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127) (十地名稱)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8-06 22:14:58
....接續 #1TFcrdS5《地道建立》(125)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3.解說十地的差別法
分五:2-2-2-4-1.解說十地的名稱及詞的差別,2-2-2-4-2.解說波羅蜜多之修習增上
方式的差別,2-2-2-4-3.解說十地之修治的數量及差別,2-2-2-4-4.解說功德數量增長的
差別,2-2-2-4-5.解說受異熟生之方式的差別
這五個科判當中,比較重要的是前二個科判,第三個科判只是讓我們知道十地每一地
修治的數量及差別,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比較重要的是前二個科判。
一般說菩薩十地,是指見道位及修道位的菩薩可以分為十地,簡單來講是從初地到十
地,在佛典當中針對這十地都給予特定的名稱:
初地在佛典稱為極喜地,第二地稱為離垢地或無垢地,第三地稱為發光地,第四地稱
為焰慧地,第五地稱為難勝地,第六地稱為現前地,第七地稱為遠行地,第八地稱為不動
地,第九地稱為善慧地,第十地稱為法雲地。
接著要說明為什麼佛典當中會把這十地給予不同名稱的理由:
十地的這些詞,有《寶鬘論》(龍樹所著)、《入中論》(月稱所著)及《經莊嚴論
》(慈氏彌勒五論之一)當中的三種說法;從字面上來看,雖然不一致,但是意義上卻毫
無差別,因此此處將根據《經莊嚴論》(彌勒<大乘經莊嚴論>)的說法來說明。
因此,將「初地」稱為「極喜」的理由,是因為從初地(初地包含見道及修道的一部
分,一開始是先進入見道,此處特指初地一開始的見道無間道能夠開始現觀空性)開始「
接近圓滿菩提(成佛)」,而且「當看見有情的利益達成之時,會感到特別歡喜」,因而
如此稱呼。
菩薩成佛的目的是為了要利他,所以對菩薩來講,成佛及利他二者當中,利他才是最
終的目的、是究竟的目標,成佛只是達成利他這個究竟目標的方法或手段而已。
所以當初地菩薩知道自己已經離成佛很近的時候,他會高興,這是因為一旦他成佛之
後,就可以達到利他的目標了。
「為利眾生願成佛」此中「為利眾生」是究竟目標,「成佛」只是一個方法、手段,
因為在發起「為利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之前,菩薩是先生起拔苦予樂的大悲心,而大悲
心的目標是讓一切的有情能夠徹底地離苦得樂,但是光是大悲心沒有這個能力,一定要成
佛才能夠達成這個目標(成就佛果一切種智才有圓滿的利他功德,才能達到究竟目標的利
他)。
當初地菩薩有辦法現觀空性,也知道自己離成佛很近的時候,他就會很歡喜,因為此
時利益眾生的目標,也隨著成佛的靠近而越來越近,所以他會非常歡喜。
菩薩行六度,是大家公認或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在《入中論》當中,還在六度之上,
又加了四度,變成十度。
一般講六度,是把十度當中的後四度(方便、願、力、智)含攝在第六度的般若度當
中,所以,十度是從六度當中的般若度,再開展出後四度。
十度配合十地來講,以初地菩薩來講其實都具有十度,只是初地菩薩在布施的修行上
特別增上。
布施度的實踐,主要是在初地的後得位,因為初地的根本定智是現觀空性的階段,此
時的後得智是不起現行。所以初地菩薩布施度增上的修持,主要是在後得位進行。
亦即初地菩薩在後得位的階段,只要是對眾生有利的,初地菩薩會很願意把他自己的
身體(例如割肉餵鷹、捨身飼虎)、受用(資財)、三世累積的善根都布施給需要的有情。
在《入中論》提到,當菩薩特別是初地菩薩,光聽到請求布施的聲音,還沒有看到人
,他所產生的歡喜,就已經勝過聲聞、獨覺阿羅漢在無餘涅槃進入止息一切周遍行苦根本
定狀態的樂數倍以上。
所以,為什麼初地菩薩的布施度,會增上的原因就在此,因為他光是聽到有祈求布施
的聲音,還沒看到人,他就已經生起這麼大的歡喜。
將「第二地」稱為「無垢」的理由,是因為從第二地開始,已經遠離「違犯戒律」與
「精進作意於小乘」的垢染,因而如此稱呼。
同樣的,十度的修持在第二地也都有,而且第二地對於布施度的修持跟初地的修持一
樣增上,因為他是基於初地的基礎上而進入第二地,所以第二地一樣是布施增上。
但是他除了初地的布施增上以外,又加了一個持戒增上。亦即在第二地的階段除了原
有初地的布施增上之外,又額外增加了持戒增上,但這並不是沒有其它八度,一樣有其它
八度,只是第二地的菩薩主要是以布施及持戒二者特別增上。
對於第二地的菩薩來講,當然他不會犯戒律,也沒有精進作意於小乘(自己解脫輪迴
的小乘想法)。
一般而言,自己解脫輪迴並不是垢染,但是對於大乘行者來講這會變成垢染(只求自
己解脫的自利作意的小乘想法,對於大乘行者是垢染,因為這種想法與利他的大悲心相違
,只求自我解脫的自利作意會妨礙大悲心生起,而沒有大悲心就沒有大乘道)。
將「第三地」稱為「發光」的理由…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