們請教他,問問大師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品位?
智者大師說他因為領眾,領眾要操心,寺廟做住持樣樣事都要管,不能夠專心,所以他的
地位只有五品位。
諸位曉得五品位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決定往生,但是品位是在凡聖同居土,
不是在實報土,也不是在方便有餘土,是在凡聖同居土,這是他老人家為我們示現的。這
個示現說實實在在是大慈大悲,因為在歷代傳說當中,他是釋迦牟尼佛化身再來的。大師
在像法之末,末法之初,在這個時代,算是在像法的末期,智者大師這一種示現就是勸我
們要好好的念佛,特別是對於天台宗。天台宗真的智者大師所表演的是「教宗法華,行在
彌陀」,他老人家一生表現的這個。對於教理他是以法華為宗旨,一生研究法華,弘揚法
華;自己修行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所示現的自己的品位也只是五品位,
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這個意思也叫我們老實念佛,這個重要!要能夠放下。
我們再看這個經文裡面所講的「行十信心,不作邪見」。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我們
現在學佛最大的障礙就是不能把邪見丟掉,什麼叫邪見?凡是知見統統是邪見,這是一定
要明瞭的。所有的知見你只要是執著了,變成什麼?變成了見取見、戒取見,那都叫邪見
。什麼叫正見?一切知見到你這個地方都化掉了,你聽了你不執著,你不分別,你不起妄
想,什麼都可以聽,什麼都可以看,聽了、看了之後心裡乾乾淨淨,連痕跡都找不到,全
融化成無分別智,這叫正知正見。我們現在有沒有這個本事?我們一聽了就記在心裡,一
聽了就執著,統是邪見。我們學佛法,佛法有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學了這個法門,這個
法門在裡面執著、有成見,聽另外一個法門不合適,心裡就很不舒服、很不高興,這都是
障礙!
因為一切眾生有這個習氣、有這個障礙,所以古德教學什麼?只教你學一門,換句話
說,盡量不要叫邪見增長,一門深入。到一門裡面開智慧了,所謂開智慧是得無分別智,
智慧開了,所有一切知見你一接觸都化成智慧,這裡頭決不生邪見,這個時候行了,可以
出去參學了,否則的話,只能跟一個老師,只能學一部經典,不能搞雜了。
這一切經典都是佛說的,看多了,無量無邊的分別、執著統統來了,這個經跟那個經
說的不一樣,到底哪個對?釋迦牟尼佛說話怎麼會顛三倒四的?其實釋迦牟尼佛沒說法,
你怎麼能說他說法?你說釋迦牟尼佛說法已經就謗佛了,佛沒有法可說,不但無有定法可
說,佛根本無法可說。佛說法是應機施教!好像這個醫生用藥,哪有一定的,這個病人來
看病,他病的需要這個熱的藥給他吃,熱性的;那個人來看的時候,這個人應該涼性給他
吃,他們吃了都吃好了。那個熱性跟涼性完全相反的,你一看這個醫生用藥奇怪,怎麼顛
三倒四。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在自己清淨心沒有現前,無分別智沒有現前,如果要涉獵多了,統統變成了所知
障。所知障與煩惱障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真正高明的老師他不教,為什麼?因為你成見太
深,很不容易把你成見打掉重新來學,這個事情太難了。所以你學佛,你說我從前什麼也
沒學過,剛剛開始,這個老師很歡喜。我學佛的時候就碰到這個事情,所以老師特別照顧
。我學哲學的時候老師一問你以前讀過什麼東西?沒讀過。跟哪個學過?沒有。好,老師
單獨教我,我跟方老師學哲學單獨教的,就在他家裡上課的,學生就我一個人,好教!一
張白紙,什麼都不知道,好教。如果說我看得很多、聽得很多,方先生決定不會教我,頂
