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彌陀要解研習報告》36(下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12-09 16:16:24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最後圓瑛法師的開示。他說了五句話,第一句是說,「從今日
起,世間名利,拋去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第二句是「從今日起,一切惑業,休去
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
  這兩句確實是我們修行、學佛,特別是求生淨土、永脫六道生死輪迴,不能不認真學
習的。因為它是我們一切成就,往生淨土的基本的障礙。這個障礙不能突破,我們這一生
當中,無論怎樣認真努力修學,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一點善根,做為將來得度的資糧。
而這一生當中,決定不得受用。所以要想成就,對於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徹底
明瞭。徹底明瞭就是所謂的「看破」,真正看清楚、看明白。看破之後,你才能放下,才
能得清淨心,一絲毫不染著,這是我們淨宗同學修行的真實功夫。
  這些年來,我們抓住了修習的綱領。我們修心,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以這個為目標。換句話說,我們要轉虛偽為真實,佛心真實,凡心虛假,不能再用虛假的
心,不可以用。不怕吃虧,不怕上當,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我們只求生極樂世界,
只希望親近阿彌陀佛,要用真誠心。要轉一切分別執著為清淨心,放下一切的染污,染污
是意,特別是第七識,末那是染污意;轉染污的心為清淨的心。轉貢高我慢的心為平等心
,我慢是很嚴重的煩惱。
  你看我們前面講的煩惱濁,這是世尊把煩惱歸納為根本五條,貪、瞋、痴、慢、疑。
貪瞋是染污,慢是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目中無人,這都是嚴重的障道。要轉傲慢為平等
,轉愚痴為智慧,正覺是智慧。你看看不統統都是在轉嗎?轉疑惑為真誠,轉自私自利為
大慈大悲,這叫真做功夫!在日常生活裡頭轉,在工作裡頭轉,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轉。
  別人對待我,用虛偽、用染污、用高下、用自私自利,我對他不能這樣子。我對他一
定要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一定要跟佛菩薩一樣。佛菩薩怎麼對眾生?然後我們想
想眾生怎麼樣對佛菩薩,眾生對佛菩薩都欺騙,對我,這就無所謂了!他連佛菩薩都欺騙
,他對佛菩薩都貢高我慢,對我算得了什麼!可是我們想想,佛菩薩怎麼對眾生?這個太
重要了。我今天要學佛菩薩,我不學凡夫,做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們這一生好了
,這一生永脫六道輪迴。他們還繼續搞六道輪迴,我不幹了,我要橫超,要超出去。六道
輪迴真的看破,這個把戲無量劫來搞到今天,夠了,不再搞了。所以萬緣放得下,世出世
間一切法,沒有一樣放不下。身心歸命淨土,歸命彌陀,這就對了。
  世出世間法通達明瞭,是看破,一絲毫不染著,是放下。一切惑業(迷惑顛倒的那些
事),我們統統清楚;清楚是明瞭、是慧。接觸,不能不接觸,接觸之後,如如不動。也
就是說,決定不起貪瞋痴慢疑,接觸了之後,念念都能夠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
這就是菩薩道,這就是成佛之道,我們走成佛之道。千萬不要去管別人,不要去想別人,
一想你就墮落。不要去議論別人,一議論你就造業。
  對待有善根福德因緣的人可以共話,我們講可以對話,互相勉勵。對於不能接受的,
他成見很深的,煩惱習氣很重的,合掌令歡喜。他跟我說,說得再多,我恭恭敬敬的態度
在那裡聽,心裡面默念阿彌陀佛,希望佛菩薩以大慈悲威神力加持他,希望他早一天覺悟
,早一天回頭。我們道德、智慧、能力不足,沒有辦法度他,我們求佛力加持,這是我們
可以做得到的。第三句。
  「從今日起,一聲阿彌陀佛死心念去修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前面著重在信、願
的建立,有了信、願,行重要了。這個法門,行就是執持名號,目的就是一心不亂,心不
顛倒。一心不亂,就入佛境界了。
  早年我講《彌陀經》,跟諸位多次說過,一心是能證,一真是所證。我們要想證得一
真法界,諸位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一切諸佛的實報
莊嚴土都是一真法界。你怎麼能證得?一心就證得。一心在哪裡修?一心在日常生活當中
修。什麼叫一心?於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
,不執著,這個時候叫一心。才起心動念,古人講,你已經落二三了,不是一心。二三是
什麼意思?二就是分別執著,就是第六意識、第七識;二是二意,第七是意根,第六是意
識,叫二意。三呢,二意加上阿賴耶叫三,三心二意。三心是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
叫三心;二意就是第七識、第六識。你才動一念就落二三;換句話說,你從真心就立刻墮
落到妄心。
  如果在一切境緣當中,這世出世間一切法,你都能保持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
不執著,你永遠保持一心。哪個人沒有一心?人人都有一心,古大德講的好,第一念是一
心,第二念就落二三。所以你那第一念保不住,雖有,保不住,很快就墮在二三。那麼你
