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 #1TOq5ccI《地道建立》(136)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已經把聲聞五道、獨覺五道及大乘五道講完了,這些內容最重要的,是從下道至上道
之轉移,特別是三乘各自五道當中的見道、修道、無學道,這部分也做了詳細的說明。
上星期主要是談到大乘見道、修道所包含十地的名稱及辭源的差別。這部分談完之後
,接著談各地波羅蜜多增上的差別,這個照理應該要看36頁:十地之修治的數量及差別。
這部分在整個地道來講,內容雖然看起來很多,但是沒那麼重要,真正重要是在五道
的道與道之間的轉移,這部分因為已經完整的說明完了,把「十地的差別法」,「波羅蜜
多之修習增上方式的差別」談完之後,「十地之修治的數量及差別」我們就不談了,所以
今天《地道》應該就可以結束。
其中,總的來說,透過以大悲心(利他的大悲)及菩提心(由大悲引生為利有情願成
佛的發心)攝持的方式,來行布施、守護戒律、修習安忍、發起精進、修習靜慮及般若等
等,是布施等等波羅蜜多的修持;
然而在沒有大悲心及菩提心的情況下,進行布施、守護戒律、修習安忍、發起精進、
修習靜慮及般若等等,雖是布施等等的修持,但不是波羅蜜多的修持。
因此,對於波羅蜜多的修持而言,絕對需要大悲心及菩提心作為助伴。由此可以看出
,布施等六個要成為波羅蜜多,至少要有大悲心及菩提心作輔助,如布施有大悲心及菩提
心輔助,布施就不止是布施,甚至可以成為布施波羅蜜多(布施度)。後五個也一樣,持
戒如果有大悲心、菩提心來輔助,持戒就成為持戒波羅蜜多(持戒度)。
要成為波羅蜜多一定至少要有大悲心及菩提心來輔助,假設在大悲心及菩提心的基礎
上,還有空性見就是最好的。
但是它有一基本門檻,即任一個善行如布施、持戒等善行,是否能成為波羅蜜多(度)
,它的最低標準就是要有大悲心及菩提心來結合,在這個之上,如果還有空性見則更好。
反過來講,如果布施、持戒等沒有大悲心、菩提心的結合,布施就只是布施,持戒就
只是持戒,都不能得到波羅蜜多(度)的名稱。
所以,聲聞、獨覺雖然也有行布施等六法,但是因為他們的布施等沒有大悲心、菩提
心攝持結合,所以他們的布施就只是布施,持戒就只是持戒,不能名為布施波羅蜜多(布
施度),也不能成為持戒波羅蜜多(持戒度)等。
假設一個人在行布施、持戒等六個的時候,沒有無造作的大悲心,也沒有無造作的菩
提心,但是他有造作的大悲心及造作的菩提心,此時他所行的布施就可以稱為隨順的布施
波羅蜜多。
若以二個人來做比較:
其中一人行布施時,沒有大悲心及菩提心來結合或攝持,則此人行的布施就只是布施
而已,布施會讓他來世得到受用,當此人來世得到受用之後,布施的結果就結束了。
如果一個人行布施時,有大悲心及菩提心攝持、結合,他一樣會得到受用,但是因為
其布施有大悲心及菩提心結合的緣故,所以會成為布施波羅蜜多,而此布施波羅蜜多跟沒
有大悲心、菩提心攝持的布施一樣也會得到受用,但是布施波羅蜜多會成為成佛的因,乃
至未成佛前,這個布施波羅蜜多的因都不會窮盡,這個情況就如同把一滴水投到大海一樣
,只要大海不乾涸,這滴水也不會乾涸,同樣的,乃至未成佛前,布施波羅蜜多的善根也
不會窮盡。
如果是以造作的大悲心及菩提心結合的這種隨順的波羅蜜多,也一樣會得到受用,也
是在未成佛前不會窮盡,當然它沒有如真正符合定義的布施波羅蜜多所得到的結果那麼的
廣大,還是會有差別,但是,他也一樣乃至未成佛前,隨順布施波羅蜜多的善根也是不會
窮盡。
布施等六個的善行是否能成為波羅蜜多,或是否能得到波羅蜜多(度)的名稱,最低的
標準就是一定要有大悲心及菩提心來結合。有了大悲心、菩提心結合,布施就成為布施波
羅蜜多,持戒就成為持戒波羅蜜多,所以波羅蜜多的得名主要是有賴於這二者的結合。
以十地來講,每一地都有每一個波羅蜜多的增上,初地是布施波羅蜜多增上,第二地
是持戒波羅蜜多增上等。
以初地的布施波羅蜜多增上來講,我們先討論布施的部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