多說好,我哪一天在學校上課,你去旁聽好了。頂多如此而已,不會單獨來指導。
我一開始學佛就認識了章嘉大師,跟他三年也是個別教的,原因是什麼?沒有聽過人
講過經,也沒有看過這一切經,所以好辦。你們今天說我們親近了多少、多少法師,看了
多少、多少佛經,一肚子佛法,滿腦袋的邪知邪見,佛來了都沒辦法教你,為什麼?知見
已經亂了,你已經捨不掉了。換句話說,很不好教,沒法子教。今天這個病是一個普遍的
病相,所以這個時代要想成就不容易,在我看來太難太難了,實在是太難。病太深了,而
且有堅固的執著剛強難化,說得不好聽無藥可救了,佛來了都救不了。所以你看自古以來
成就的人,師承重要,一個老師教的。不作邪見,這個裡頭境界非常非常之廣,諸位要細
細的去體會。
「廣求智慧」,千萬不要把知識當作智慧,那就糟了!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是
從禪定裡面生的,不是文字裡得來的。聽得多、看得多所謂是記問之學,那是邪見,我們
佛法裡頭有一個名詞叫世智辯聰。你看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這個人有了災難了,世智辯
聰就是災難。他很會說、很會分別,死的也能說成活的,強詞奪理,這是大障礙,所以世
間聰明人世智辯聰,不叫做智慧。智慧一定是從定當中生的,所以佛法常說因戒生定,因
定開慧,智慧是從定裡面生的。它跟我們這些常識學術不相同,你得了幾個博士學位不見
得有智慧,有世智辯聰;世智辯聰高明,不見得有智慧。有些老太婆根本一個字不認識,
她心清淨,一切境界裡頭一念不生,她有智慧,她沒有世智辯聰。你要問她世間種種,她
不知道,她有智慧,心清淨,她對一切事理看得很清楚,不一樣!佛法要的是要智慧不要
世智辯聰。六祖大師沒念過書不認識字,古今中外哪一個不佩服他,哪一個不對他五體投
地,為什麼?他有定、他有慧,所以要曉得這個道理。
廣求智慧,智慧從哪裡求?從戒定當中去求,讀經、講經都是修戒定,戒定慧三學一
次完成,我們在講席當中說過多次。如果把讀經跟講經把它當作世間學問一樣去研究,那
好了,又變成了世智辯聰,錯了!把它變成世智辯聰可以在世間拿一個佛學博士學位,可
以在學術界上有所成就,學術界是成就了,斷煩惱、證菩提、了生死、出三界上成了大大
的障礙,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有障礙。所以佛學不是學佛,學佛跟佛學是兩回事,佛學
是搞世智辯聰。拿著佛教的經典增長自己的世智辯聰,這是佛學;學佛就是依照佛法所講
的理論方法來自修,求內證,這是學佛,這不一樣。所以沒有智慧不會捨,智慧是看破,
捨是放下,沒看破他怎麼能放得下?真正看破了他就放下了。
像釋迦牟尼佛他看破了,他連國王的位子他也不要,他放下了。正像經裡面講的他的
財富、他的榮耀,我們今天講榮譽,他的妻子、財產統統放下了,出家去修行,三衣一缽
,天天到外面去討飯。放著國王不做去要飯去,他為什麼?因為他看破了,所以他統統放
下了,這是我們要覺悟。如果佛不現身說法,他教我們放下,我們一定會問,你自己為什
麼不放下?所以凡是佛出現在世間,一定要生在帝王家,道理在此地。耶穌不行,耶穌是
生在一個貧賤的家庭裡頭,那不行,他什麼都沒有,佛跟他恰恰相反,生在帝王之家。我
們歷代祖師當中有不少都是生在帝王王侯之家,示現的一切捨掉出家修道,所以這幾句有
很深很深的意思,我們一定要細心的體會,不能夠輕易的看過。
「捨有十種,總即唯三」。捨裡面分了十類,十大類,十大類再歸納,可以歸納為三
類,這三類就是我們一般佛學講座裡常常講的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就是這三類。
此地講的名字不一樣,「財、法、竭盡捨」。財捨、法捨、竭盡捨,這裡說了這三種,而
在《華嚴經》第六迴向我們以前讀過的,經裡面舉了六十種。六十種是不是說盡了?跟諸
位說沒說盡,並沒說盡,因為它的境界是一切法,六十種也是歸納而已。要樣樣都放下,
