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界法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導讀03 下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08-10 07:50:07
【21】具足這六種成就,就可以證明這部經是佛說的!
  看下一段,第三大段的隨文釋義,正式解釋經文。
  甲一、序分。分二:乙一、證信序。乙二、發起序。
  乙一、證信序
  標聞說時處-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引大眾同聞:聲聞眾-與大比
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眾-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序分當中分兩科:第一科正信序,第二科發起序。正信序又叫通序,是通於佛所說一
切的經典。每一部經為了取信于後人,都必須說明這部經的六種成就;具足這六種成就,
就可以證明這部經是佛說的。
  第一段標聞說時處: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這一段經文,先標出
五種成就:信、聞、時、主、處。
  一、如是是指信成就:如,意謂恒常不變,真實不虛。是說以下所說的道理,真實不
虛,永遠都不會改變的。
  二、我聞是指聞成就:這個道理是怎麼來的呢?我聞。聞是指阿難尊者親耳所聞。標
出我聞的意思是說大乘佛法是有師承的,不像外道。注釋<唯識三十頌>的<成唯識論>有說
到:外道有很多道理,是在打坐當中看到的境界。好比說在禪定當中,看到牛升天了,以
為牛能升天,就持牛戒、持狗戒…完全都是自己打妄想、想出來的。所以外道的道理沒有
傳承。佛法就不是這樣了。佛法的真理,一定是由諸佛出世宣說,經弟子們的口耳相傳留
下來的。所以如是我聞這句話,表達了大乘佛法是有傳承的。
  三、一時是指時成就:這是指時間。因為來參加法會的人很多,有人、天人、鬼道、
蟒蛇…每一道眾生時間都不同。所以以一時來表示一種師資道合──當說法者和聽法者,
兩個因緣成熟時。本經按古德的推論,應該是在釋迦牟尼佛晚年時宣說的,也就是在七十
歲以後宣說的。
  四、佛這是主成就:我們的本師釋牟尼佛,就是這部經的主講者。
  五、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中這是處成就:一般稱做靈鷲山。佛陀有兩個地方講經次數
最多,一個是給孤獨園,一個是靈鷲山。以上是五種成就。
  再看眾成就,與會大眾有哪些呢?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
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同聞的大眾有兩類:第一個是聲聞眾,第二個是菩薩眾。聲聞的比
丘有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固定聽法的常隨眾,不論佛陀走到哪裡,這些僧眾都一直跟隨
著佛陀。另外臨時來參加聽法的,就是菩薩眾,有三萬二千之多,以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
法王子,為最上的首領。
  本經的正信序──在六種成就當中,其中時和處,這兩個成就很特別。其實,本經佛
陀同時宣說了兩次。經文裡面有講到,因為韋提希夫人被關在王宮裡面,沒辦法出來,佛
陀就帶目犍連尊者、阿難尊者,到王宮為韋提希夫人說法。所以第一次的當機眾,除了目
犍連尊者、阿難尊者、韋提希夫人,還有五百個侍女。佛陀第一次宣說是這樣的因緣。講
完之後,回到了靈鷲山,佛陀要阿難尊者,為這些大比丘眾、菩薩眾,再宣說一次,所以
本經總共說了兩次。這是記載第二次說法,時間和空間的情況。
  【22】修行的一個增上緣-以苦為師!
  乙二、發起序。分二:丙一、正明殺父。丙二、明欲害母。
  丙一、正明殺父
  發起序又叫作別序。每一部經的說法因緣不同,它是發起佛陀宣說本經的個別因緣,
所以叫發起序。
  這一科有二段:第一段是正明殺父,第二段是明欲害母。因為阿闍世王想殺害父親,
又要殺害母親,這樣惡逆的因緣,而發起本經的因緣。先看殺父的因緣,總共有四小段,
看第一段經文:
  為子幽禁: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
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
  爾時,就是前面說的一時,佛陀說法因緣成熟的時候。當時在摩伽陀國的首都-王舍
城,國王是頻婆娑羅王。頻婆娑羅王有一個太子,名字叫阿闍世。阿闍世翻成中文叫做未
生怨,就是他還沒有出生之前,跟他的父親曾結下了怨結。這是怎麼回事呢?
