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倉忠仁波切授課
轉自:https://www.facebook.com/tsadong.rinpoche/
菩薩的定義可安立為「未斷盡所知障之已生任運大乘菩提心且無退失的補特伽羅」。
心續中產生非造作任運的「緣無上菩提之欲求心所」時,與彼欲求心所相應的心王(
意識心王)就是大乘菩提心,具大乘菩提心的補特伽羅就是菩薩;然而,雖已生起,但容
有退失菩提心而轉入小乘,因此,其定義中必須是已生大乘菩提心且無退失。
何謂菩薩?「菩」意謂修行之目的,其目的就是無上菩提(即佛果);「薩」意謂欲
求之發心。
如是,以「為利一切有情,欲求自利圓滿之無上菩提佛法身果位」的角度名為菩薩,
以「為利一切有情,欲求他利圓滿之無上菩提佛色身果位」的角度名為摩訶薩。
如是,「菩薩摩訶薩」就是:為了二利圓滿(自利圓滿、他利圓滿)而希求無上菩提
佛果位之補特伽羅。
何謂「無上菩提」?修大乘道的主要目的就是成就無上菩提(即佛果)。此中,「無
上」意謂無更超上,「菩」意謂斷功德,「提」意謂證功德。如是,修大乘道主要所希求
的無上菩提就是「斷證功德究竟圓滿之功德」。
又,修菩薩道最終成就具四身體性(或分為三身)之佛果位,彼四身是同時俱成,同
時成就色身與法身,但是,如以修菩提心而言,則是主要希求利他色身,並由此而說,菩
薩希求無上菩提主要是欲得利他色身。利他色身則分為報身與化身。
如宗喀巴大師造論中所說,修菩提心主要是希求利他色身,然其中也是希求法身,譬
如,希求喝水解渴的人,主要是希求水,然也是希求杯子。
菩薩主要是希求佛果位色身,何以故?因為,以色身而能說法利益眾生,自性法身、
智法身並不能宣說教法,如佛之滅諦功德(屬自性法身)、一切相智(屬智法身)並不具
表達聲音之功用。
(註:菩薩以利他為主,主要希求佛果位的利他色身,因為法身並不能宣說佛法,透
過色身有表達聲音之功用才能說法利益有情。但是,為了成辦利他色身,必須也要成辦自
利法身,佛果位的利他色身是一切種智心識的身所依,佛的色身分為報身與化身,佛果位
的法、報、化三身同時俱成,其中主要是成就法身,補特伽羅自心相續當中斷盡煩惱障與
所知障成就法身之時,同時成就報、化身的利他色身,依於利他色身盡未來際利益有情。
又,此中道理,菩薩雖然以希求利他為主,但也會成辦自利,成辦無上菩提即成辦究
竟寂靜的自利法身──因為,佛果是自心相續當中斷盡所知障的無上菩提,斷盡所知障是
究竟寂靜的果位。此如《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說──自未調伏,而能調他,無有是處。)
(註:相對的,聲聞獨覺並沒有希求成辦報化身的利他色身,因為聲聞獨覺以自己解
脫為主,以自己解脫為主的緣故,既沒有希求成辦一切種智的智法身,也就沒有希求成辦
圓滿報身、化身的色身,而是希求灰身滅智。菩薩為利他而希求成辦佛果法報化三身。)
※ ※ ※
* 菩提心是利他為主的意樂,希求自身成辦佛果是手段,目的是為了能夠究竟利益有情
摘自:《般若八事七十義》卻配格西講授 法炬法師翻譯
《現觀莊嚴論》:「諸所緣所為,披甲趣入行。」「披甲」是鎧甲正行(鎧甲精進)
。「所為」是大乘正行的所為(目的),有二:一是利他,二是圓滿菩提(佛果)。
大乘正行是菩薩智,菩薩修行主要追求(希求)──利他和圓滿菩提──其中以利他
為主。菩薩追求(希求)佛果是為了利他,若無利他(無利他的菩提心)不會成辦佛果。
所以,必須利他,既然要利他,不成就佛果是無法究竟利他(成就一切種智才能究竟
利他),為了利他才追求(希求)佛果,因此,利他和圓滿菩提是大乘正行的究竟所為。
(註:相對的,聲聞、獨覺沒有希求自己成辦一切種智,因為聲聞、獨覺並沒有希求
究竟圓滿的利他;沒有希求究竟圓滿利他的緣故,所以也就沒有希求自己成辦佛果一切種
智。所以,大乘菩提心的定義──《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
菩薩的究竟所求是利他和圓滿菩提,其中,以利他為主,因為菩薩利他的支分是證得
佛果(證得佛果一切種智才有圓滿利他的能力)。即使菩薩已證圓滿佛果,但是工作尚未
完成,仍剩「利他」尚未完成。菩薩從一開始發心起,為了利他才追求(希求)佛果,既
然已得到佛果,就該利他(希求成就佛果是為能夠究竟圓滿利他,不是為自私自利)。
(佛果是自利利他圓滿的果位,並不是佛已圓滿利他不需再利他,是指證得佛果才有
圓滿利他的能力,阿羅漢、菩薩皆尚未俱足圓滿利他的能力,因為尚未證得一切種智。)
(註:《佛地經論》(玄奘法師譯):「緣菩提(佛果)、薩埵(有情)為境,故名菩薩,
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希求圓滿佛果是為了能夠究竟利益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