心裡頭一絲不掛,清淨心才能夠現前,定慧才能夠成就,為什麼?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要記住,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外面是色相,內裡面是心法,沒
有一樣是真實的,所以統統要放下。你放下,心好清淨、好自在。
一切法要隨緣不要執著,不可以攀緣,就是連弘法利生,有緣就做沒有緣就不做,這
才自在。有緣不做那你沒有慈悲心,就是一切因緣都成熟你不做,你沒有慈悲心,這是錯
誤,這是有過失;沒有緣你拼命在那做你也錯了,緣沒成熟,你也錯了。功德圓滿,發心
就圓滿,《楞嚴經》說得很好「發意圓成,圓滿功德」。一發心功德就圓滿。發心是圓滿
的,事實上那些緣成不成熟?緣沒有成熟,不是自己不肯做,是有障礙沒法子做,這個事
情不能勉強的。所以諸佛菩薩哪一個不是念念功德圓滿?為什麼不到這兒來度眾生?這個
地方障礙太多,眾生信邪不信正。你看今天我們這裡不曉得什麼人送來了一大包外道的書
,我把它翻開看了一看,都是外道的好像是一貫道的,送了一大包書來給我,不曉得是什
麼人送的。常有這個事情,常常有人送書到這邊來,不知道什麼人送的。信邪的人多,信
正法的人少,不但中國,連外國也是如此,因為邪法裡頭講神通,講過去未來,人心都好
奇務怪;正法很平淡,好像沒什麼希奇,不容易引起人的信心,邪門外道花樣多!但是花
樣多怎麼樣?都是假的,迷惑顛倒的眾生很容易上當。
「問心地法門,位有四十」。四十位菩薩,從三賢到十地,四十位菩薩。「初明捨心
者何也」,為什麼一開頭就講布施波羅蜜?一開頭就叫你要一切捨,這是什麼意思?換句
話說,學佛從哪裡下手?從放下。好像以前布袋和尚在世的時候有這麼一段公案,布袋和
尚是彌勒菩薩,他拿一個大布袋,人家供養他東西,他都往布袋裡塞,他沒有分別心,他
看也不看,供養的都放在布袋裡面。有一次就是有一位當然也是學佛的,向他老人家請教
,學佛應該怎麼樣學法,他老人家一句話不說,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兩個手一擺,這就告
訴你從哪裡學?從放下。對方那個人也很聰明,領悟到了,放下。放下以後怎麼辦?他老
人家布袋拿起背著就走了,一句話也沒說,放下之後要提起,利益一切眾生。
自己成就要放下,自利;提起是利他,要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我們今天建
圖書館為的是誰?為的是大家,自己那又何必?用不著。所以說一切的事業提起來為利益
一切眾生,決不是自己在這裡貪圖名聞利養,那就糟了、壞了!所以一個自受用跟他受用
最初下手的時候要分得清清楚楚。自受用的,今天下午跟諸位說過覺、正、淨,煩惱少智
慧增長,這是自受用。煩惱一天一天少,智慧一天一天增長,自利的是這個。不是說名聞
利養一天一天增加,這叫自利那就壞了,那就顛倒了。一切的物質、精神享受布施給別人
,讓大家去享受,這是修菩薩道,學菩薩行,所以一開頭下手一定是從放下,從布施,從
捨,從這裡做起。
「答欲令趨佛道人,一切解脫,始望無上菩提,無餘涅槃,若於身心世界,不能盡捨
,縱能修行,居然全體凡夫,入道何繇(由),以故首示」。這一段話說得非常非常的明白
,你是不是想真正修行?是不是想真正成無上道?這無上道不談,希不希望成個正覺?正
覺也不談,希不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把你家產都帶去,不能把
你眷屬都帶去,帶不去的,一樣也帶不去!娑婆世界你很多心愛的東西你都能帶去嗎?不
捨就不能去,你要想去就統統要捨,捨得愈乾淨、捨得愈徹底你的品位愈高,就是這麼個
道理。所以你要能捨見思煩惱你就生方便有餘土,你要能捨塵沙無明你就生實報莊嚴土,
就這麼個道理。
佛法裡修的是什麼?就是一個布施。布施就涵蓋了無量法門,哪一個法門也離不開布
施,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個什麼?捨而已!捨盡了連那一分生相無明也捨掉了,那就是無
