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心經》五道次第:從此岸到彼岸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4-15 08:51:58
摘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疏/達賴喇嘛講授於公元2001年4月3日台灣林口體育場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最殊勝經典是《般若經》,在大小顯密乘中,佛初轉法輪先說四
聖諦─苦、集、滅、道。滅諦中提及涅槃,為了證明涅槃的內涵和存在,佛陀更深入說明
空性之理,所以第二轉無相法輪,藉由空性的認知,證明煩惱是可以斷除的。從色法到一
切智智空,一切法皆無自性。有些論師不了解甚深空性,佛便對無自性再做解釋,第三轉
善分別法輪的《解深密經》,還有《如來藏經》和慈氏菩薩的《相續本母經》(究竟一乘
寶性論),詳細說明心的體性,是唯明唯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心經的解釋有兩種:顯教解釋和密教解釋,今天我門要講的心經有顯義和隱義:顯義
是空性,隱義是現觀次第。我現在要先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
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對上根者所說,五蘊代表諸法,包含一切有為法,有為法是因
緣所生而聚合之法,對眾生可以是有利,也有可能有害。有人疑惑,有為法若無自性,怎
會有這種有益或有害的作用呢﹖這不是從境上去看,而是從我們內心去安立。實際上正是
由於執著有自性,才會看成如此,所以用「照見五蘊皆空」來破除[1]。
(中略)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就是以梵文說的)接下去是咒語,藏文多加
了一句「怛雅他」,就是「如是」的意思,這二字有深奧的內涵存在,可分為三種解釋:
  一、在大悲心、大慈心的感召之下,導師釋迦牟尼佛為了眾生而修學了性空的正見。
首先讓自己生起了證量(道諦),之後再生起了斷煩惱的滅諦功德,如是生起了滅和證兩
種功德之後,自在的成辦利他的事業,因此成為無上皈依的對象、無上的導師,所以「如
是」此二字說到了說法者本身殊勝的功德。
  二、導師釋迦牟尼佛如實的現證空性得一切遍智,最主要是由認知性空道理而斷除了
煩惱障、所知障的緣故,所以也說到了空正見殊勝的功德,以上是第二種角度而說如是。
  第三個內涵:佛這些功德不是無因而生,而是由同類性質的因緣而生,因此佛也像我
們一樣先聽聞後思維,反覆的串習修行,依聞思修的次第慢慢的緣空修習,因由緣空的修
所生慧,加上緣空止觀雙運,使得二相(緣空性的二顯)慢慢的減少,淨相慢慢的增長,
最後以現量證得了空性,這時獲得了見道位,之後再反覆串習,獲得了修道位,最後成辦
一切遍智佛果位,因此也說到了整個現觀的道次第。
  所以「如是」這二字裡面闡述了三種功德,第一是說法者的殊勝功德,第二深妙空性
殊勝功德,第三現觀道次第殊勝功德。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之前說的是顯義,乃空性的
內容,此處的咒語講到了隱義:現觀的次第。[2]
  「揭諦」是去的意思,要快去!快去!「波羅揭諦」,到彼岸去;「波羅僧揭諦」,
正到彼岸去;「菩提薩婆訶」是安住於菩提的意思,由五個層次作解釋。
  也就是說,我們正在此岸,要前進到彼岸,所謂的彼岸就是佛果位,我們正在凡夫的
這一岸。當然以阿羅漢及得到佛果位這些聖者及菩薩,他們在對方彼岸看我們的時侯,我
們這一岸是彼岸,他們那一岸是此岸;但是在此,所謂此岸、彼岸是依凡夫而作解釋,我
們現在很安祥、很舒服的在這個輪迴裡面,覺得這個輪迴跟自己很接近,所以輪迴就是此
岸。為了解脫成佛,為了到達彼岸要了知如何去的方法,於是講到五種道次第(註:一、
資糧道;二、加行道;三、見道;四、修學道;五、無學道即佛果)。
  這五種現觀的道次第,最主要的都是透過智慧的增長,而讓自己進入下一步。聖者和
凡夫的差別,最主要是有沒有證得空性,如果獲得證空現量就是聖者,假使沒有修證空性
的話那就是凡夫。
  依著現觀道次第而言,在「資糧道」的時候最主要的是為了讓智慧的增長累積資糧,
這時是對空性修聞思,成辦聞所生慧、思所生慧。為了獲得緣空止觀雙運,就必需要累積
很多資糧,因此在那個階段我們稱為「資糧道」。
  當他獲得了緣空止觀雙運,緣空的修所生慧的時候稱為「加行道」,加行道又可以分
煖、頂、忍、世第一法,緣空四個次第。在這四個次第中,依由奢摩他、毗婆舍那止觀雙
運去反覆觀空的時侯,這種二自性相(緣空的二顯:空性義共相是實有的顯現、空性義共
相是世俗的顯現、空性義共相是具境與境有距離的顯現)會慢慢的減少,空相會慢慢的清
楚。雖然他沒有辦法像現證空性那樣清晰的去了解性空,但是他那種自性的二相的幻覺(
顯現為自性有,但實際上不是自性有,顯現與實際不相符順,故稱如幻)一直在減少。
  透過反覆的修學,當獲得現量證悟空性的時侯,徹底的斷除二相(二現:實有現、距
離現、現象現),我們稱為「見道」,這是以現量見到空性的緣故(見道時獲得以現量親
證空性的聖根本定智,此時斷除的煩惱是遍計我執的煩惱障),這時候就稱為聖者(初地)。
  見到了空性之後再反覆串習,就稱為「修道」。以大乘而言經由反覆串習從初地升為
二地,二地升為三地,到了第六地菩薩會得到不共的智慧功德,因為得到這種功德的緣故
,在第七地的時候可以在瞬時的剎那間出入於空性定(在最短的成事剎那出入緣空性的根
本定),這也是證空殊勝智慧的不共功德。(二地到七地的修道階段斷除的煩惱是俱生我
執的煩惱障,到達八地時完全斷除俱生我執的煩惱障,之後修道階段的八地到十地斷除煩
惱障習氣的所知障,無餘的斷除煩惱障、所知障,現證佛果無學道的果位。)
  總而言之,整個道地的增長,都是依由智慧(空性的智慧)的增長而來安立上上道,智
慧沒有增長則後道不會得到。因此第一個揭諦是講「快去」,指資糧道;第二個揭諦也是
「快去」,指加行道;第三波羅揭諦是到彼岸去,這時侯己經到聖者的彼岸,因為現證空
性得到見道位,已到聖者的彼岸,但還沒有到佛果位的彼岸,因此還要繼續的修學;正到
彼岸(佛果位的彼岸)去,如實正確的努力到彼岸去,所以波羅僧揭諦是修道;如此的修
學,當我們得到佛果位的時候就安住於菩提,因此菩提薩婆訶就是講到佛果位,也就是無
學道。所以在最後一句咒語裡面講到整個現觀道次第五道的修學。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9-04-15 12:03:00
原來咒語那段可以配合五道次第說 隨喜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9-04-15 17:42:00
阿彌陀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4-16 11:30:00
本版系列文《地道建立》就是在講五道次第,當學習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