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79)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12-07 17:48:50
....接續 #1S0ntmEG 《地道建立》(73)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接著要談體性是大乘加行道的比量,這種情況也是有的。有體性是大乘加行道的比量
,因為有大乘加行道行者,透過正因直接瞭解空性與(透過正因直接瞭解)無我等等的情
況。「透過正因直接瞭解空性與透過正因直接瞭解無我」的了解,都是屬於比量的了解。
在大乘加行道的行者有了解空性的量,也有了解無我的量,但這種量都是屬於比量,
意即大乘加行道的行者無法現觀空性、無法現觀無我,即他沒有瑜伽現量,要有瑜伽現量
必須要大乘見道以上才有辦法現觀空性、現觀無我的瑜伽現量。
〔大乘加行道行者〕他的心續中有再決知,因為他的心續中有現量第二剎那及比量第
二剎那。如前所說,大乘加行道有的五神通就是現量(神通是第六意知的意現量),而現量
到了第二剎那就是再決知。同樣的,前亦談到大乘加行道有了解空性及了解無我的比量,
這個比量到了第二個剎那就變成再決知。
到此為止說明大乘加行道的行者,有現量、比量、再決知三種情況,底下是第四種情
況。
有體性是大乘加行道的4.聞所成慧及5.思所成慧,因為(依序)有大乘加行道者聽聞
經典的詞(配合聞所成慧),並思惟其義(配合思所成慧)的情況。有已成為該(大乘加
行道)體性的6.修所成慧,因為在大乘加行道行者的心續中有止的緣故。只要有止就可以
說是修所成慧(正式的修所成慧,等於止觀雙運三摩地),這個止因為是屬於大乘加行道行
者的止(例如緣取空性的止觀雙運三摩地),所以是屬於大乘加行道的修所成慧。
到此為止說明了,大乘加行道煖、頂、忍、世第一法,這四個階位,每一個階位都有
這六個—有現量、比量、再決知、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接著談這四個階位為什麼會這樣命名,為何第一個階位會命名為煖位?第二個命名為
頂位?第三個階位命名為忍位?第四個階位命名為世第一法?如此命名的理由何在?
當行者進入大乘加行道時,就如之前所講,他從大乘資糧道的上品轉移到大乘加行道
下品(煖位)的時候,就是看這位行者什麼時候證得緣空性的觀,之前也提到大乘資糧道
上品的時候是有緣空性的止,以此作為基礎,什麼時候證得緣空性的觀,大乘資糧道上品
的行者就晉升到大乘加行道。之前也提到,證得緣空性的觀、證得緣空性的修所成慧、及
證得緣空性的止觀雙運,這些是同時。
雖然從大乘資糧道上品晉升到大乘加行道,主要是看有沒有證得緣空性的觀,但是不
能說只有緣空性的觀是大乘加行道,除此之外就沒有了,其實還是有很多體性是大乘加行
道的其他好的心。
如大乘加道行者心續中的菩提心、大悲心、持戒、布施、安忍、精進、靜慮、現量、
比量、再決知、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這些屬於善的心的部分,其實它的體性
都屬於大乘加行道。所以大乘加行道並不是只有緣空性的觀,上述所提的善心,其體性也
都是加行道。
也有不是體性為大乘加行道的心,如大乘加行道行者的心續中屬於所斷的煩惱,由實
有執所引生的貪瞋等煩惱,這些的體性就不是大乘加行道。
所以大乘加行道行者的心續中,有體性是屬於大乘加行道的善心,也有體性不屬於大
乘加行道的煩惱心,各式各樣的心都有。
底下說明,加行道煖、頂、忍、世第一法,命名的理由?
加行道煖位等等四者的語詞解釋:「見道無分別智」就像是能燒毀自己份內之障礙的
猶如火一般的道,而在煖位就像該火產生的前兆一般,是加行道中最初產生的道,因此稱
為「加行道煖位」。
加行道煖位等等四者的語詞解釋:
(1) 「見道無分別智」(指見道根本定智包含見道無間道及解脫道的根本定智,以
火作比喻)就像是能燒毀自己份內之障礙(以木材作比喻,此障礙是指遍計的實有執及其
種子)的猶如火(指見道無分別智)一般的道,而在煖位就像該火產生的前兆一般。
加行道在見道之前,如果見道是火,加行道煖位就像形成火之前會先發熱的階段,這
是產生火的前兆,所以煖位是火的前兆,亦即是見道的前兆,即煖位是加行道中最初產生
的道,因此稱為「加行道煖位」。
(2) 在加行道煖位(含)以下(包含未入道、資糧道及大乘加行道煖位),不論什
麼善根,都有因為瞋恚等等緣故而中斷的情況,但是當證得加行道頂位時,則沒有因為瞋
恚等等力量而中斷各種善根的情況,因為已達善根動搖之頂,所以稱為「加行道頂位」。
意即在頂位之前善根還會動搖,還會因為瞋恚等而中斷善根,但是到了頂位時這些善
根已經不會動搖了,所以說是動搖之頂,即在這個頂之前還會被動搖,從這個頂開始善根
就不會動搖了。
(3) 因為是新證不畏懼甚深空性之安忍的加行道,所以稱為「加行道忍位」。
一般鈍根或福德不夠的人,假設他有辦法了解空性、了解無實有,他會產生畏懼,為
什麼會產生畏懼呢?因為在還沒有了解空性之前,所有的對境在他面前都會顯現為實有,
或者說是以實有的方式呈現,但是當了解空性時,會發現,現為實有的顯現實際上都是沒
有、是不存在,了解這一點,發現跟他之前所習慣的諦實或是實有的顯現不一致,會突然
感到畏懼。當行者到大乘加行道忍位時,這種畏懼就不再產生了,即從忍位開始就不會有
這種畏懼了。
了解空性(無實有)的慧是屬於智慧資糧,但是如果沒有相當程度的福德資糧輔助,
當行者了解空性時,光有智慧資糧而沒有足夠的福德資糧,經上說這位行者就會產生畏懼
感。[1]
因為他平常習慣所看到的景象是實有,當他已經了解到實際上並非如此,即他所了解
的跟他所見的不一致,他會感到畏懼。或者當他了解到過去習以為常的這些實有的顯現是
錯的,這時候假設他的福德資糧不夠,就會產生畏懼的感受。行者雖然了解空性,但他的
福德資糧若是不足,則會產生畏懼,但並不是他所了解的空性會退失,所了解的空性不會
退失。
(4)因為是世間凡夫的諸善法當中最殊勝的,所以稱為「加行道世第一法」。
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的階段,隨時都要準備晉升到大乘的見道位,亦即隨時準備從凡
夫轉為聖者,所以此時他的善法等於是世間善法中最殊勝的,一旦進入見道位就轉為聖者
,其善法就成為出世間的善法,故是世間的善法中層次最高的。所以「世第一」是指世間
,是相對於出世間來講,已經是最高的善法。
4.從大乘加行道轉移至見道的方式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