上正等正覺,就圓滿菩提了。那一分生相無明還不肯捨,那只好住等覺菩薩。由此可知,
這個捨的重要,這是超凡入聖的祕訣。不能捨的人愚痴,能捨的人有智慧,才能講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肯捨,捨得乾淨,愚人他不肯捨,他有煩惱,他有病。這個病就是什麼?慳
貪,慳貪是病。無上正等正覺是個健康的人,一點毛病都沒有,有了慳貪就是大病,這是
一切病的根本,病根,病源。所以要從那個病根上拔除,恢復我們的健康,所以大師在此
地解釋說欲令趨佛道人,這就是教給那些修佛道的人,修佛道的人就是菩薩,菩薩他修學
的目標是成佛、是成無上道。
「一切解脫」。解在此地當動詞講不當名詞,解開。解開是什麼?煩惱結使,把這個
解開,脫是脫生死苦輪。所以解是對因上說的,脫是對果上說的。「始望無上菩提,無餘
涅槃」。始是開始,我們希望想得到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無餘涅槃,涅槃翻成中國
意思是圓寂,圓是圓滿,沒有一點欠缺,寂是清淨寂滅,要想得到這樣的果報。「若於身
心世界,不能盡捨」。要捨得乾淨,身心世界,身心是內,世界是外;世界是我們環境,
身心是正報,世界是依報,依報、正報統統要捨,要捨得乾乾淨淨。這我們在《華嚴經.
第六迴向》講得非常詳細。它經文長,給我們舉了六十種,沒有不能捨的,能捨才真正得
自在,心地清涼自在,智慧增長,真正得樂!
這捨什麼?這都是煩惱,包括身在內,連老子也曉得「吾有大患,為吾有身」,這沒
有身多好,有個身多不自在,所以我們六道裡頭高級的凡夫他懂得,他曉得這個身不是好
東西。身捨掉生四空天,色界天有身,無色界天沒有身,他把身捨掉了,所以他生到無色
界天,高級凡夫!我們這低級凡夫把這個身看得這麼重,那還是凡夫,還不是聖人。他聰
明,他曉得這個身是苦本,他把這個東西捨掉不要了,所以才能生四空天。凡夫都如是,
何況菩薩,何況要證無上道,那不捨怎麼行?所以如果身心世界不能捨,還有貪戀,不但
這個貪戀的成分不能降低,這個貪心還一天一天增長,那不得了。
「縱能修行,居然全體凡夫」。不管他怎麼樣修行,他只要貪心不斷,慳貪這個心不
除,諸位要曉得慳貪境界非常之廣大,有人不貪財貪名,好名,好名也是貪;有人不貪世
間法貪佛法,貪佛法也是貪。我在佛法裡多學一點,多學一些經論,將來我成為大法師還
是貪,貪弘法利生。換句話說,貪名聞利養。所以教你一切捨,連佛法也要捨,不能起貪
心。你這個貪心要不斷決定是凡夫,既是凡夫就不能入道,這是一定的道理,為什麼?貪
心障道,連個小乘初果都沒有辦法,都不能證得。所以不管你怎麼樣修學,總而言之,你
是凡夫,你沒有辦法出離六道輪迴,你所修的一切善法,修的一切佛法都變成有漏的福報
。譬如念佛,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一天到晚不休息,佛號絕不中斷,他慳貪心沒有能
捨掉,這些佛號都變成福報。他來生有大福報,變成福報,決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
我當年親近章嘉大師我頭一天見他,這是印象最深刻,我就向他請教這個問題。當時
我接觸到佛法,知道佛法非常好,很想學,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有沒有什麼方法使我很快
的就入門(就能入進去)?他老人家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跟我說六個字。
我繼續請教他從哪裡下手,他老人家就告訴我,「布施」,第一次見面給我開示這兩個問
題。我離開他老人家,他送我到門口,他告訴我,我今天跟你講的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
六年,要我去做六年。那時候真聽話,果然就做六年,六年當中很多的感應,不可思議!