就是妄心,就是煩惱習氣做主。阿賴耶裡面,是無量劫來煩惱習氣種子,種子遇緣就起現
行。緣從哪裡來?前五識接觸外面境界,就是緣。這一接觸,第六識打妄想,第七識是虛
妄執著,它立刻就生起來。這是凡聖的分水嶺,聖人沒有別的,就是能保持著第一念,永
遠第一念作主,八識五十一心所不作主。這是諸佛如來,我們要學,得學這個本事,你才
真正得受用。
  順逆都是增上緣,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講的,「順逆皆方便」,這個話講的一點都不
錯。那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順境逆境無一不是善巧方便,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一切
眾生殊勝的機緣,順逆皆方便。但是,不是一心的人,順逆都造業。順境裡面起貪痴,逆
境裡面起瞋恚,沒有不造業的。由此可知,就是蕅益大師講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
」。心善,一切境界都善,順逆都善;心不善,一切順逆境界都不善。境隨心轉!這是真
理,這個道理要通達、要明瞭。
  然後我們怎麼修法?佛菩薩教給我們,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怎麼念?六根
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才起心動念,古人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念頭才一起,
立刻「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掉。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覺,用這一句正覺,無上正等
正覺,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打掉。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本善,起心動念是習性,這是本性,
我用本性把習性完全控制住,這是有功夫,真功夫!菩薩、聲聞、緣覺,就是會用這種功
夫,能夠保持正覺,能夠保持不退轉。
  平常叫你念念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菩薩教導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間斷
有很多種說法,對我們初學的,就是這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不要間斷。為什麼?一間斷,
妄想就出來了,煩惱習氣就冒出來了。不間斷,就是控制住煩惱習氣,不起現行。一定要
記住,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做一心。祖師大德常
常教導我們「一心稱念」,你要懂得什麼叫一心。還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那你是妄
心,你是妄心念佛,你不是一心念佛。就是玄奘大師的譯本,雖然它不是一心不亂,是一
心繫念。
  你們想想,佛在經典裡面教我們怎麼念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除了極樂世界之外,
什麼也不想。最簡單的方法,連極樂世界也不想,專想阿彌陀佛。為什麼?見阿彌陀佛,
不就生極樂世界了!想極樂世界還挺麻煩,「十六觀」是想極樂世界。《無量壽經》夏蓮
老的會集本,四十八品是想極樂世界,講的是極樂世界。你要是觀想的話,那是想極樂世
界,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麼方便?真正聰明人連極樂世界也不想,專想阿彌陀佛,專念阿
彌陀佛,他怎麼不成就?阿彌陀佛是我們身心真正歸依處!所以叫我們「死心念去、修去
」,修是修證,把所有的妄想統統放下,這是修。
  這一句阿彌陀佛好好的去念,務必要做到大勢至菩薩的標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這是大勢至菩薩他老人家用功成就的祕訣!教導我們。「都攝六根」的意思,不是叫你
眼不看,耳不聽,不是這個意思。眼也看,耳也聽,鼻也嗅,舌也嚐,決定不落印象!也
就是,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儘管看,儘管
聽,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念念綿綿密密的阿彌陀佛,我
跟外面境界一絲毫不影響。這個境界就是宗門裡面明心見性的人常常說的「百花叢中過,
片葉不沾身」,就是這個境界。他用參究的方法達到這個境界,淨宗是用念佛,執持名號
的方法,達到這個境界。心裡面確確實實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
有。不可思議!這才是真的「一聲阿彌陀佛死心念去、修去」。
  什麼是死心?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事物,再也不放在心上,再也不起心,不動
念,那就真的死去了。不是境界不存在,不是境界不接觸,境界決定不妨礙你的心,也就
是決定不會勾起你的妄心,你永遠是用真心,這個人叫會念!宗門常講的「會麼」!我們
淨土宗也可以說,你會麼!你會不會念?會念,那還得了,成就比禪高!這是實實在在的
,你才相信,釋迦牟尼佛在《大集經》上說的,持名念佛是「上上深妙禪」,你才真正懂
得釋迦牟尼佛這一句話。下一句,大師教我們。
  「從今日起,求生極樂五清淨土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我們走哪一條路?走西方
極樂世界這一條大道,這一條大道叫「五清淨土」。他用的這個名詞,就是針對我們這個