  印度有一個習俗跟中國很像,小孩子一出生先算命;那算命看了阿闍世,就說這個小
孩長大之後,一定會殺害他的父親,做出這樣的預言。所以頻婆娑羅王聽了之後,非常害
怕,也非常生氣,就叫人把阿闍世從樓閣上摔下來,要把他摔死。但是阿闍世是有大福報
之人,沒被摔死,僅斷了一根指頭。他的母親韋提希夫人,就不忍心,趕緊把他抱起來,
把他扶養長大。因為他從小被算命──他未生之前就跟他的父親有怨恨存在,所以叫未生
怨。
  阿闍世在做太子的時候,發生一件事情,就是提婆達多出家之後,不修正法、不修止
觀,喜歡修神通。但是目犍連尊者、舍利佛尊者…所有的比丘,都不教他。所以提婆達多
就去找阿難尊者。阿難尊者是他的親弟弟,在他的請求之下,阿難尊者就起了慈悲心,教
授他神通。學會了神通之後,提婆達多尊者就起高慢心,認為自己可以取代佛陀了,於是
就運用神通力,去迷惑阿闍世,說:世尊已老應當退位,由我來做新佛;老王也是年邁,
應該由你來做新王。新王護持新佛,這樣不是很好!所以就慫恿阿闍世太子,推翻他的父
親,取得權位。
  這個地方,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緣,為什麼他能夠說服阿闍世去殺害他父親呢?因為提
婆達多如實的告訴阿闍世,說他父親在他剛出生的時候,就從樓上把他摔下來,準備要害
死他。阿闍世聽了之後,起了怨恨之心,所以他就把他的父親頻婆娑羅王抓起來,關閉在
有七重的室裡。所謂七重就是有七道門禁,非常嚴密的深宮之內,而且規定所有的臣子,
都不能去探視他,目的就要餓死頻婆娑羅王。到底阿闍世王跟他的父親頻婆娑羅王,過去
生曾結下什麼怨恨?我們說明一下:
  其實,頻婆娑羅王前生也是一位大國王,有一天他在森林中狩獵,他的狩獵技術非常
的好,但是這一天,卻沒有狩到任何的動物,他就惱羞成怒,非常生氣。剛好在樹下,看
到一位修行人在打坐。他就把怨氣,發在這修行人身上,就是你在這裡打坐,所以我整天
都沒有狩到動物!就叫士兵打這個修行人,把他給殺了。這個仙人臨死之前說:王啊!無故
殺我。我來世必當報仇!他說我在這地方打坐,也沒有招惹你,你無緣無故把我殺了,來
世我一定要報此仇。我們都知道:誓願的力量是很大的,不管你是發好的願,還是發壞的
惡願。因為他的咒願是來生要報仇的,所以有願就有緣!
  我們講諸法因緣生,其實你發了一個願,就是一個緣,因此構成父子的因緣,也就構
成了未生怨。所謂內因外緣──提婆達多的挑撥,是一種助緣;但是他的內因,上輩子就
結下那個惡因緣。這是講到阿闍世王殺父的過程,先把國王關閉起來,然後斷絕一切的飲
食。
  接著看第二段:
  夫人奉食:
  國太夫人,韋提希,恭敬大王,浴清淨,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蒲萄
漿,密以上王。
  但是國王有一位夫人,就是他的王后叫韋提希,雖然國王被抓之後,已經失去了整個
大權,可是韋提希對於大王,不因為權勢的關係,還是心存恭敬。因為她平常對大王很恭
敬,即便他現在變成了階下囚,她內心對大王的恭敬,並沒有改變。於是她就每天把自己
的身體洗乾淨,而且以奶酥、蜂蜜和炒麨熟的,塗在她的身上。也就是她準備了三樣東西
:第一個就是酥,酥是牛奶煎成的乳酪,非常營養。第二個麨,這是五穀磨成粉,然後再
用乳酪把它炒熟,最後再用蜂蜜調和成面餅。塗在身上,衣服穿起來,別人就沒有看到。
也打開她身上的瓔珞掛飾,在這當中盛滿了葡萄漿,秘密的送給大王食用。因為頻婆娑羅
王被關起來的時候,阿闍世王命令一切的百官,不准會見大王,但是並沒有禁止王后去會
見大王,所以王后可以自由出入,因此就私底下提供國王飲食。
  聖為說法:
  爾時大王食麨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
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
  大王吃了韋提希夫人的麨和漿之後,為了表示恭敬,他就求水漱口。我們佛弟子要做
功課之前,吃了東西都要先漱口,表示恭敬。漱完口之後,合掌、恭敬,向靈鷲山遙遙地
禮拜世尊,而且講出他心中的話,說:大目犍連尊者,他是我平日最親近的善知識,希望
他能夠以慈悲心,來為我授八關齋戒!他這個時候,想求受八關齋戒,心中有這樣的期望

  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

  這時候,頻婆娑羅王被關在七重室內,只是想要求授八關齋戒,但事實上,有兩位尊
者來,一位是授戒,一位是說法。那麼,目犍連尊者如鷹隼飛,鷹隼就是老鷹,這是形容
尊者的飛行神通極速,很快就飛到王宮。天天來為大王授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是一天一夜
受持的戒法,早上受戒,隔天明相出來(天亮了),戒體就自然失掉,然後再重受一次,天
天如此。但是,除了天天為他授戒,世尊同時派遣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每天來為他說
法。
  從經文來判斷,應該是為他說小乘的無常、無我道理。因為到後文,頻婆娑羅王是證
得小乘三果阿那含。所以應該是為他說聲聞人苦、集、滅、道的苦諦,是從苦諦切入無常
、無我。這是講到頻婆娑羅王被關之後,發心受八關齋戒,而且聽聞無常、無我的道理。
使令他明白這個道理,思惟自己的色、受、想、行、識,都是無常變化,完全受業力的主
導,沒有辦法作主的。
  法食延壽:
  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麨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
  這樣的因緣,經過了三七廿一天。大王因為得到韋提希夫人的麨蜜,來滋養色身,又
有受戒、聽聞佛法,來滋養他的內心世界。所以他的身心,特別地和順,也非常的喜悅,
表示他的心情很歡喜。
  在這段序分當中,說明阿闍世王害父的因緣,啟發了頻婆娑羅王修道的善根。古德說
從這段經文,我們可以得到二個啟示:
  第一個、顯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多諸惡緣。我們今天生長在末法時代,有一個很大
的問題,如果你想繼續在三界中輪回流轉,你要知道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修習善業,
一定是得到善的、快樂的果報,沒有什麼障礙,因為惡因緣少。但是越到末法時代,雖然
你的福報,會帶給你快樂,但是你要注意一點:娑婆世界的福報,到了末法時代,多帶有
業障,障礙特別多──快樂當中,有諸多的不如意!
