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本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後得智是根本智起作用,教化眾生
「又《會疏》曰:菩薩有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一切是指八萬四千法門、無量
法門。修行根本,不外乎這兩種智慧;修行修什麼?就是修這兩種智慧。修這兩種智慧的
方法很多,八萬四千種方法,無量法門也是方法。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能不
能成功,關係在你會不會。宗門大德常問:你會嗎?會了,門門都開智慧。這兩種是智慧
,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什麼慧?如理智、如量智,也有說根本智、後得智,
開啟這個智慧。根本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後得智是根本智起作用,教化眾生。
根本智是自受用,後得智是他受用。與一切眾生相處,圓滿教化的作用,完全在後得
智,後得智也叫差別智。《般若經》說「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時候「
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差別智、是起作用。開悟是根本智,開悟之後,世出世間一切法
全通了,那是差別智。一切經教沒有學過,一看就明瞭、就清楚,那是根本智。有人來請
教,什麼樣根性的人都能得利益,這是善巧方便。所以法沒有定法,沒有一定的說法。佛
法如是,世間法亦如是。弟子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是仁?孔子答覆不一,每個答覆都是
正確的,適合問的人的根性,讓人有所體悟,能夠落實在生活中,活學活用。
在佛法裡,弟子向老師請教,老師有時不答,學生開悟了。各人根性不同,有人說、
聽懂了,有人在靜默當中豁然悟了,那不答就是答。將悟未悟,到門口了,助他一把,他
立刻進門。方法因人、因時、因處而異,沒有定法。但基礎決定是禪定,就是清淨平等,
沒有這個條件,即使是佛也沒辦法幫你開悟。定是自己修的。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不
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定,沒有這個條件,什麼方法也不能開悟。
二、為什麼智慧不能現前?「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會疏》,「何者為二?一謂如理智」,如如之理,就是自性、本性,前面講法性、
真如,一樁事。自性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無量無邊,每個人統統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
智慧德相」,跟釋迦如來、阿彌陀如來、毘盧遮那如來,跟一切諸佛沒有兩樣,每個人都
有跟佛一樣圓滿的智慧。為什麼智慧不能現前?「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問題出在
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六根對六塵境界自自然然會起心動念,什麼緣故?習氣。起
心動念就造業,就錯了。無明煩惱沒有了,他不起心不動念,有無明煩惱決定會起心動念
。六道裡,有跟如來一樣的智慧、德能、相好,但是全不起作用。
佛教什麼?千經萬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都是教你看破放下。看破,了解事實真相。
怎麼了解的?放下就了解。所以放下重要。為什麼許多人,包括我們自己,功夫不得力?
不會學,不聽話。古聖先賢、諸佛菩薩、善友、善知識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我們聽得耳熟,也會說,實際上根本沒有依教奉行,還是同時學很多門課,很多經論。這
是什麼?貪心,想多學一點。學到沒有?學到了。學到什麼?知識,增長了妄念。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法,十九歲放下煩惱障,出家,三十歲放下所知障。所知障是什
麼?十二年參學,像我們一樣,廣學多聞,學了許多知識,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不能明
心見性,還是煩惱一大堆。他覺悟了,放棄,走戒定慧。戒是他的生活,到畢缽羅樹下去
入定。在入定中開悟,夜睹明星,大徹大悟。
三、自己提升自己,一定要提醒、反省,要用這個功夫
所以開悟要一異這個念頭都沒有了,就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大徹大悟,這兩種智
慧都現前。根本智,自受用;後得智,教學,他受用。如理智,這是根本智,這就是定,
自性本定。定是自性的體,理體,本具無量智慧,這個不是學的,你見性,這個智慧就現
前。佛不度無緣之人,得度的,過去生中跟佛都有緣。我們現在跟眾生結法緣愈多,將來
度的人愈多。每一尊佛度眾生數不相同,有人度很多,有人度不多,與行菩薩道時跟眾生
結緣多寡不相同。所以發的心量要大,要發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心量大。發這
個願,天天要發,常常要發,不斷的發,重複再重複,那就是讀書千遍的意思,就變成真
的了。遍數少就忘掉了,發過沒有?想半天才想到發過這個願。
早晚課就是教我們早晨提醒,晚上檢點反省。早晨提醒,這一天要真幹,晚課就是反
省,做了多少,哪些沒做到,這個早晚課才真有受用。如果不懂得提醒、反省,那早晚課
功用不大,沒辦法幫助你斷煩惱、證菩提。章嘉大師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自己提升
自己,一定要提醒、反省,要用這個功夫。念佛,我們用十念,一天九次。早晨起來,晚
上睡前(十句佛號),加上三餐飯,合掌念阿彌陀佛十聲。早晨上班、下班,下午上班、
下班,一共九次。就是無論你幹什麼,工作之前十句佛號,工作幹完了,念十句佛號再收
工。一天九次,一次不缺,你要這樣一生下來,必定往生,養成習慣了。
四、一門通了,門門都通,就是如量智。所以要好好記住,貴以專
法門不在多,海賢老和尚告訴我們「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專」,真正專一沒有不成
就的。我們世間眾生好奇,看這個法門想學,那個法門也想學,學了一大堆,到最後一樣
不成就,這就是不會。「教之道,貴以專」。古時候學東西,沒有同時學兩樣的。附帶的
,除了讀一部書外,書法、樂器,琴棋書畫,這個可以,副科。主科決定是一門,學《論
語》的,《論語》念上一千遍,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千遍不是一千,是說多,多到開悟
。悟後才可以看別的東西,圓滿差別智,就是如量智,將來教學用。如理智是大徹大悟、
明心見性,見性之後廣學多聞。龍樹菩薩,八宗祖師,世尊所說經教,三個月就學完。
惠能大師住在曹溪,法達禪師來參訪,頂禮三拜頭都沒著地,這是傲慢,讀《法華經
》三千遍,十年在一部經上,應該開悟他沒開悟。六祖說你念給我聽。《法華經》二十八
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說行了,講給他聽,他開悟了。真正開悟的人學東西一看就懂、一
聽就懂,《法華經》學十年沒懂,他念到第二品全懂了。這才曉得一經通一切經通,全通
了。就是一門,一門通了,門門都通,就是如量智。所以要好好記住,貴以專。專就能成
功,雜就不能成功、就亂了。
五、根本智自受用,差別智他受用,教化眾生。這就是大徹大悟
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就是開悟,明心見性,「不一不異」,八萬四千法門不
一;不異,無論哪個法門都開悟,開悟是一樣的。開悟證得什麼?「不生不滅」,這就是
自性。「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是性德,自性裡有無量
無邊的功德、圓滿的智慧、究竟的德能、殊勝的相好,用這三樣概括一切。這叫做「通諸
法性」,就是明心見性。大乘名詞叫如理,理就是性,是體,見到一切萬法的本體。
第二種叫「如量智」,量是度量、衡量,「能照眾生殊相」,殊是不同,眾生千差萬
別,眾生相無量無邊,有迷、有悟、有凡、有聖,「各異」,各不相同,如量智就是通達
眾生相。無量無邊的眾生,能通達眾生相,就能度一切眾生,成就自己十力、四無畏,你
有普度眾生的智慧、方法,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的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
你自然就有應,這兩種智現前就是法身大士。「故通諸法性是根本智,達眾生相是差別智
。」根本智自受用,差別智他受用,教化眾生。這一段實際上就是大徹大悟。
==
基礎決定是禪定,就是清淨平等,沒有這個條件,即使是佛也沒辦法幫你開悟。
定是自己修的。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定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