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如何善巧修善業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3-07 23:04:04
轉自慧炬 https://www.facebook.com/towisdom/
〈如何善巧修善業〉曲望格西/印度色拉寺拉然巴格西
http://www.towisdom.org.tw/03-mag/616/tow616-09.pdf
寂天菩薩《入行論》的偈頌中說:「施等波羅蜜,上上尤勝妙;勿因小失大,主要思
利他。」是指點我們修行善業的方便善巧之一─勤修六度時,勿因小失大,不可為了追尋
或在意一些微小的目的或少許利益,而失去了大善、大利益。本文將略講此偈頌,以提供
給讀者參考。
此偈頌中說的大、小應如何決定?經上說,自利利他二者中,主要應思惟利他。一般
人常會著眼於小利益,而錯失大利益,因此一定要思前想後,這非常重要。若不能兼顧時
,要懂得衡量,貨比三家不吃虧,以利益最大的先處理─也就是「為護大善應捨小利」。
在日常生活當中,多多替別人著想,如此一來,會讓自己關懷的視野與心量越來越寬
大。若凡事只是為了利益自己,則視野與心量都會越來越狹窄,所以多多去思惟利他的事
,對自己也是一種提昇。
第一句「施等波羅蜜」的意思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波
羅蜜多(編按:亦稱為波羅蜜)。
寂天菩薩說,要讓自己的修行提昇、進步,從布施波羅蜜多開始,到持戒波羅蜜多、
忍辱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禪定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六度萬行逐步循序增上。
「上上尤勝妙」是說六度中,後者較前者勝妙,一定要讓自己的修行越來越提昇、越來越
增長。
波羅蜜多的含義
波羅蜜多的含義是什麼?若就大、小乘而言,小乘幾乎都不談波羅蜜多;若就大乘而
言,古代印度那爛陀大學裡,依所持宗義不同分成兩派看法,這點須先了解,以免覺得各
論典所說有相互矛盾處。
(一)中觀自續派認為的波羅蜜多
印度那爛陀大學中,以清辨論師為首的「中觀自續派」認為,波羅蜜多只有「佛地」
才有,菩薩因還未證得佛果,所以未得到波羅蜜多。波羅蜜多與佛果是同義的,也就是說
中觀自續派的看法是,波羅蜜多一定是佛果。因此佛的四身─色身分為兩種:圓滿報身和
化身;法身分為兩種: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都稱為波羅蜜多。
舉例來說,中觀自續派的彌勒菩薩在所著的《現觀莊嚴論》中提到,波羅蜜多從「言
詮門」分為四種(所謂言詮門,是指名稱上的分類):道波羅蜜多、境波羅蜜多、經教波
羅蜜多、果波羅蜜多。
道波羅蜜多是什麼?菩薩、聖者們的聖道,稱為道波羅蜜多。境波羅蜜多指空性,是
自性波羅蜜多。經教波羅蜜多指的是經典,如般若八千頌、般若十萬頌。果波羅蜜多是指
佛果,佛果與果波羅蜜多同義。
言詮門分類雖然有四種波羅蜜多,但真正的波羅蜜多是「果波羅蜜多」,這是中觀自
續派的解釋。
(二)中觀應成派認為的波羅蜜多
而龍樹、聖天、月稱、寂天菩薩等「中觀應成派」對波羅蜜多的解釋就不一定局限於
佛地才有,菩薩也有波羅蜜多。
中觀應成派認為,波羅蜜多可由「果」與「因」兩個面向、階段區分。
「果波羅蜜多」也就是佛果,成立「果波羅蜜多」是相觀待的,一定有「因波羅蜜多
」,所以從因階段之波羅蜜多與果階段之波羅蜜多,分別安立兩種名稱差別,將菩薩行六
度萬行的修學階段安立為「因波羅蜜多」。是故,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是「因波羅蜜多」
,得到的結果則稱為「果波羅蜜多」。
由於得到「果波羅蜜多」主要的因素來自於六度萬行,所以六度萬行也可稱之為「波
羅蜜多」。
以上兩派觀點,只是解釋角度不同而已。
布施波羅蜜多
其次談「布施波羅蜜多」。
平時常聽到的布施波羅蜜多是指什麼樣的布施才叫做布施波羅蜜多?