  好比:以頻婆娑羅王來說,身為國王,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想害他。所以這個地方
值得我們去留意:不要以為你福報大就沒有事!因為末法時代,人跟人之間的問題很嚴重
,對立、仇恨心越來越嚴重。你的福報無法完全保護你,就是變成快樂中夾雜著障礙。末
法時代的快樂,是一種障礙因緣,正如佛陀說的一個甜美的食物,夾雜著毒藥,越到末法
,毒藥的比例就越來越重,因為人心都變得邪惡了,所以在五濁惡世,多諸惡緣。
  第二個、顯發眾生是以苦為師。這是說:身為娑婆頻婆娑羅王,你看他學佛這麼久,
也沒有說要受八關齋戒,因為生活太安逸了。等到他兒子要去傷害他,他的第六意識跟苦
受一接觸,讓他對苦生起出離之心,才來求受八關齋戒。所以說痛苦的因緣,往往就是修
行的一個增上緣-以苦為師。如果沒有受到這些痛苦的刺激,他也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力量
,來受持這些戒法。這地方是講到阿闍世王本來要害他父親,結果反而使令他的父親,因
為這個因緣而成就了三果,這是講這部經的第一個因緣。
  【23】本經真正的發起因緣(一)
  再看第二段。真正的發起序,其實不是阿闍世王要害他父親,真正發起本經的因緣,
是阿闍世王想害他的母親,才啟發佛陀說法。當阿闍世王要傷害他父親時,佛陀並沒有現
前為娑婆頻婆娑羅王說法,佛陀是派富樓那尊者去為他說法。但是韋提希夫人不同,她有
大乘善根,所以佛陀親自來說法。因此,本經真正的發起因緣,是在第二段。阿闍世王害
了父親之後,接著想要害母親,才引生佛陀說法。
  看經文:丙二、明欲害母
  欲害母:
  時阿闍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存在耶?時守門人白言:大王!國太夫人,身塗麨蜜,
瓔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時阿闍世聞此
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咒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
劍,欲害其母。
  這時候,阿闍世來問守門人。這個時是什麼意思呢?是說:阿闍世王把他父親關了二
十一天之後的某一個時間。因為他想這個人二十一天沒有吃飯,又沒有喝水,一定會死的
。所以就問說:我的父親壽命還在嗎?再確定一下。這個守門人就如實地回答,講出了二
個重點:首先說王太夫人,每天以身體塗面餅,還有在瓔珞當中盛了葡萄汁,秘密的送給
國王吃。其次,目犍連尊者跟富樓那尊者,每天從虛空以神通力飛來王宮,為國王說法。
這二個人,我都沒辦法去阻止,為什麼呢?第一個王太夫人,大王也沒有說過,禁止王太
夫人進來;第二、沙門有神通力,我也沒辦法禁止。所以守門人,只好把這些事情,據實
的稟報阿闍世王。
  阿闍世王聽了之後,非常生氣,就對二個人生氣:第一個罵她的母親是賊。為什麼她
是盜賊?因為他父親頻婆娑羅王是賊,她跟盜賊為伴,所以也是盜賊。第二個罵沙門是惡
人,用幻化的咒術,來迷惑人間,使令國王餓了二十一天,還沒有死。他這時候一發怒,
就手持利劍,往他母親的宮殿走去,想要殺害他的母親。
  我們都知道前面的經文──當阿闍世王要害父親時,並沒有太多人反對,因為他們過
去生本來就結了惡緣,所以在二十一天當中,也沒有人勸諫他。但是他要殺害母親這件事
,就嚴重了!因為印度是一個父權的社會,母親並沒有任何的權力,所以父親對於子女的
愛,是有偏私的。只要能夠繼承王位,能夠為他打天下,父親對這個子女,就有多分的偏
愛,所以父親的愛,在古時候是有所偏私的。但是母親不同,因為母親什麼權力都沒有,
對子女的愛,是平等無私的,所以殺母親極度不合理,因此引起朝野大眾的共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