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請繼續看第四個小段:
「永明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也。」永明延壽
大師是南北朝時代的人,史傳裡面記載,他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也來表演給我們看。
在那個時代禪風很盛,所以他老人家示現先學禪,在禪裡面大徹大悟。示現大徹大悟之後
,回歸到淨土,修淨。所以在那個時候他老人家提倡禪淨雙修,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這
是契當時人之機。所以他有「四料簡」,教我們揀別法門的殊勝,這個三句話是第一首偈
裡頭所說的。他前面有一句,「有禪無淨土」,有禪沒有淨土,十個人修行有九個人要走
錯路,為什麼?
臨命終的時候,「陰境現前」,就是臨命終的時候,禪要不得力,實在說禪怎麼才得
力?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得力。沒有到徹悟,也就是沒有能夠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
法身,還是隨著業力去輪迴。也就是說你修禪得禪定沒開悟,得禪定就很不容易,隨著你
禪定功夫的淺深,你到哪裡去受生?到四禪天。如果功力更深的到四空天,出不了六道輪
迴,還是隨著業力在轉。你生到四禪四空天,壽命到了之後還要往下墮落,這個例子太多
太多。
當時禪風盛,永明大師也沒有辦法勸導這些人放棄禪來修淨土,他們不會接受的。所
以就教他有禪有淨土,你修禪兼修淨土,這真是苦心。禪那邊功夫不得力,淨這邊得度了
。我們聽了大師這些話,千萬不要去搞禪淨雙修,那你就錯了。你要曉得他禪淨雙修的用
意,是修禪不肯放棄、不肯回頭,禪淨雙修是對他們講的、是教他們的,不是專修淨土。
專修淨土的人殊勝,「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所以,看古人的文字要曉得,他說這
個話、寫這個文字,是對什麼人的,用意何在,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們才能得受
用。你要是看錯、聽錯了,不能怪他,他沒有錯,過在我們自己。
又何況世尊在《大集經》裡面,給我們說了一個總的原則,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
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今天生在末法,照中國古人的記載,近代印光法
師跟虛雲老和尚都採用中國古代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入滅到今天三千零二十幾年。換句話
說,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已經過了一千年了,現在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
。末法有一萬年,換句話說,末法往後還有九千年。很多人講世界末日,佛法沒有講世界
末日,佛法講有末法。末法,法運依舊是有起有伏,有高潮有低潮,但是高潮也很難跟正
法、像法相比。但是淨宗往生的殊勝,實在是超越正法、像法的高潮,只有這一個法門!
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往生經」裡面尤其不可思議的,《彌陀經要解》。永明大師這一
段話是非常感嘆,學佛的同學把淨宗這個法門疏忽。
再看下面這一段,「修行唯有念佛最為穩當,自有信願持名淨業之力,又仗彌陀慈悲
願力,所用之功,決定不虛,佛及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顛倒,自在往生也!」這些話
句句都是實話,句句都是事實真相。修行這兩個字,意思一定要搞清楚,決定不能含糊。
行是行為,行為太多了,世尊把它歸納為三大類,口的言語,口業行為;身體的造作,身
業的行為;念頭的起滅,意業的行為。行為再多,總不出這三大類。為什麼?能造的,身
語意!行為就是造作,但是造作裡面有善有惡。所以佛教導我們初學的人,惡的行為要斷
,善的行為要學,斷惡修善,這是佛教初學。
修學有了一定的成就,佛把修行再提昇一級,善惡都是染、都是染著。所以佛一定會
教導我們,染要斷,要修清淨,這個境界就提高了。遠離一切染污,染污是妄想分別執著
。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永遠保持身心的清淨、平等,這就是淨業!身
心清淨,念佛求生淨土,跟諸位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不一樣。斷惡修善之人念佛求
生淨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斷惡修善又不著相,這種人身心清淨,他往生淨土生方便有
餘土、生實報莊嚴土,品位高!
