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實修] 止觀:於彼所緣如何安住--示修時量 (3)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11-13 20:15:38
: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廣論》卷第十五〈奢摩他〉
: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 申二、心於所緣如何安住
: 酉一、立無過規 酉二、破有過規 酉三、示修時量
: 第三、示修時量。由念令心住所緣境,應住幾久?有無定量?
───────────────────────────────────────
■ 釋義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章講記 法音法師
尤以忘失所緣不覺沉掉,惡於未忘所緣不能速疾了知沉掉,故為對治散亂失念,修念
之法極為重要。
「惡於」是更不好。相較於沒有忘失所緣,但不能快速確知細分沉掉,比這個更糟的
是,受制於粗分沉掉,忘失所緣而散亂,卻還不能察覺。
後者(未忘所緣不能速疾了知沉掉)品質還好,有安住,行者只是不能快速了知細分沉
掉而已,前者(忘失所緣不覺沉掉)則完全沒有修行,所以相較而言,前者較差。
其實,不談粗細分的優劣,光是粗分也是這樣,快速正知察覺,當然比很久才正知察
覺好。很久才正知察覺,品質當然不好。
以九住心而言,能快速察覺,大概是安住(第三住心)近住(第四住心)才作得到,內住
(第一住心)續住(第二住心)仍不能快速正知察覺粗分沉掉。
剛入住心時,其品質還不好。為了對治由散亂而忘失正念,生起它的對治 — 修習守
護正念之法 — 顯得極為重要。
關於修念之法今補充三點:
一)一般說,修行者有二種型態,鈍根者是離境而修,利根者是遇境而修。可以看出
行者的力道,當力道弱時,當然是離境不見境界而修,較為適合。當力道強時,值遇境界
可以具足正念而修。利鈍根力道大小有別,沒有什麼對錯。當然利根者的修法好一點。
二)前面說過,修止時,要先正知察覺,而後正念安住。有正知才比較好生正念 —
當然也有說正念之後可再生正知的,那是就對治時說的。
最初剛入正修時,先要有正知察覺,若都沒觀察力,則不好。要了解法義,也要正知
。正知察覺,而後正念安住,持心相續而住。由正知而生正念,由正念亦生正知,二者互
為因果。
三)關於修行,治標上是密護門,治本上是意根不離正念。換言之,不論生處何境,
只要意根不離正念,便可面對各種境界,不用排斥境界,因為行者的意門由正念守護著。
若是治標當然就不要看,不要聽,各種見聞憶觸都遮止,密護根門。
若忘念重,正知嬴劣,不能速疾了知沉掉則須短小,若不忘念能速了知沉掉之時,長
亦無過。
總結,若因散亂,而致忘念極重,因而正知力量微弱,因為這個緣故,就不能讓人快
速正知了知沉掉的障礙。這時修習的時間應短小,不要太長。反之,若具足有力不忘失所
緣的正念,難生忘念,能快速察覺沉掉的障礙。那時,修行的時間可以延長而無有過失。
總之,修行時間的長短,要觀待行者修行的力道及障礙大小而定。一定要如是執行,
理由是若一座修行時間長,但都籠照於沉掉中,這樣的修行反成惡習,來生會相續,所以
寧願時短質好而修。
不論是修方便分或智慧分的法類,寧願心情很快樂,很平靜,雖然時間短,但修行的
品質好。這樣作,一者行者會有美好的回憶,自己那段時間並沒浪費;再者,對自己不造
成壓力,功力也在穩定中累積增上。
若每次修的時間都很長,修的品質卻不好,行者會因沒有成就感沮喪,對修行的印象
也不好,可說完全沒得到利益,反而養成惡習。
因此,莫管他人的評斷,把重點放在觀待個人能力,依現前跟長遠的影響而作抉擇,
功過對比應這樣作。
故密意云,或一時等,未說定時,總以隨心所能,故云 「乃至堪能。」
前面不同的引述,其密意在《修次下篇》說,或一正時等,未說決定的修行時量。重
點是要相順於個人心意能力,因此修定時依自己的堪能性,乃至堪能之際而修。
又若身、心未生疾病即應安住,有病不應勉強而修,無間放捨除治諸界病難乃修,是
諸智者所許,如是修者應知亦是修時支分。
生病時應不應該修?若身心沒有突然的疾病,心病如不快樂,身病如疾病,身心疾病
沒有突然而起,就應安住依正知幫助正念修習正定,繼續等至。正定來自正念,正念來自
正知。
若身心有疾病,如內心不快樂,身體有疾病,則不應勉強而修。那時應無間放捨,「
無間」為即刻,一怎樣就怎樣之意。一有身心疾病,就立即放掉,去除治療諸大障難後,
才可修習。懂得長久貫徹修習的智者,都承許這個意趣。要知道,這也是修時之量的支分
— 生病與否如何修習。這兒沒有明確標出一座修定的時間長短,總是依行者的能力及效
果而定。
上面是針對未得止的初業行者而說的,止應如何修,如何安立前後次第。有病時可修
禪定嗎?生病時,已得的止觀會不會退失?身處憒鬧雜亂處,已得的止觀會不會退失?原
則上,生病時,不要勉強修止觀,要先治療疾病。宗大師常說,依自堪能而修是善巧,不
要修得苦苦惱惱。修得很煩惱,則不會有效果。
若有疾病,大概不可能得止觀的。即便得止觀,生病時,止觀還是會退失。欲界眾因
惑業輪迴力故,止觀完全退失。無始以來,我們都曾投生上二界,都有止觀,有四禪八定
,但這一世止觀全沒了。即便沒生病,因輪迴惑業力故,止觀全都退失。何況是有疾病?
得止觀後,有疾病止觀還是會退失的。甚至身處囂鬧處,止觀亦會退失,因為行者保
不住。止觀只是暫時一段時間,還是會受損的。無漏定大概不易退失,因為它緣的是空性
。緣空性之無漏止觀是修慧,是加行道的功德,故不易退失。有餘阿羅漢會退失現法樂住
定,如阿羅漢身處雜染處,或疾病纏身,他的輕安樂或許會退失,但功德不會退失。沒有
完全不退失的,要看其逆緣有沒有繼續侵擾。
修止而得止的方便,印度祖師說有二種,一是彌勒菩薩所造的《辨中邊論》之修定之
理為依八斷行對治五過失之理,一是彌勒菩薩造的《莊嚴經論》之修定之理 — 依六力四
作意成辦九住心之修定之理。
現在講第一種 — 依八斷行斷五過失,之前講過依前四斷行 — 淨信,欲求,精進,
輕安 — 斷第一過失。心住所緣之前的過失是懈怠,目前講正念 — 不忘教授 — 為第五
斷行,對治第二過失 — 忘失教授。
八斷行之前五斷行已講完了。第三住所緣後應如何修,這是第六斷行之後的事,即應
正知察覺沉掉,要以第七斷行思心所來作對治行,得到很高的禪定後,則必須以第八斷行
不作對治行對治作對治行。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