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宗義] 《宗義寶鬘略講》(36)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4-06 09:44:56
摘自:《宗義寶鬘略講》見悲青增格西
轉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七部毗曇》都是佛說,而且凡佛所說必然義如其語。】[1]
「《七部毗曇》都是佛說」:通常會說三藏法典,但是佛陀到底有沒有說過三藏,還
是只說了二藏?這個在歷史上是有討論的。佛有沒有講過戒的部份?有,諸如廣部戒經、
中部戒經。有沒有講過定的部份?有。那麼,慧方面的內容有沒有講過?也就是佛有沒有
講過《七部毗曇》(對法)?對此有二說,即認為佛只說過二藏的人,不認為佛說過對法;
認為佛說過三藏的人,自然認為佛講過對法。
三藏的「三」是從三學去說。每部經都會講到三學,三者是分不開的。三藏的差別是
看主要講說的是什麼,主要講說慧的部份就是阿毗達摩,主要講戒的部份就是律藏,主要
講的是道次第(定)方面就是經藏。如《般若經》主要講的是般若,這類屬於阿毗達摩;戒
律的經典屬於律藏;而像《現觀莊嚴論》就要歸類到經藏。
又,三藏的「藏」不是指一本書。「藏」的來源是這樣的:以前印度會用某種東西裝
盛糧食,每八十個又裝在某個容器中,這個容器就稱為藏。一個藏中有多少顆米?就難以
計數了,因此「藏」有很多的意思。所以經藏是很龐大的內容,裡面有很多經。
有的有部宗認為佛只說過二藏,但是多數的有部宗與經部宗以上,都認為佛說過三藏
。對此,就問:什麼是佛講的阿毗達摩?就指出《七部毗曇》。剛才是舉《般若經》為例
,但是《般若經》是大乘典籍,小乘典籍中沒有這些。
小乘中有承認二藏與三藏的說法,認為有三藏的,就認為《七部毗曇》是阿毗達摩。
《七部毗曇》雖然不是佛從頭到尾講說的,但是是舍利弗、目犍連等大弟子從律藏、經藏
抽出來,編輯而成的。它的內容既不是定方面、也不是戒方面,都是慧方面的內容。因此
可以說三藏。
「凡佛所說必然義如其語」,也就是佛講過的話都是了義的,佛沒有講過「外面有沒
有下雨」這類的話。說「外面有沒有下雨」並不是真的很想了解外面是否真的下雨,是為
了表示關懷,可能有你辛苦了等種種意涵在其中。所以講的話—「外面有沒有下雨」與所
要表達的—關懷,並不相同。語與義不相同的這種情況就是不了義。
大乘會認為佛經有不了義的(語與義不相同的這種情況就是不了義),但是這邊說「凡
佛所說必然義如其語」,就是(有部毗婆沙)在否認佛說過「外面有沒有下雨」、「父母眷
屬可殺」這類話。
總之,(有部毗婆沙主張)佛說過什麼?四諦法輪及《七部毗曇》。這些都是法輪嗎?
《七部毗曇》連教法輪都不是,只有四諦法輪才是教法輪。而教法輪也不是法輪(證法輪
才是法輪),只有見道才是法輪(證法輪)。
【除了八萬法蘊之外,不承許八萬四千法蘊的說法,因為《俱舍論》說:「牟尼說法
蘊,數有八十千。」】
有時候會說八萬四千法門。這邊只承認八萬法蘊,原因是《俱舍論》只談到八萬法蘊
。大乘也承認《俱舍論》,但是因為論著是偈頌體寫成的,有時候偈頌可以解釋開來,所
以《俱舍論》雖然沒有提到八萬四千法蘊,但是說八萬法蘊指的是八萬四千法蘊是可以的。
【最後生菩薩現證菩提之所必定只有欲界,因此不承認有色究竟天密嚴淨土。不但如
此,甚至也不主張有一切相智。】[2]
大乘會說佛是示現成佛,所以悉達多太子不是最後生菩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