我們修淨土不少年了,應當要把我們的境界往上提昇,所以這幾年我們特別強調純淨
純善。純淨純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不是方便有餘土,我們要在這個上面
努力,精進不懈。所以大師教導我們,修行唯有念佛最為穩當。怎麼修淨業?就用念佛的
方法。怎麼個修法?念頭才起來就「阿彌陀佛」,不管是善念還是惡念,念頭一起來就歸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純淨純善。這個最穩當,簡單、容易、快速、成就高!
念佛理論依據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說過,「是心是
佛,是心作佛」,這是念佛理論的依據。一切眾生的真心本性,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
無二無別,同一個真心,同一個本性。真心本性是純善純淨,決定沒有毫分不善夾雜,沒
有毫分不淨夾雜,純淨純善。所以你本來是佛,就是是心是佛。《華嚴》、《圓覺》上所
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就是從這一個角度來看、來說的。現在我們雖然迷了,迷了
不要緊,迷了怎麼樣?我們的真心本性沒有絲毫改變。真心本性,大乘經裡面講了很多,
它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沒有一異;所謂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
非有非無,這是它的特性。而且這個特性裡面還具足了靈明覺知。
世尊在楞嚴會上為我們講的見聞覺知,本性具足!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包括虛空世界一切眾生,這東西從哪裡來的?心現識變的。所以,它的理
體是心性,心性具足靈知。由此可知,虛空世界一切萬物都有靈知。換句話說,都有見聞
覺知,也就是說它能看、能聽,它能覺、能知。不但動物有,植物也有,礦物也有,虛空
也有,不可思議。
日本江本勝博士這些年來用科學的方法來實驗、來觀察,發現水有見聞覺知。再引申
,他們觀察很多的植物,發現植物有見聞覺知。在日常生活用品裡面、食品裡面,他們也
發現有見聞覺知。米飯、饅頭、香蕉、蘋果,他們都做了實驗,證明真的有見聞覺知。見
聞覺知是法性,從哪裡來的?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再要深入的去觀察、去
實驗,泥沙石塊有見聞覺知。大概最不容易觀察出來的是虛空,虛空也有見聞覺知,沒有
一法沒有見聞覺知。所以,這大乘經上講的,你要能夠深信不疑惑,科學家這些發現對你
來講,就一點不感覺得奇怪,你會感覺:這是正常的!佛經上所講的,你們用科學方法把
它證實了,本來就是這樣的,一點都不奇怪。
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淨土、穢土是怎麼回事情,淨穢不二!人心善,所有
一切萬物的結晶都是善的。人心不善,所有一切萬物的結晶都是不善。這不是佛在經上常
說的嗎?境隨心轉!《楞嚴經》上佛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所以一切萬物是隨我們
的心在轉,我們的心善,沒有一法不善,全是善的。我們的心不善,一切法統統不善。穢
土怎麼來的?災難怎麼來的?不善的念頭、不善的業感召得來的,就這麼回事情。
我們要轉變這個世界不難,居住在這個世界上的眾生,只要真正能夠斷惡修善,這個
世界所有一切天災人禍都消滅了、都沒有了。所以從哪裡轉?從心地上轉!多少年來,這
個世界上講環境保護,我也說了好多遍,環境保護要從哪個地方下手?從心地。心淨,我
們的環境就清淨;心善,我們的環境就善。我們的心、念頭不改,在環境上是沒有辦法改
的,收不到效果的!佛講的話講得好,「一切法從心想生」。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
白,你為什麼聽不懂?你為什麼不肯去做?實在說這比什麼都重要,決定不能夠疏忽。
所以,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自己淨業成就的、所感得的。我們的
心不清淨,我們的行不清淨,不能生淨土!所以念佛,念這一句佛號,就是淨心、淨意、
淨行。身語意都清淨我們生淨土就成就了。若是口念彌陀,心裡面不清淨,起心動念還是
