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廣論》卷第十五〈奢摩他〉
: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 第三、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分二:一、有沉掉時應如何修;二、離沉掉時應如何修。
: 初又分二:一、修習對治不知沉掉;二、修習知已為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初又分二:一
: 、抉擇沉掉之相;二、於正修時生覺沉掉正知之方便。今初
───────────────────────────────────────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章講記 法音法師
問答
生:細分的掉舉為有安住,有澄明,但執持力不強。細分的沉沒,其定義也是一樣,
除了掉舉是惡性,沉沒是善性或有覆無記,不知如何將此二者區分出來?
師:未得止之前,心有住分,明分,安住不那麼有力,清明亦不那麼清明,不那麼有
執持力,同時它沒有離開所緣境,但定心無法完全具足堪能性及完全沒有障礙。
生:剛才在講細分時,說到它又安住,又澄明。
師:安住也有其層次,澄明,明顯也有其層次。
生:它(掉舉)與沉沒的安住,澄明及執持力,到底差別在哪?
師:各有各的作業,它(掉舉)的體性上屬於貪心所攝,所以是惡性。細分掉舉不是在
作什麼,沒有任何作業,定心上還是有這種障礙 — 貪心所攝的微細掉舉。應該說它也是
有現行,因為細分故。
生:細分的沉沒與細分的掉舉,在定義在都是同樣的文字。
師:作業上是這麼說,一樣都會障礙心對所緣境無強烈的執持力之作業,二者體性是
不同的,一者是善性或無記性,一者是惡性或無記性。存在的狀態,二者都是現行。
生:在進一步區分心上的狀態,應去察看其體性?
師:主要從住分及明分上看,住分住得很沒有力量時,不是極為強力時,便是細分掉
舉。明分不是非常清明有力時,就是細分沉沒。
住分與明分有層次,第三個執持力是說它有住分及明分,但力量不強。不可能只有細
分沉,沒有細分掉,二個都有的。品類中,對治完粗分與中分,還有細分的。細分會同有
。類似煩惱有九品,下下品同斷。
有力量是指非常有力量的意思,沒有任何細縫,如第八住心及第九住心,心不會跑掉
,完全沒有障礙,才叫有力執持。一般安住及清明沒有什麼,有力量的安住及清明才難。
又如,能夠修學佛法沒什麼,能貫徹始終,圓滿修學佛法才難。
生:剛才講到日出,日中及日落時都不適合修,有什麼原因嗎?
師:跟我講這個法的師長已經圓寂了,他當時告訴我若要閉關,正在修的時間,應避
開這些時間。這是特指閉關,離境苦修者,長期專修者,可能是一天四座的注意事項。
生:如何修光明想,若以佛像為所緣,心產生沉沒或昏沉,光明想是去觀佛放光嗎?
師:這是方法之一。日光,月光。若是佛光也是換所緣,本來的佛像,現在是為了對
治沉沒,所以換一個所緣去對治它。若想佛的萬道光芒,那時已不是原來的所緣境了,那
是對治行,不是修止。對治完,心相往上提,不那麼闇沉時,就回到原來的所緣境上。先
安住,察覺完之後,對治障礙,再回到所緣上。
生:所以內心的影像要有這些。碰到障礙時,就換一個所緣境?
師:需要,教授早就聽完了。若不先聽教授,得到正解,在修行中,若發生障礙,會
不知所措。先聽聞教授的重要性在此。
生:生掉舉時,為何修無常想,這個跟掉舉有什麼關係?
師:本來是要好好修定的,掉舉就是心忘記自己是誰,忘記應好好修行,不修定而妄
想紛飛。若思惟自己死無定期,沒剩多少時間,快往生了,還會妄想紛飛嗎?換個所緣境
,來對治貪心,心一直攀緣世間法,今生貪著。為了遮止它,所以作無常想,予以去除。
會有這些掉舉,因為有貪著,很粗分的掉舉,那時沒辦法,要換個所緣,靠無常想來
去除它。這時是離開所緣境,去想別的,先對治妄想紛飛才可以安住所緣。
細分(細分的掉舉)時,經由正知察覺,知道心太昂,便將它放下來,恐怕不需要修無
常,因為它沒有不安住,它只是快失去。所以認識那三分行相很重要。
‧ 迴向
請合掌,觀想前方明現著究竟皈依處的大乘三寶,後方現起最愛最苦的如母有情,現
在依三差別法的意樂攝持,來清淨廣大迴向。願此功德,至誠迴向於如來聖教久住世間。
一切弘揚聖教,弘揚不同法門的善知識皆得在十方道場,利益十方眾生,無有障礙。至誠
迴向一切道場寺院團體,法務興隆,所有僧俗佛弟子,皆得依著世尊教誡而起修,調心相
應,現前蓮友亦復如是。至誠迴向虛空如母有情離苦得樂,我早日發心依師學行,生生世
世不離大乘教授,而速疾成佛而饒益有情。唯願十方諸佛菩薩所作迴向,我亦如是迴向。
至誠感恩上師三寶眾生的恩澤,觀一切皆是性空緣起的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