世間叫五濁惡世,他們那裡叫五清淨土。為什麼?我們這一邊劫濁,這是講這個時代不好
。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成佛才十劫,佛與極樂世界所有的人民都是無量壽。無量壽,這個世
界成就才十劫,這個時代是太好太好了。我們的劫濁,他的劫清,清淨。
  我們這個地方眾生見濁,邪知邪見,迷惑顛倒,西方極樂世界是正知正見。我們這個
世間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是《楞嚴經》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諸佛如來說法,那個數量
,恆河沙沒有辦法比喻,大千世界微塵數!恆河沙怎麼能相比?見解清淨。我們這個地方
煩惱習氣很重,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居民眾生),每天聽經、聞法,供養諸佛,供養遍
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你想想看,那個地方的人,不要說多,一天所修的福慧,要在我們
娑婆世界,大概總得修無量劫,他一天就完成了。我們這邊的人有煩惱,人家那個世界的
人有智慧,轉八識成四智,轉煩惱成菩提,五清世界。
  我們這個世間眾生濁,為什麼說眾生濁?因為這個世間的居民,見解、思想錯亂,一
切有情無情眾生都受到染污,把一真法界變成了濁惡的世間。反看西方極樂世界,人的心
善、思想善、言行善,他所感得的是極樂世界,不是五濁惡世。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壽命短
促,人生七十古來稀,六十歲以後就是晚年了。
  我記得早年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給我們講古文,講到「秋聲賦」,感嘆春夏秋
冬四時的變化。人生也有四時,二十歲之前,是人生的春天;二十到四十,這是人生的夏
天;四十到六十,是人生的秋天;六十歲以後,冬天。老師講這篇文章,無限的感慨。世
間人懂得,怎樣度過寒冬,要在春夏秋天做預備,但是幾個人覺悟怎樣度過你的晚年?世
間迷惑顛倒的人多,青春少壯享福,把晚年的事情忘掉了。晚年到來的時候已經後悔莫及
,不知道在少壯的時候修福、積德。
  中國古時候的教育,對這個很重視。青少年著重於道德的教育,這是扎根,二十歲之
前。二十到四十為社會服務,造福。四十到六十,要培養底下一代的接班人。六十之後,
退休、享福!那就懂得怎麼樣度過寒冬。是這麼一個教育思想,跟西方人完全不一樣。西
方人是顛倒過來,一個人的人生,什麼時候是享福的時候?兒童。所以人家常說,在外國
,外國是兒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墓,你說多麼悲哀?不像中國的思想,
中國思想邏輯跟他們恰恰相反的,青少年很辛苦,要發憤努力學習;踏進社會之後,為社
會造福;晚年享福,晚年不是墳墓,晚年是享福。外國的思想,小孩十幾歲福報就享完了
,一生的福報就享完,他又不知道修福,他晚年怎麼不苦?
  我們看看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好處,無量壽!這個無量壽不是有量的無量,是真正
無量的無量。怎麼回事情?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決定一生圓滿證得無上菩提,證
得無上菩提就是真的無量壽,不是假的。為什麼?我們不要說無上菩提,就是講正等正覺
,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證一分法身,在這個境界裡面生滅沒有了。生
滅沒有,就是不生不死,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大涅槃。大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
正的無量壽!這是大乘佛法裡面修行的真正的目標。
  小乘四果羅漢也證得涅槃,但是他那個涅槃不是真的,用我們一般的話來講,他是相
似的涅槃,不是真實的涅槃;他沒有見性,所以佛稱他為「偏真涅槃」。唯有大乘菩薩才
證得真正的涅槃,大涅槃,圓初住菩薩就證得,但是不圓滿;圓滿要在如來果地,這才證
得究竟圓滿的大涅槃。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一個好處,不但是無量壽,還有「圓證三不退
」,這個不得了,真的叫難信。證三不退是圓教初住菩薩,證三不退了,不圓。圓證三不
退,真正講圓證是等覺菩薩。我們把標準降低一點,不要提的這麼高,圓證三不退,就是
經上常講的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等級?七地以上。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
加持的,不是你自己真正有能力證得的。
  雖然得到佛的加持,自己還要認真修學。修學,各人功夫的進展並不相同,有人進步
的很快,有人進步比較緩慢,但是他決定不退轉。學習進步有快有慢,這是真的,快的,
早一天他就真正自己證得圓證三不退。雖然沒有證得的,但是阿彌陀佛加持,那個受用,
智慧、德能也差不多。這個殊勝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頭沒有的。
  所以大師在此地勉勵我們,從今天起,一定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五清國土,我們要以
這個為自己修學的宗旨。最後這一條非常重要,一定要向究竟圓滿的佛果邁進,也就是四
弘誓願最後一句,「佛道無上誓願成」。你這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所以,
  「從今日起,疾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其他的路是什麼?