所以學佛從布施開始,從這裡做起。所以在本經第一條就是講這個。
底下這幾句話非常非常重要,我們應當牢牢的記住。「真為生死,志求佛道,應當漸
漸,從外捨去,以至內捨,內外俱捨,捨亦復捨,如是之人,名為肉身菩薩,乃可入道自
利」。這幾句話重要,我們要想想我們今天學佛為什麼?你要說為其他的都錯了,我要為
弘法利生,我要為續佛慧命,這種念頭都是好高騖遠,為什麼?能力做不到,那是菩薩的
事情。首先要學的什麼?我要成肉身菩薩,然後我才有能力弘法利生,續佛慧命才能做到
。自己是個凡夫怎麼能做到?這個很重要。像智者大師他有本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
品位不太高,但是決定可以往生。有這種把握,他能夠教化一切眾生,弘法利生,續佛慧
命,行;換句話說,他西方極樂世界憑證拿到了,決定往生!
由此可知,佛法先自利而後利他,先成就自己然後才能成就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在苦
海裡面,你要到海裡面去救人,你先要學會一身水上的本事,你要是學不會,那好了,你
看到他掉水裡淹死了,你也噗通下去要跟他一起死,毫無意義!這不叫慈悲,這叫愚痴,
哪叫慈悲?先要學本事,這一段話先學本事。學本事的人是「真為生死,志求佛道」,我
為的是這個。我們以念佛法門來說,果真念到功夫成片,決定有把握帶業往生就是有本事
了,那個時候怎麼?你已經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是娑婆世界的人。雖然還沒去,可是
你已經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你不肯去那就叫再來人,乘願再來。功夫成片就來去自在,
隨時可以走,也可以在這裡多住幾年。眾生有緣,歡喜接受這個法門,多介紹一點,多推
廣一點,不必急著走;如果沒有緣,沒有緣住在這個地方沒意思,早一點走,來去自如、
生死自在!這個事情要緊,所以先辦的什麼事?先辦這一樁事情。
諸位要記住決定不能搞名聞利養,搞名聞利養害自己不是害別人,害自己,害慘了自
己。蓮池大師一生的得力,就是得力於遍融法師一句話把他提醒了。他去參訪遍融法師,
三步一拜拜在老和尚面前,老和尚就告訴他一句話,不要被名聞利養欺騙。他一生是謹記
這一句教訓,所以能成為一代祖師。絕不沾名聞利養,一心一意真為生死,弘法利生,這
是他老人家一生的行持。應該怎麼做?應當漸漸從外捨去。外是身外之物,容易捨,學布
施要從這裡學。先學布施什麼?譬如我有兩件衣服,一件新的、一件舊的,我穿新衣服,
舊的布施給別人,送給別人。以前不肯捨,現在能捨,好的自己留到,不好的都可以能夠
給人家結緣,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功夫更進一層,舊的自己穿,好的給別人,這就進了一
大步。更進一步,看到別人沒有,我只有一件,布施他就沒有了,好,給他,我自己再想
辦法,苦忍受一點,那功夫就更進一步了。要慢慢的鍛鍊,不用這個方法鍛鍊不容易做到
,習氣太深了。
章嘉大師教我學六年,我就是這個方法,最先捨的都是自己不喜歡的,捨給人;再進
一步就是自己喜歡的,舊的東西、破舊的東西自己留著,好的東西捨給別人;更進一步我
自己很心愛的東西只有一樣,人家要也能夠給人。不過我的這個捨還是有附帶條件的,還
不是無條件的。因為我沒學佛之前就如此,我最愛的就是書,我喜歡書,我有很多好版本
的書。我過去在臨濟寺住,我們寺廟裡同修們都知道,而且我的書不借人,借都不借。但
是什麼?能捨。我送給你可以,我借給你不行,借給你你會把我搞壞了,我不肯的。但是
你問我要,我有兩個條件,第一個你發心講經,我馬上供養你,我手上有很好的版本,你
發心講這個經,我這個經的版本就給你。你看我們印這個書,這個書原本是線裝書,這是
我自己收藏的,你要發心講這部經。法師這個字看得不舒服,我要原本。我原本馬上供養
你,你發心講我供養你,另外你發心翻印我供養你。如果你既不發心講又不發心翻印,那
我保管比你保管可靠多了,我保管決定不會損壞。
