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吝嗇的人才會有錢?似乎違反財布施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1-18 15:50:01
※ 引述《mistystream (.)》之銘言:
: 這個類似狀況剛好在讀 《分別善惡業報經》(阿含部) 有看到
: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81_001
: 「復云何業,有補特伽羅得大富貴,貪惜財物無纖毫施?
: 此一補特伽羅於過去世,向三寶處曾行布施,不曾發願於當來世更修施行,故此補特伽羅
: 命終已後,若生人間得大富貴,居上種族珍寶廣大,象馬奴婢牛羊田宅,亦皆廣大受用自
: 在,於其財物慳惜愛護不行惠施,故此補特伽羅,富貴多財,愛護慳貪亦無信心。」
: 另外這部經也有說到,為何有些貧苦的人樂善好施:
: 「復云何業,有補特伽羅,一生貧苦愛樂布施?此一補特伽羅,於過去世三寶勝處,曾修
: 布施又復發願,而於未來施心不斷,命終之後生在人天受福往來,彼後福盡又生人間貧窮
: 愛施,故此補特伽羅貧窮愛施信心不斷。」
以上這段經文,說明了,對於所行持的善行,意欲成辦何種目標,動機發願迴向的重要。
對於這點作點補充——
摘自:《佛教四部宗義.見解明釋集》倉忠仁波切
轉自:http://cn.t-karuna.com/
* 以發心目的而建立三士道之皈依,我們自己是何種皈依?
  我們自己一定清楚了知自己的心,因為,對自己而言,自己的心是現前分,並不是隱
蔽分。所以,我們自己一定清楚自心續中的皈依心。這就如同,於眼知中瓶直接顯現,眼
知直接通達瓶。
佛教修行者,最基本的動機必定是希求來世的安樂,如果內心的動機只是希求今世安
樂,那麼就不是佛教修行者。
例如,雖然表面上看似造很多的善業,行布施、供養等等,但動機上卻是希求今世安
樂、家庭圓滿、事業順利、身體健康等等,這是以「我愛執」所引發的「貪」作為動機而
造業,因為內心動機不正確的緣故,所造皆是非福業。
如《菩提道次第廣論》說,不論所造任何善,僅是欲求今世安樂,皆是非福業。
  造善一定要確定自己的動機(意樂、等起):
1.以「欲求來世增上生」的動機(意樂、等起)而造善,所造的善成為來世獲得人天善
道的因。
2.以「欲求解脫」的動機(意樂、等起)而造善,所造的善成為將來證獲解脫的因。
3.以「為利一切有情而希求成佛」的動機(意樂、等起)而造善,即使只是布施少許飲食
,卻是造集廣大殊勝善業,因為動機的緣故,所造的善成為證獲佛果的因。
要言之,心續中沒有出離心,所造的善是輪迴的因;以出離心所攝而造善,所造的善
是成辦(小乘)解脫的因;由大慈悲、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大悲心以厭離行苦
的出離心為基礎)所攝而造善,所造的善則是成就(大乘)佛果的因。
* 造善、修行,彼二有差別
  所謂「修行」就是串習的意義。為何需要串習?因為有欲求目的。為了獲得所欲求的
目的,所以必須精進串習,若是沒有欲求的目的,則不可能串習,所以,修行必定有欲求
的目的。
「造善」不一定有欲求的目的。例如,社會上的善心人士,他們賑災救助、關照老弱
婦孺、協助病患殘障、作義工與饋贈等等,但是他們的內心沒有任何欲求目的,其中的某
些人,在自己的生活上沒有太多貪求,飲食與使用的物品都非常簡單。這些善心人士,或
是不希求來世增上生的利益,乃至不希求個人的名聞利養,甚至不認同任何宗教、不承許
任何宗教見解,雖然這些都是造善卻不是修行,因此他們不是修行者,因為,基本上,他
們對於來世的增上生(以及解脫乃至佛果的果位)完全沒有欲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