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入菩薩行論釋.佛子正道》忍辱品 (23)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0-06-06 22:46:43
摘自:2012-2013年《入菩薩行論釋.佛子正道》
宣講: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口譯:如性法師/筆記:道寬比丘尼
第六品 忍辱(...接續 #1UneYcaJ (Buddhism))
癸二、作意修忍辱之方便
午五、廣說修苦所生利益
21. 苦害有諸德︰厭離除嬌慢,悲愍生死眾,羞惡樂行善。
偈頌:又苦有功德:厭離除驕傲、悲愍輪迴眾、恥惡喜修善。
平常我們所追求的是快樂,想要遠離一切的痛苦,但是如果懂得思惟的話,其實所遭
遇的痛苦,對修學佛法是有幫助的,以這樣的角度來說到苦是有功德的;相反的,如果不
懂得去思惟,想要追求的快樂有可能會成為修學佛法的障礙。
釋文,「又修習苦,是修持時極大關鍵。因思苦之過患有其功德」,苦到底有什麼樣
的功德?
「自身為苦所轉,由此心生厭離,能除我慢驕傲」;首先必須要思惟,現今我是被痛
苦所束縛的,沒有辦法自主,如果對於當下的現狀感到不滿意,就會進一步的思惟輪迴當
中的苦,而對於輪迴生起厭離,由於內心中生起了厭離,更進一步的能夠去除心中的我慢
、驕傲。
提到了這一點,在經論當中有說到,在三界中,只有獲得欲界的身,才能夠在此生證
得見道──也就是聖道的果位,而上界身並沒有辦法在當下獲得聖道。
這兩者之間的差距,是因為在欲界裡有許多的痛苦,由於它的痛苦比較強烈,因此在
思惟苦之後生起了出離心,它的力道也比較強。所以透由強烈的出離心,能夠策發學法者
更精進努力的修學,所以他在當下獲得欲界身的時候,能夠證得見道;而上界身則不如此
,上界的苦是微小的,所以想要生起出離是不容易的,因此,他並沒有辦法在當下獲得見
道的果位。
提到了這一點,過去曾經有一個公案,舍利弗尊者他有一位弟子,這位弟子從小對於
佛法就生起了強大的信心,並且在看到出家人的時候,會雙手合十、頂禮。甚至坐在馬車
上,他看到有出家人經過的時候,來不及等馬車停下來,他就會趕快跳下馬車,然後雙手
合十,甚至對路邊的出家眾頂禮。他從小就有這樣的習氣,對於佛法有信心,而且相當的
恭敬出家人,更何況是他的上師舍利弗尊者。
但是在這位童子往生之後,舍利弗尊者想要看看他的弟子到底投生到何處?而最後他
發現他的弟子投生到了天界,所以他想到天界去看他的弟子。當他到了天界之後,他看到
了很多的天子、天女,這些天子、天女都沉醉在五欲的樂受裡,連看都不看尊者一眼;而
他的弟子──也就是之前的這位童子,由於過去的習氣所感招,他在看到尊者的時候,他
單手,把手舉起來,然後看了舍利弗尊者一眼,由此可知,這當中的差距是多麼的大。
在欲界裡面,比方說欲界的天人,由於享受天界當中的五欲,所以他沒有辦法透由佛
法來思惟當下所遭遇到的痛苦。所以在我們提到暇滿的時候,有提到「不閒暇處」,不管
是長壽天,或者是縱欲在天界當中的天子、天女們,他們都是投生在不閒暇的地方,因為
當下的樂受讓他們沒有辦法進一步的修學佛法(無苦無出離),這是第一個部分。
釋文,「見他為苦所轉,欲他離苦,於輪迴眾心生悲愍」;不僅對於自己所遭遇的苦
會生起出離,更進一步的,對於他人所面對的痛苦,當下內心中希望他人能夠遠離痛苦而
心生悲愍。
「並見苦乃不善之果,不欲苦故羞恥造惡」,並且了解苦是惡業的果,所以不想要面
對痛苦,就必須要斷除惡行,「羞恥造惡」;「不欲痛苦,欲求安樂,又見安樂乃善之果
,於修善法心生歡喜。」
以上所介紹的是「修習安受苦忍」,這個部分最主要提到的,是平常不管做世間的事
情或是修學佛法,難免都會遭遇到逆境以及痛苦,在遭遇逆境以及痛苦的當下,應該如何
修學安忍?而提到了忍辱。
「忍辱」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三種,這三者當中應該是以「修習耐怨害忍」為主;
而「修習安受苦忍」以及「思擇法忍」這兩個部分,只是更進一步的,能夠在他人傷害我
們的當下去修學安忍,所以它是有助於「修學耐怨害忍」的支分。
提到「修習安受苦忍」之後,看到第二個科判「修習思擇法忍」。所謂「修習思擇法
忍」,是指所修學的法,比方說以大乘法為例,大乘法的內涵相當深廣,不管是道次的法
類或者是空性的法義,我們都會覺得不可思議。比方在業果的法類裡面,提到微小的善能
夠感得大樂,相同的,微小的惡會感得大苦的道理,這樣的道理很多人會覺得不可思議。
在前面有提到,如果對於一位菩薩生起瞋心,會摧毀過去百千劫所造的善根,很多人聽到
這樣的法,都會覺得真的是這樣嗎?他在內心中沒有辦法對於這樣的法類生起定解。但是
如果能夠不斷的去思惟,在內心中如果能夠對這些法生起多一分的定解,這時在思惟其他
能夠看得到的法類,就會很容易生起定解。
(...待續...)
作者: ykkdc (ykk)   2020-06-07 21:19: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