所以我現在手上還有不少寶貝,兩個條件你們哪個人問我要都可以,你要符合這兩個
條件,一個發心影印流通,一個發心上講台來講,我都願意全部都供給你們。那我什麼都
沒有了,好乾淨、好自在!要學著捨,什麼都能捨,到最後內財也能捨。內財就是身體,
這個身體是頭、目、腦髓都可以捨。那也許要問:頭、目、腦髓那捨一次就完了,下次再
沒有了。這是如此,可是還要懂得個廣義的,廣義是什麼?我們這個身體天天在這裡工作
是為一切眾生的那就是捨,我天天在看經不是為自己看的,為一切眾生看的,這就是捨目
,天天在這裡做事為眾生做的,這就是捨手足,要曉得這個道理。這就是我們講犧牲自己
,造福人群,不是為自己求名聞利養,你拼命在那裡工作幹什麼?就是修布施。
所以佛門裡頭「燃頂」,出家人燃頂,燃這個是什麼意思?就是捨身的意思,燃燒自
己,照耀別人,不是真的叫你一把火把身體燒掉,你那個燒掉才能發多少一點光?你能照
幾個人?是要發揮你自己的聰明、能力為一切眾生謀福利,為一切眾生造福,這叫照耀別
人,是這個意思。「燃指」這是我要以我的雙手為一切眾生去工作,這是燃手的意思。真
正把手燒掉了,你能給眾生辦什麼事情?所以諸位要曉得佛經裡這些表法的意思,也有真
正燃指的,你一看他就是做一個表法的相,一看你就要曉得我們要犧牲自己要造福人群,
是這個意思,一定要明理。你要不明理看到經上說燒身,好你趕快把身體燒掉。要是燒了
身就成佛,那成佛太簡單了,拿一桶汽油往身上一澆就成佛了,太容易了,何必要修行?
不需要了。全搞錯,全搞錯了。
貢獻我們自己的體力,這就是內財布施,貢獻我們的心力也是內財布施,為一切眾生
造福,教化一切眾生,這是布施,為什麼?這裡面沒有名聞利養,什麼都不求,這就是布
施。如果我替你做一天工要拿多少錢,這不叫布施,沒有錢給你你就不做了,這叫買賣。
布施只有義務沒有報酬的,這才叫布施,有報酬的不叫布施,所以要懂這個意思。只要是
以我們的內財或者以我們的智慧,以我們的才藝,以我們的體力得到的報酬,這不叫布施
,沒有報酬的才能叫做布施。
「內外俱捨」,外財、內財統統都能捨,連捨這個觀念都沒有,捨也不捨,心太清淨
了,這個人身心清淨,這個人就叫做肉身菩薩。這可以入道、入滅,捨乾淨了就入道了,
道是什麼?道是定慧,定慧就現前了,所以叫得道。真正得到自利,這個自利就是剛才講
了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真正的自利。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
有些老太婆根本一個字不認識,她心清淨,一切境界裡頭一念不生,她有智慧,
她沒有世智辯聰。你要問她世間種種,她不知道,她有智慧,心清淨,
她對一切事理看得很清楚,不一樣!
佛法要的是要智慧不要世智辯聰。
真的是這樣,有時我們以為自己很聰明,結果自己腦袋亂七八糟,
而有智慧的人一句話直指病心,看得清清楚楚。
學佛應該要學得心越來越清淨,才是正確的現象。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8-16 18:28:00
恭敬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8-16 21:0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8-16 22:21:00
阿彌陀佛!
作者: terrytina19 (翼)   2018-08-16 23:10:00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8-16 23:4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ecil724   2018-08-18 22:3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gg889g8 (凰)   2018-08-19 23:09: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