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即是無住,即是生心
「據上鈔義」,根據《圓中鈔》,「一稱名號,功德尚然」,念一聲阿彌陀佛名號,
都有這麼大的功德,「況本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者乎」。那個功德簡直不可思議。
「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老的原文,「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
」,《金剛經》上講的無住。要念得純熟,念得純熟不難,萬緣放下難。萬緣不放下,雖
然純熟還是有障礙,有妄想、有雜念,你的功夫不純。必須能所頓空,趕快放下,不要拖
泥帶水。漸是慢慢放下,頓是一時放下,我明白、我搞清楚了,我馬上就放下。這就是《
金剛經》上講的無住,無住就是清淨平等心現前。「於此之時」,這時候,「一句佛號,
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這是用金剛般若持名念佛。
二、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
「此本眾生行不到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對誰說的?上上根人,就是惠能大師
,他在這八個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作佛去了。我們走禪宗、般若這個法門,我們做不
到。但是「茲以念佛故」,茲是今天、現在,用念佛這個法門,「暗合道妙」,暗中跟應
無所住而生其心合一了。這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真的跟無住生心相應了,「不行而行,
無到而到」。我們並沒有修無住生心,自自然然念這句佛號,跟無住生心相應,達到無住
生心的境界,這無到而到。然後才知道,「句句是佛知見」,無論是念六個字、是念四個
字,阿彌陀佛是佛知佛見,「念念放般若光」。聲聲佛號都放大般若光明。
「密教謂聲字皆實相」,音聲,阿彌陀佛;字的形相,阿彌陀佛四個字。無論是聲是
字,統統是實相,不是虛妄相。為什麼?它能幫助我們證實相,為我們證得無住,證得生
心。「故念佛名即是念實相。持名念佛,無異實相念佛」。實相念佛是法身菩薩,但是沒
有證得法身的人,發心放下萬緣,一心專念佛號,他就是實相念佛。來佛寺的三位大德不
就是這樣嗎?在漫長的歲月當中,他們給我們表演實相念佛。持名念佛無異實相念佛,持
名念佛就是實相念佛,實相念佛就是持名念佛。
二、《無量壽經》專主一向專念,更為明確,更契眾生根機,彌顯慈尊恩德無極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又本經大小二本,秦譯小本有一心不亂之文,今此大本不云一
心不亂,而專主一向專念。兩者相較」,做個比較,「則本經所宗更為明確,更契眾生根
機,彌顯慈尊恩德無極」。小本《阿彌陀經》有兩種譯本,玄奘大師是直譯,完全依照梵
文,裡面確實沒有一心不亂,而是一心繫念。一心繫念容易,一心不亂難。《無量壽經》
這個本子上沒有一心不亂,所以顯得容易多了。
「《彌陀要解》云」,「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見思煩惱沒斷,「隨其或散或定,
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念佛功夫淺深不一樣,同居土裡頭有三輩九品。功夫或是散或
是定,定是有定課,一天規定多少,絕沒有缺課的,像黃念祖老居士最後六個月,定課是
十四萬聲佛號,念了半年往生了。散課,不是定課以外的都叫散課。一般同修定課不多,
早晚定課,定課之外有時間就念佛,想起來就念佛,一切時、一切處把時間都掌握到,不
要讓時間空過了,念佛這個事情要分秒必爭。念佛,心就不會散亂,這好事情。最好的念
頭就是念阿彌陀佛,沒有比這個念頭更好了。縱然你有大心、大願、悲心,希望利益世界
眾生,還是比不上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念佛求生淨土,你廣大的悲心會起作用。生到
西方淨土,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也作阿惟越致菩薩,他真有本事。我們在此地雖然
發大心,心有餘而力不足,辦不到。極樂世界能辦到,所以極樂世界不能不去。
三、念佛的功夫深,見思煩惱、無明習氣都自自然然沒有了
「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見思煩惱斷了,任運是自自然然沒有了。什
麼緣故?念佛的功夫深。「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身見、邊見這個習性沒有了,貪瞋痴
慢疑沒有了,都是自自然然沒有了。「生方便有餘土」。能不能做到?能,祕訣就是老實
、聽話、真幹,就是放下。海賢老和尚是最好的榜樣,真看破了,真放下了,心裡頭只有
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放下了,恢復到清淨平等覺。
「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
光土」。理一心無明破了。什麼是無明?起心動念。眼見色,看得清楚是智慧,如如不動
是定功,不起心不動念。無明一破,一切都破了。一切法了不可得,這叫理一心不亂。理
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亦分證常寂光土。對常寂光愈來愈清楚,但他進不去,他不能跟
常寂光融在一起,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沒斷。無始無明習氣分為四十一個等級,都是自自然
然時間久了自然沒有了。證入常寂光是三個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就這麼來的。
四、散心持名,具足信願,念佛就能往生
「蓋謂散心持名,即得往生同居淨土」。我們聽到這句話我們就安心了。「若能念到
一心不亂,乃往生上三土之所需。此實為聖賢之行境,而非芸芸凡夫之所能」。但是一個
人果然具備老實、聽話、真幹,能放下萬緣,精進不懈,事一心跟理一心都能做到。一般
狀況下,散念能念到功夫成片就到極樂世界去了。
「若必一心不亂」,如果一定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試問苦海眾生能有幾許得度」
?太少太少了!「則此持名方便法門,亦將是難行道矣」。要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跟
八萬四千法門沒有兩樣,那有什麼稀奇?念佛法門之所以被一切諸佛讚歎,被一切眾生歡
迎,就是它只要散心持名,具足信願,念佛就能往生。這個條件是六道裡眾生人人都可以
做到,所以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一個都不漏。
為什麼最後漏了你不能往生?是因為臨命終時對這個世間放不下,你還留戀,貪戀這
個世間。所以我們有生之年最重要的大事,就要把這個世間捨棄得乾乾淨淨,一絲毫的貪
戀都沒有,自在往生,不用別人助念送往生。送往生有時候生起情執,阿彌陀佛那裡接著
你走,看到你喜歡的人,我再多看一眼。多看一眼,阿彌陀佛走了,你的機會沒有了,可
惜了。所以要學放下,徹底放下,沒有絲毫貪心,這樣走的時候才真正有把握。
五、不能專念,決難一心
末後一句,「又《大經合贊》云:依此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方得一心不亂故。不
能專念,決難一心故」。經上教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就是真誠心、清
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我們生活用這個心,工作用這個心,待人接物統統用這
個心,別人對待我不管他,他的事情,我要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對待一切眾
生,這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
目標,親近阿彌陀佛。念久了,自自然然得一心不亂。來佛寺三位大德就是這樣修的,就
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沒有第二個方向,沒有第二個目標,所以個個成就。不能專念,
沒有辦法得一心。得一心,品位大幅度的提升了。
==
只要散心持名,具足信願,念佛就能往生。
六道裡眾生人人都可以做到,所以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一個都不漏。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