世間名聞利養。要爭個什麼頭銜,要爭個什麼樣的地位,要爭個什麼樣的權利,錯了!我
們細心想想,細心觀察,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是什麼榜樣?他是王子,理所當然繼承王
位,王位都不要,他表演給我們看,我們還要爭什麼?我們今天要爭取一個名位,如果你
要想想釋迦牟尼佛就在我旁邊,佛是做何感想!佛是怎麼教我們的?佛不要!不要名,不
要帝王的名,也不要帝王的地位,也不要帝王的權利,統統放下。也不受富貴的享受,帝
王那種物質生活的享受,他統統捨掉了,捨的乾乾淨淨。
  他是個平民,什麼身分都沒有,什麼頭銜也沒有,他被人所尊敬,大家稱他為「世尊
」。世尊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現在的話,特別在中國很流行,尊敬的;要用現代的語言
來稱呼,尊敬的釋迦牟尼。「佛」就是聖人,我們中國人稱聖人,印度人稱佛,佛的意思
是有智慧、有道德的人,覺悟的人。我們對他的名號上加一個尊敬的釋迦牟尼聖人,或者
,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覺者、覺悟的人,是這麼一個稱呼!
  他老人家一生做的事情,我們要學習:教學。自己天天不斷的學習,每天不斷的教別
人。所以你仔細看看,用現代的術語來稱呼他,他一生搞的是社會教育事業。要用現代的
話來稱呼他,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他一生所作所為,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
義務工作者,因為他教學不收學費,不接受供養,每天過最簡單的生活,托缽,天天到外
面去托缽。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決定沒有分別。而且都是感激心。你供養一缽很好
的飯,他很感激你、感恩你;你供養這個飯很不好吃,他也是平等的感恩。為什麼?供養
的人都盡到心了!每個人貧富不一樣,生活狀況不一樣,貧窮的地方去托缽,他吃的東西
很苦,他供養給你的,已經是他最好的了。所以諸佛菩薩是用平等感恩。
  我們學佛,學佛就是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學習他的存心,學習他的生活,學習他處
事待人接物,學習他慈悲教化一切眾生。他知道慈悲濟世裡頭最重要的,是幫助眾生覺悟
,破迷開悟,然後才能真正離苦得樂。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來的。苦從哪裡來的?苦
從迷惑來的。只有破迷開悟,才能真正的離苦得樂。釋迦牟尼佛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
事實真相,一生幫助人,幫助人離苦得樂。他從因上講,幫助人破迷開悟,然後你自然就
離苦得樂。
  好,這個《繫念法事》的《彌陀經》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一段,這裡有「往生咒
」,這往生咒我們也得要說說,對它要有認識、要有了解。好,現在時間到了。
 
==
我們學佛,學佛就是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學習他的存心,學習他的生活,
學習他處事待人接物,學習他慈悲教化一切眾生。
學佛不是在文字上。
我記得有一個宿慧善根深厚的小女孩,曾這麼跟奶奶說,
奶奶:吃魚,吃魚有營養。
女孩:阿彌陀佛吃魚嗎?
奶奶:阿彌陀佛不吃魚。
女孩:那我也不吃魚。
有時候自己偶然也這麼想,阿彌陀佛這時會怎麼做?老法師會怎麼做?
有時就會安下心來,知道該不該做。
(雖然不是每一次都會想起來,慚愧。)
學佛,應該是這樣。
廣欽老和尚曾說現在的人都走文字般若的路,
但是他還是教弟子走吃苦的路,忍辱就是吃苦。
忍辱就是真槍實彈中去修行,就是六根對六塵,就是學習佛的存心和生活。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12-09 21:2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12-09 21:2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12-09 22:01:00
阿彌陀佛!
作者: cecil724   2018-12-11 00:4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12-11 03:2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12-13 14:54: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