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10-28 21:38:05(....接續前文 #1Rno_cEA 佛誕節-46)
摘自:《入中論略講》見悲青增格西
轉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二、明彼亦是菩薩餘二因之根本
(自釋)
由大悲心又是菩提心與無二慧之根本,為顯大悲為主因故。
(頌)
頌曰:「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讚大悲心。」
(自釋)
如外穀豐收,初中後三,以種子水潤成熟為要。如是廣大佛果初中後三,唯大悲心為
最要。
(疏)
三因中以大悲為主,由大悲心亦是菩提心與無二智之根本。為顯此故,說「悲性」等
一頌。
大悲心於豐盛廣大之佛果,為初生要因,如種子。中間令增長,如水潤。後為眾生常
時受用之處,如果成熟。故我月稱,於聲聞、獨覺、諸佛、菩薩及餘二因之先,或造論之
首,先讚大悲心。
此非入後文方讚,即此所說於生佛果初中後等即是讚嘆也。「性者」,顯佛果三位中
之心要「唯」一大悲,不如外穀初中後三位之要因別有三事。
(記)
菩薩的三因中,接下來說大悲心與空正見(指的是應成派所說懂自性空的空正見)。
何謂悲心?悲心與此處所說的悲心有無差別?這邊說的大悲心與大悲心沒有差別,但
是與我們一般的悲憫心有差別。
悲心很多人都有,聲聞、獨覺也有悲心,可是都沒有大悲心,大悲心是由修知母、念
恩、報恩、悅意慈後,才會生起的。
修悲有二個條件,一個是悅意,一個是討厭輪迴,此二者雙管齊下就能生出悲心。
厭離輪迴的部分,以《廣論》來說,就是修把下士道、中士道的法類,下、中士道法
類講的就是三惡趣的恐怖、輪迴的可惡等,要訓練見到輪迴全視為過患、一無是處。
悅意的部分,就是經由修知母、念恩、報恩產生悅意,即看到什麼都喜歡,沒有討厭
的眾生。
《廣論》的編排是在下、中士道說出出離的部分,在上士道才說知母、念恩、報恩等
,雖然看不出來,但是修悅憶感與厭離感是可以同時並進的。
通常別人受傷我們會覺得他們好可憐,但是這種悲憫是和佛法無關的疼惜,一定要知
道輪迴、三惡趣的過失,產生悲憫,才會成為成佛解脫的因素,由厭離與悅憶感產生的悲
心才成為大悲心,所以大悲心是有悅意慈之後才會有的。
大乘是一定要修平等捨的。
大慈、大悲的所緣都相同,是一切眾生,二者的差別點是,大悲心是希求讓有情離苦
,大慈心希望有情得樂。而慈與悲則沒有順序,因為希望眾生離苦的同時,自然會希望他
們得樂,希望他們得樂的同時,自然會希望他們離苦,所以希望離苦與希望得樂是同時的
。
我們在修大悲心之前一定要修平等捨,之後,再修知母、念恩等,一直修上去而成就
大悲心。若所緣的對象不是一切有情,就會變成無量悲,或其他的悲憫心。
一般我們對父母、妻兒會有悅憶感,他們受到傷害,我們便會受不了,這種是有過失
的貪愛。自己討厭的人受到傷害,我們可能還會感到高興,這是顛倒的高興。
在歷史上也可以看到,某些人對某個部落、某個民族而言,是民族英雄,因為對於那
個民族,他可能做了開疆拓土的事,可是在佛法來說,那是一種貪。
所以緣一切有情修悲時會成就大悲心,但是縮小範圍,如緣一個部落、緣一個家庭等
而有的希求心,或許會有功德,但也有可能變成貪。為了避免有這些過失,要先修平等捨
,即對自己而言,大家都是平等的。修出平等捨之後,再修悅憶感。
聲聞、獨覺有四無量中的悲無量這類的悲心,其悲心遠遠勝過我們的悲憫心,但是他
們的悲心仍不是大悲心,與大悲心相較,差別不可以千里計。
宗喀巴大師會說,聲聞、獨覺的悲心是如母式的悲心,大乘的悲心是如父式的悲心。
意思是,如果獨生子掉到深坑中,母親只在旁呼救,父親則會直接跳下去救助,所以說聲
聞、獨覺有如母式的悲心,沒有如父式的悲心。
也就是說,大悲心的程度要強烈到,當看到他人的痛苦會不計自身地想幫助他者,這
種程度才稱為大悲心。以寂天菩薩所傳自他換的修法來說,就是會完全捨棄自己,拚了命
地為他人。
大悲心後會帶動引起增上意樂,增上意樂是有「我自己一個人來承擔」的想法,類似
地藏王菩薩為了眾生,百劫待在地獄都願意。大悲心就是要能引出這樣強大的心。
增上意樂後有蔗皮式的菩提心,接下來是真正的菩提心,具有真正的菩提心才算是大
乘行者。
大悲心可以說是大乘的種子,將大悲心這個種子種下,好好滋潤,它可以生出大乘。
但是它仍是種子階段,不是大乘。因此,說大悲心是佛子因就很肯定。
「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讚大悲心」:大悲心
對於佛果而言,初時如種子、長時如水,成熟時如果實可受用,所以我先讚美大悲心。這
句話的重點是「故我先讚大悲心」。
菩薩的因有三種,應該三種都禮讚才對,為何月稱菩薩只讚美大悲心?因為大悲心初
、中、後都重要,而菩提心並不具備「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這三個條件,
空正見也不具備,所以月稱菩薩先讚大悲心。
問:此中的大悲心是不是大悲心?答:是。問:月稱菩薩禮讚的對象是不是大悲心?
答:是。有沒有初如種子、中如水、最後如果的禮讚?答:有。問:中如水的悲心是菩薩
的悲心嗎?答:是。問:最後成熟的大悲心是佛的悲心嗎?答:是。問:大悲心中,佛的
大悲心是最好的大悲心,它是這邊直接禮敬的對象嗎?答:不是,因為這邊禮敬的對象是
要具備三個條件的。佛的悲心是最後如果實的大悲心,但不是初如種子、中如水的大悲心
。
這邊頌文「悲性於佛廣大果」可以改成「唯悲於佛廣大果」,原因是「聲聞中佛能王
生,諸佛復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既然大悲心、無二慧、菩提
心都是佛子因,為何只讚美大悲心?就是因為唯悲是具備「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
成熟」這三個條件,如果沒有這個「唯」字不太容易感覺出文意。
月稱菩薩為何只讚美大悲心,因為大悲心具有三個條件,但是資糧道、加行道等菩薩
的大悲心不具備這三個條件,如此一來,就不是這邊所讚美的悲心?《善顯密意疏》說到
,其他的大悲心也是被讚美的對象。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