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124)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7-26 22:13:04
....接續 #1TES1hmO《地道建立》(123)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在34頁倒數第4行「第四地解脫道」可以加註以下的內容:
之後(解脫道之後)進入後得位,此後(後得位之後)再進入「既不是無間道也不是解脫
道的根本定智」(此是為了進一步對治粗細品的俱生實執而進入的根本定智),一旦有辦
法開始正對治粗細品的俱生實執的時候就進入第四地的無間道,一旦能夠斷除粗細品的俱
生實執的時候,行者就從第四地的無間道進入第五地的解脫道(於根本定智當中地轉地)。
一旦行者進入第五地的解脫道,已經可以斷除粗細品的俱生實執,第五地解脫道之後
一樣會出定到後得位,後得位之後一樣會再次進入「既不是無間道也不是解脫道的根本定
智」(此是為了進一步對治中粗品的俱生實執而準備的根本定智),一旦能夠正對治中粗
品的俱生實執時,行者就進入第五地的無間道,一旦能夠斷除中粗品的俱生實執,行者就
從第五地轉移到第六地,所以第六地也是從解脫道開始,此解脫道是已經斷除中粗品的俱
生實執。
當行者進入第六地的時候,一開始是能夠斷除中粗品實執的解脫道,同樣的,行者會
從此解脫道出定到後得位,後得位之後會再次入定進入「既不是無間道也不是解脫道的根
本定智」為對治中中品的俱生實執而作準備,一旦行者能夠正對治中中品俱生實執時,行
者就進入到第六地的無間道,一旦能夠斷除中中品俱生實執時,行者就從第六地的無間道
進入第七地的解脫道,所以第七地的解脫道是已經斷除中中品的俱生實執。
接著到第七地,第七地的一開頭是第七地的解脫道,這階段是已經斷除中中品的俱生
實執,這時行者一樣會從此解脫道出定到第七地的後得位,之後會再次入定,進入「既不
是無間道也不是解脫道的根本定智」,進一步為對治中細品的俱生實執而作準備,一旦行
者能夠正對治中細品的俱生實執就進入第七地的無間道,一旦行者能夠斷除中細品的俱生
實執就從第七地的無間道進入第八地的解脫道。所以一旦進入第八地一開始的解脫道時,
行者就已經把粗品的(粗粗粗、粗粗細、粗中、粗細)四類,中品的(中粗、中中、中細
)三類,總共七品的俱生實執都已經斷除了,但是還有屬於細品的三類還沒有斷除。
第八地的開頭是第八地的修道解脫道,它已經斷除中細品的俱生實執,之後行者一樣
會出定到後得位,在後得位累積福德資糧之後,再次入定進入「既不是無間道也不是解脫
道的根本定智」,為對治細品三類當中的第一類細粗品的俱生實執而作準備,一旦行者有
辦法正對治細粗品的俱生實執就進入第八地的無間道,一旦行者有辦法斷除細粗品的俱生
實執,行者就從第八地的無間道進入第九地的解脫道,所以第九地的解脫道是已經斷除細
粗品的俱生實執的階段。
同樣的,第九地的解脫道是第九地的開頭,第九地的解脫道已經斷除了細粗品的俱生
實執,之後行者會再從第九地解脫道出定到後得位,累積福德資糧之後,再次進入「既不
是無間道也不是解脫道的根本定智」,進一步為對治細中品的俱生實執而作準備,一旦行
者能夠正對治細中品的俱生實執就進入第九地的修道無間道,一旦行者能夠斷除細中品的
俱生實執,行者就從第九地的修道無間道進入第十地的修道解脫道,在此階段就已經斷除
細中品的俱生實執。
第十地的解脫道是第十地的開頭,此時行者已經斷除細中品的俱生實執,接著行者會
出定到後得位,在後得位累積福德資糧,之後再次入於「既不是無間道也不是解脫道的根
本定智」,進一步為對治細細品的俱生實執而作準備,一旦行者能夠開始正對治細細品的
俱生實執時就進入第十地的無間道,一旦行者能夠斷除細細品的俱生實執,就從第十地的
修道無間道進入佛地,所以其實第十地的無間道之後的解脫道是落在佛地,而且跟前面第
十地的無間道是同一座的。即到了佛地之時細細品的俱生實執已經完全斷除了。
剛剛所講的都是34頁倒數第4行「第四地解脫道之後」一直到第十地的補充說明。
最後,「在第十地的後得位之後,再次平等地安住於『空性』之智」、「第十地的無
間道」、以及「一切相智」,這些均在同一座根本定中產生。
其中,將「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於『空性』的第十地無間道」稱為「(有情)相續
後際之無間道」,而透過它(相續後際之無間道)正對治「細細品俱生實執」之後,在斷
除細細品俱生實執的同時,轉移至佛地中(即成佛)。
「有情相續後際」是指身為一個有情的最後一個階段的無間道,因為此無間道的下一
剎那就會成佛就不是有情了,等於這是身為有情的最後一個階段。佛在藏文是「桑給」,
意即把所有二障全部去除,「桑」也有覺醒的意思,覺醒就是把所有二障去除之意。
說明2-2-2-3.解說大乘無學道之前,再復習大乘地道,以地來分,大乘地可以分為大
乘凡夫地及大乘聖者地二地,其中大乘凡夫地就是大乘的資糧道、加行道,大乘聖者地就
是大乘見道、大乘修道、大乘無學道三個。現在談的是大乘聖者地的無學道,無學道就是
佛的一切相智或佛的一切種智。
一般無學道可以分為小乘無學道及大乘無學道二類,大乘無學道的定義就如此處所說
斷除(煩惱障、所知障)二障之智。而小乘無學道的定義因為所知障未斷,所以只能說斷
除煩惱障之智;對於已經斷除二障之智來講就是大乘無學道。
佛聖者身上的所有功德,如佛的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都是佛,但是佛聖者是指既
是佛又是補特伽羅者,佛及佛聖者要區分,亦即佛身上的所有身、語、意功德都是佛,但
未必是佛聖者。
3.3.1.4.5 解釋大乘無學道
1.大乘無學道的定義
「斷除二障之智」,就是 「大乘無學道」的定義。「大乘無學道」、「相智」及「
佛聖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
2.大乘無學道的分類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