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類] 小理路_一異 (1)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11-04 09:56:55
摘自:倉忠仁波切<小理路_攝類學初階講記>
http://cn.t-karuna.com/
討論:「體性一」、「一體」、「同體」的詞句安立。
「所作性」(因緣所生)和「無常」(剎那性)是「一體」,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
般說,「所作性」和「無常」是「體性一」,此中「性」是什麼意義?當中加上「性」字
,中文上有什麼特別的意義?這一點比較難解釋。
「性」是以一法的本質或是特性、特法而言,所以安立為「一體」(任一有為法上的
所作性、無常是一體)比較適當。因為,現量(例如眼識現量)顯現「所作性」、「無常
」二法(各別的法)的面上,不是顯現(於一有為法的所作性、無常)為各別,而是顯現
為一(例如五根識沒有區分的能力,沒有辦法區分所作性、無常二法),所以這兩個法是
「一體」(混淆在一起顯現,五根識的現量顯現對境的所作性、無常是混淆在一起顯現,
五根識沒有智慧作辨別,但是所作性、無常是各別)。「一體」的意義是如此。
又,「自性」的「性」,應是指一法的特性、自性(某一法自法的特性,簡稱自性)。
如,瓶是無常的自性(瓶這一法自法具有無常的特性),意義上就是:瓶是無常。或可說:
瓶有無常的自性(特性)。
以「自性」而言,有二:暫時的自性、究竟的自性。「瓶的暫時自性」,如瓶的無常
、瓶的所作性、瓶的事物等;「瓶的究竟自性」(以勝義理智量觀察瓶存在的方式),就是
瓶的空性。
由此應知,一法的自性,不是只有一個而已,而是說,每一法都有其自性(每一法自
法上都有其特性,這些特性都存在此法上面),例如以瓶而言,瓶上有很多自性(特性):
瓶本身1.是從與瓶異倒返的法之自性(瓶自法具有從與瓶異倒返的特性);2.從非瓶倒
返的法之自性(瓶自法具有從非瓶倒返的特性);3.是從常法倒返的法之自性,瓶是「無常
」之自性(瓶自法具有從常法倒返的特性,具有無常的特性);4.是從非所作倒返的法之自
性,瓶是「所作性」之自性(瓶自法具有從非所作倒返的特性,具有所作性的特性)。……
就是說,一法上有很多的返體,但是,此法自身卻不一定就是此等返體,如,瓶的返
體是「與瓶異(排除不是瓶)倒返」,這是瓶的返體,此唯是一個;但是,以瓶有法之上而
言,則有很多的返體,如,瓶是由常法倒返的無常法,所以,瓶上有「常法倒返」(排除
瓶是常法)之返體;瓶是由無倒返的有法,所以,瓶上有「無倒返」(排除瓶是不存在)之
返體,諸如此類種種有很多,此中每一返體都是瓶的自性(特性),如《釋量論》中說:「
是故,諸(種種)物體自性住各體(返體)。」《釋量論》中舉出多種自性而作解釋。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瓶」、「所作性」都是「無常」自性(瓶自法、所作性自法,
此二法都具有無常的特性),如是,以「無常」的角度來說,「瓶」、「所作性」二者是
「自性一」(瓶和所作性二法是總別關係的體性一、返體異)。
又如,瓶、柱二法都是無常的自性(瓶自法、柱自法,此二法都具有無常的特性),此
「性」就是無常之性,意義上就是:瓶、柱都是無常。
一樣的,所作性的「性」,就是所作之性;空性的「性」,就是空之性,破除空性所
破法之性,就是空性。
由此可知,「自性一」不一定是「體性一」,如,柱、瓶二法都是無常之「自性一」
,但是,柱、瓶二法不是「體性一」,因為(柱、瓶)二法是相違,是「體性異」(異體)。
(又如,眼、耳二法都是無常之自性一,但是,眼、耳二法是相違的體性異。)
如是,「體性一」中加上「性」字,有何特別的意義?一般而言,當中所說的「性」
是存在的(所知、所量),如解釋「二十空性」中說到,「性的空性(本性空)」、「自性
的空性(自性空)」、「自相的空性(自相空)」等等,當中有「性的空性」,所以「性
」是存在的(所知、所量)。
再說,中觀宗自續派以下主張:諸法是自性存在,因為法的存在必須有自性,若是無
自性,為何二十空性中說「本性空」、「自性空」,所以諸法一定是有自性。(中觀自續
以下認為諸法自法是有自方成立而存在,有法上有自方成立的一分而說其空性破除空性所
遮的增益分。例如自續所說的空性是遮除有法自法上不須觀待而不共存在自相成立的那一
分,唯識所說的空性是遮除有法自法上名言趨入名言之趨入處遍計自相成立的那一分。)
又如,為破除執空性是諦實有(例如中觀自續說圓成實空性有觀待而共存在自相成立
的一分、唯識說圓成實空性是諦實有的勝義中存在),而說「空性的空性」。聖根本智中
(聖者於有法上現證勝義的觀智)沒有顯現世俗諦法,唯有顯現勝義諦法,若是有顯現世
俗諦法,則世俗諦法一定是諦實成立。對此,中觀自續派以下(中觀自續、唯識等)認為:
空性是諦實成立,因為在根本智中是有的。如是,因為中觀宗自續派以下沒有破除執空性
為諦實有的顛倒執,所以再說「空性的空性」,諦實成立的空性也是不存在(有法是存在
的所知、空性是存在的所知,但是諦實成立的有法、諦實成立的空性不是存在的所知)。
以上所說的重點是:以一法存在的角度而說自性(不存在的,如龜毛兔角,莫須有的
完全是倒執。不是在說龜毛兔角這類的不存在,而是說存在的法,某一存在的法自法具有
的特性),所以,此法的特性都可安立為此法的自性。再加以區分則有:暫時的自性、究
竟的自性。如,水的自性是「濕潤」,這是水的暫時自性;水的究竟自性(以勝義理智量
觀察有法存在的方式),就是水的空性(空性不是虛空,切勿把空性解讀為虛空,虛空是
一般世間凡夫就能現證,空性是內道聖者才能現證。虛空是世俗諦,空性是勝義諦。若把
虛空等於是空性、空性等於是虛空,在錯誤倒執的基礎上推論,就會從初一錯到十五。)
是故,安立(「所作性」和「無常」二法)為「一體」、「同體」比較適當,因為,再
加上「性」字,意義上會比較不適當(不了解涵義時,比較容易把不同的兩個法誤讀為是
同一個法,例如在一法上具有的不同特性,所作性和無常是不同的特性)。但是,過去中
文的詞句上都是使用「體性一」,這沒有關係,主要是,我們能正確的了解當中的內涵。
以《釋量論》中所說的內涵,比較容易獲得正確的理解。所以,以有為法而言,「體
性一」可以是「一體」、「同體」、「同質」,如「所作性」和「無常」二法是「體性一
」;但是,是「體性一」不一定是「同質」,如「虛空」和「非所作性」二法是「體性一
」(但不是同質)。總言之,「體性一」可以是「非質法」(例如虛空和非所作二法是非質
法的體性一)、「同質」(例如瓶和瓶的無常二法是同質的體性一)、「一體」(例如所作性
和無常二法是分不開的體性一)、「同體」(例如瓶和所作性二法是同體相屬的體性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