當然,我們個人也有布施,布施本身是一種內在的思想,主要是指「捨棄的心」,對
治的是自己的吝嗇。我們送財物給別人,有捨棄的心就是布施。所捨的東西是布施的物品
,當然我們是布施者,接受的人就是受施者。
修布施是要提昇自己捨棄的心,由吝嗇、慳吝所造成的困擾都可以解決。若不懂這個
道理,當我們將自己擁有的東西布施出去時,或許會認為吃力不討好,甚至會哀聲嘆氣,
這不是真正的布施的意義。
我們一般人遇到苦惱,或發生不愉快的事,都是往外去看,其實煩惱的產生,源自於
自心不正確的思想所致,若繼續跟隨不正確的思想而走,並隨之增長,就會造下更多惡業
,衍生更多煩惱。因此,欲解決這些煩惱,一定要以正確的思惟對治它,才可以對症下藥
,遠離煩惱。
佛告訴我們,因為眾生充滿吝嗇的思想,由吝嗇導致、引生出來很多的煩惱。若想追
尋快樂,不想領受痛苦,便要找到造成痛苦的原因,以對治自己內心的吝嗇。最正確的方
法就是發起捨棄心,捨棄的心發得越多,就越能減少內心的吝嗇,由吝嗇帶來的苦惱就沒
有了,這是布施的重點。
要修布施,必須踏實地博學多聞、依經典教導如理思惟、再來修持,方能達到目的。
不然的話,光是手上拿著風馬旗努力地搖,想招來財物,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是凡夫一定
有缺點,但是對自己的缺點一定要認清,並學習如何正確改過遷善。
若表面上將財物送人,內心卻沒有捨棄,或當著外人面不好意思不布施,人家布施我
也跟著布施,心裡沒有真正發起捨棄心,這些都是流於形式,不是真正的布施。
當大家都一樣努力與付出,但所得到的結果卻不一樣,原因是什麼?我們平常以為是
運氣好,所以讓自己工作順利、職業生涯沒有阻礙,其實這當中有很多看不到的「福德因
素」存在。所以世尊告訴我們「布施得財、持戒安樂」。我們盡量去布施,多培養自己捨
棄的心,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當我們只看眼前的利益,就看不到長遠的結果。
持戒波羅蜜多
持戒有很多種,比如說我們在家居士戒、五戒,比丘、比丘尼戒,七眾別解脫戒,菩
薩戒,密乘戒等等,這些戒條都是以巧妙的方式保護我們的心,這是大家一定要知道的。
不然的話,很多人把戒條當成約束自己,變成綑綁自己的繩索,那就誤解了持戒的意義。
忍辱波羅蜜多
安忍的功德很大,一定要修安忍。在自己的家庭內,不論親子、夫妻之間,以及與社
會人士來往也好,修安忍真的有很大的幫助。你想想看,不管遇到任何困難,誰欺負你、
討厭你、得罪你,你完全面帶笑容,善待他,心裡没有一點不自在時,自然就能調伏、降
伏很多人,這是修忍辱的力量。
不要動不動就惱羞成怒,一點好處都没有。所以我們一定要看到瞋恚、貪心的過患,
徹底了解,就比較能控制住瞋恚。無論如何,誰來欺負我、責罵我,我絕對不會生氣,這
一定要學,讓自己內心要有這種動力。
精進波羅蜜多
是對於善法、大乘法的認真和持續修習,並且被菩提心所攝持。
禪定波羅蜜多
是緣空性的三摩地、安止,並且被菩提心所攝持。
般若波羅蜜多
第六度是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是智慧,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是指空正見,通達空性的
智慧。被菩提心所攝持的空正見,是真正的第六度。
《入中論》第六品談到,第五地的菩薩,安住於止觀雙運的三摩地入定當中,斷完五
地自地煩惱,轉移到六地的同時,得到了般若波羅蜜多增上勝。第六品裡為什麼說六地菩
薩才有般若波羅蜜多增上勝呢?這裡指的不是「才得到」的意思,雖然菩薩資糧道開始就
有了第六度般若波羅蜜多,但是《入中論》第六品當中提到的,從資糧道開始培養出來的
空正見,只是比量(依靠正確的理由,對某事物產生的正確認知)了解空性。初地能以現
量(用自身直接的經驗,對某事物產生的正確認知)了解,但達到六地時,般若波羅蜜多
最增上、最強,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第六度般若波羅蜜多的基礎是通達空性的智慧,且被菩提心所攝持。菩提心所攝
持的意思是說,一定有菩提心來陪伴、饒益它。
舉例來講,聲聞、獨覺的聖者、阿羅漢,都有通達空性的智慧,但他們没有菩提心,
所持的條件並不具足,所以其所擁有的空正見不叫般若波羅蜜多。
必須伴隨菩提心
在這裡還有一點一定要講清楚,所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
波羅蜜多」嗎?並不是。
具足什麼樣的條件才稱做「波羅蜜多」?必須要有「菩提心的伴隨」,才能稱為「波
羅蜜多」。
因為真正最主要的「波羅蜜多」是佛果,得到佛果的主要因素,是六度萬行加波羅蜜
多。現在所累積的福德,能不能變成將來自己得到佛果的重要關鍵,就在於「菩提心」的
攝持。
菩提就是佛果,菩提心就是希求菩提之心─為了一切眾生我願成佛。
由菩提心的攝持所累積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都是屬於將來得到佛果主要的因素,
所以多加了一個波羅蜜多。
因為波羅蜜多是真正的佛果,而真正的波羅蜜多是從菩薩資糧道開始才有的。
#本文為作者講於慧炬週一夜間佛法課程《入菩薩行論》部分內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