貪瞋痴慢,還是煩惱習氣,這樣念佛不能往生;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
枉然」。為什麼?你身語意不清淨,所以不能成就。你學佛,什麼都沒有學到。日常生活
當中還是心浮氣躁,遇到事情不知道怎麼處理。煩惱起現行,不是智慧起現行,不生智慧
只生煩惱。這個學佛,難!學佛不能成就,決定還是隨著業力轉。
你要問這到底什麼原因?每個人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在我們經驗當中來說,聽經太
少了,所以你不覺悟,依舊煩惱習氣作主。所以我們要常常能想到,釋迦牟尼佛在世為什
麼天天講經?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中斷過,為什麼要天天講?真正是苦口婆心,幫助你覺悟
,幫助你回頭。從哪裡回頭?從你的煩惱習氣回過頭來,不要再依煩惱習氣,要依佛菩薩
的教誨。經典是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教誨是我們性德,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是隨順自己的
性德,不隨順性德,你就肯定隨順煩惱。
性德是什麼?性德是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德是法性,性德是佛性,佛性是純淨
純善,這叫真學佛,學了真管用。不會學的,實在講連表皮都學不到。從哪裡看?從他起
心動念,言語造作,他還是隨順他的習氣煩惱,佛法真的是一分一毫的受用他都沒有得到
。這是什麼原因?《地藏經》上講的「剛強難化」!個性太剛強、太自負了,總認為自己
有道理,佛菩薩講的那個我很難接受。習氣太重,改不過來。這樣下去當然隨業流轉。
所以自己要常常反省、常常檢點,要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自己有能力發現自己的毛
病,在佛法裡面講就叫開悟,覺悟了。悟後起修,起修是悟了之後你把毛病習氣改過來,
這叫真修行。我們今天修淨土,我們心不清淨,念頭不清淨,行為不清淨,這與淨土完全
不相應。所以要知道信願持名修淨業。自己真正肯修淨業,淨業就是淨、善,表現出外面
是善,純淨純善,這是自力。
淨土法門叫二力法門,自力、他力,他力是阿彌陀佛,「又仗彌陀悲願力」,這是他
力。仗是依靠,怎樣才能夠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用我們的淨業感阿彌陀佛的願力。我們
淨業是能感,阿彌陀佛慈悲願力是能應,感應道交!一切眾生是業力感十惡,所以要細細
去觀察,身口意都不離十惡,這個事情很麻煩。十惡感得的是什麼?是三途苦報;十善感
六道裡面的三善道的樂報、福報,不出六道輪迴,所以淨業重要!
心裡面是阿彌陀佛,口念的是阿彌陀佛,身體一切造作的不離阿彌陀佛。身體造作的
怎麼叫不離阿彌陀佛?把《無量壽經》、《觀經》裡面的教誨,我們統統做到,表現在我
們的行為上,我們沒有離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教我們不
能做,我們決定不做,這就對了。這個樣子念念感應道交,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
應念念佛。「所用之功」,功是功夫,「決定不虛」,到臨命終時候,壽命到的時候,佛
就來了。「佛及聖眾,現前慰導」,慰是安慰,佛來安慰你,佛來引導你,就是接引。所
以你不會顛倒,你心裡頭不會亂,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自在往生!下面一段是蕅益大師
對這個法門極力讚歎。
「法門深妙」,深是講的理深,我們無法理解。妙是事妙、相妙、方法巧妙。「破盡
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這兩句話真的是,蕅益大師很難說得出來,不是入這個境界
,這兩句話說不出來,不可思議。破盡一切戲論,什麼是戲論?給諸位說,戲論就是一切
諸佛的講經說法,要跟念佛法門來相比都叫戲論,不能比!八萬四千法門不好修,很難學
習,還要很長的時間。這個法門太快了,一生成就,所以是穩當、簡單、容易、快速,看
其他的法門當然是戲論。戲論是指佛法,所謂出世間法,意見是指世間法,所以這兩句是
超越世出世間一切法,法門深妙!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能夠跟它相比。
「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誰能相信這個法門?誰能死心
塌地修學這個法門?蕅益大師在祖師裡頭舉了幾個例子,馬鳴菩薩、龍樹菩薩這是印度的
,古印度的祖師大德舉了兩個。中國歷代祖師也舉了兩個,智者大師、永明延壽大師。智
者、永明都在浙江,智者大師在天台山,永明延壽大師在杭州,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
只有像他們這樣的人,他們真的是證得菩薩果位,不是普通菩薩,是法身菩薩,這都是法
身菩薩的果位。而且我們曉得,智者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應化再來的;永明是阿彌陀佛
應化來的,古佛再來!他們才徹底「擔荷得去」,擔荷就是完全接受,一絲毫疑惑都沒有
,依教奉行。
「其餘世智辯聰」,其他世間最有智慧的人,最聰明的人,最有辯才的人,下面舉幾
個例子。「通儒禪客」,儒家通達經論諸子百家叫通儒,我們一般人稱大儒。禪客,禪宗
裡面的祖師大德們。「盡思量度,愈推愈遠」。他們要來思惟、研究、討論淨宗法門這些
典籍,愈研究,對這個法門的深妙反而遠離了。為什麼?這個法門是不思議法門,絕對不
是思想、思考、研究能夠明瞭的,絕對不是言語討論能夠講得明白的。為什麼?因為它是
佛的境界,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佛說得很清楚,這個事情「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
菩薩對這個法門,經上也有比喻說,「猶如隔羅望月」。等覺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是凡夫
!
通儒禪客,這是指一般沒見性的。縱然見性了,見性也有品位不相同,明心見性裡面
有四十一個階位,所謂三賢十聖。到十聖那沒有問題了,三賢位還不行。十聖何以沒有問
題?我們在《華嚴》裡面讀到的,地上菩薩從初地到十一地,經上告訴我們地上菩薩「始
終不離念佛」。地上菩薩的始,開始是初地,終是等覺,這十一個位次,自始至終就是從
初地到等覺,他們都念佛求生淨土,所以這個沒有問題。馬鳴、龍樹都是地上菩薩。明心
見性的人,如果在三賢位,他不見得念佛,他要登地那一定是念佛。這是大經上講的「十
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法門不可思議。
「又不若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這是真的,我們一般
人比不上農村裡面的阿公阿婆,我們比不上他。他雖然什麼都不懂,他也不想懂,你教他
老實念佛,他就老實念佛;你教他斷惡修善,他就老老實實斷惡修善,他真的成功了。他
們這種修行方法,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雖然他沒有學過,他的心行跟這個深妙的
法門暗中契合,所以他能成就。他成就品位的高低也不可思議,我們也沒有辦法測度。這
些人也不是普通人物,過去生中善根深厚!
末後這總結,「我見是利,故說此言」。「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釋迦牟尼佛見到
這個利益,所以說出來告訴我們。蕅益大師說,「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豈敢違抗
,不善順入也哉!」如果你是真正的佛弟子,你要懂得這一句經文的深義,為什麼?佛眼
所見,佛口所說,對於阿彌陀佛接引往生這個事情,佛給我們印定了。我們如果要違背,
不遵守佛的教誨,你就是不順佛的意思,不順佛的教誨,你就不是佛的學生。佛的學生哪
有不隨順老師教導的去做!隨順佛菩薩教誨,你肯定成就。不隨順就沒有法子了,那你得
長劫輪迴。這一大段我們就講到此地。
==
從哪裡回頭?從你的煩惱習氣回過頭來,不要再依煩惱習氣,要依佛菩薩的教誨。
經典是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教誨是我們性德,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是隨順自己的性德,
不隨順性德,你就肯定隨順煩惱。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