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界法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導讀17 下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09-14 03:46:24
【100】十六觀之十五——中品生觀之中品上生(二)
  看最後的結果:
  華開遲疾
  蓮華尋開。
  那麼他到了極樂世界之後,蓮華就開了。
  蓮華的開合除了善根之外,我們看後文的意思,跟你的業障也有關係,業障愈重的人
,他蓮華要開相對要慢一點。那麼這個人持戒清淨,而且聲聞的二乘的善根又很強,不但
持戒又修理觀,所以他一到之後,蓮華馬上打開,因為他沒什麼障礙。
  打開之後他看到什麼呢?
  華開得益
  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聞眾音聲,他聽到有情、無情說法,是說什麼法呢?讚歎四諦法門─知苦、斷集、慕
滅、修道。其實四諦法是通大小乘的,但是這個地方的四諦,從義理上判定應該偏重於小
乘的四諦,也就是以苦諦為中心思想。這個人聽到四諦法門之後,應時即得阿羅漢道。這
不容易!從一個生死凡夫華開見佛,當下即證得四果阿羅漢,而且還是我們一般說的大阿
羅漢──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
  阿羅漢有兩種:一種是慧解脫的。他的無常無我智慧高,但是禪定薄弱,沒有禪定就
不能有神通力、不能有自在力,就沒有所謂的三明、六通、八解脫。第二種叫具解脫,他
不但成就了阿羅漢,還有種種的神通三昧、種種的解脫功德。我們一般叫做大阿羅漢,像
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
  所謂三明、六通,我們先講通跟明。事實上通跟明有很多類似,但是最大的差別是什
麼呢?《智度論》上說,譬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跟漏盡通。他說
:神通是─知其相,明是─知其因緣。所以三明就是從六通當中提出三個:天眼明知道未
來、宿命明知道過去、漏盡明知道現在。
  神通是共外道的,但是這個明只有佛弟子聖人才有。比方說外道修禪定,他在禪定當
中,特別在四禪當中生起了神通,看到一隻牛生天了,所以神通是知其相,但是他不知道
什麼原因,他就虛妄的解讀說,因為它做牛,因為牛的因緣而生天了;或者說看到一隻狗
生天了,他認為因為狗的行為而使令它生天了。所以外道有所謂的不正確的戒,叫持牛戒
、持狗戒;向牛學習,牛在地上爬、我也在地上爬,牛吃草、我也吃草,為什麼?為了生天
,這就是被神通所誤導。但是一個阿羅漢如果看到牛生天、狗生天,他會知道它的因緣─
─這只牛是因為它前生有善業,牛的果報結束以後,它的善業起現行所以生天了。這個三
明,就是在神通的過程當中,多了一種緣起的智慧叫做明。
  當然三明、六通都必須要得到四禪才能夠成就的。那麼八解脫就不是一般的神通了,
他在四禪八定跟九次第定的滅盡定當中扣掉三禪,也就是從初禪、二禪、四禪裡面去修不
淨、苦、無常、無我,來消滅這些比較粗顯的欲望。
  那為什麼四禪當中要把三禪揀別掉呢?因為三禪離喜妙樂地,身心的快樂太過強烈,
在三界當中身心最快樂的是三禪,而這種離喜妙樂,樂受的干擾,使令這個人沒辦法修習
止觀,所以是在初禪、二禪、四禪這三個當中,修習四念處。脫離這種比較粗顯的欲望快
樂,後面的四個就是修四空定,從四空定當中去擺脫微細的、這種禪定的執著。一個是三
禪、一個是四空、然後再加上滅盡定,在滅盡定的時候,想、受滅無為,就遠離三界的一
切思慮,一切的妄想都停止了。所以八解脫是從四禪八定跟滅盡定當中,去修習四念處、
去消滅三界的染著這叫八解脫─即八種背棄舍除三界煩惱系縛的禪定。
  總結
  是名中品上生者。
  最後作一個總結:中品上生的人,他的修行特點就是聲聞的種性、善根很強,聲聞人
對人生的四種體驗──苦、集、滅、道,尤其對於苦諦有很深刻的感受,可能是今生的逆
境太多、也可能是過去生的止觀修學,總而言之他的出離心很強,所謂觀三界如牢獄,視
生死如冤家。認為生命沒有什麼價值,有很強的出離心。
  【101】在西方極樂世界怎麼還會證得阿羅漢果?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瞭解聲聞人的個性,看他的思考模式: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大阿羅漢叫憍梵波提,翻成中文叫牛口司─牛口司尊者。為什
麼叫牛口司?因為他過去生是一位出家眾,當小沙彌的時候,譏嫌一個老比丘,說他吃飯
的時候像牛在吃草,這位老比丘就很緊張跟他說:某某人,你這樣譏嫌我是不對的!我已
經證得阿羅漢,我是一個聖人,你這樣譏嫌我,你有大過失!小沙彌聽了就趕緊跟他懺悔
,懺悔之後免除了地獄的果報,但是還是墮入到牛身,因為多生做牛,從牛身跳脫出來還
有牛的這種餘報,所以嘴巴長的有點像牛。
  那麼如果他是凡夫也就算了,後來也證得阿羅漢果,佛陀跟他說:你是一個阿羅漢,
你這樣的姿態眾生看了可能會譏嫌你,會造罪業而墮落。所以佛陀就叫牛口司尊者到天上
去受供,不要在人間托缽,因為天人都有神通,一看到他就知道是阿羅漢,不敢譏嫌他,
所以佛在世的時候,憍梵波提尊者大都是在天上的。
  佛滅度之後,整個僧團一片混亂,那個時候佛陀兩大弟子─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
都已經滅度了,所以趕緊把迦葉尊者找回來。因為迦葉尊者喜歡修苦行,總是離開僧團到
墳墓的地方修無常、無我觀,所以請迦葉尊者趕緊回來主持僧團的事情。
  這當中有二件重要的大事:第一個佛陀滅度之後,佛陀的舍利子要怎麼分配?更重要
的是佛陀的法,要怎麼樣來作整理?就是所謂的結集。後來他就召集了五百個羅漢,來結
集三藏教法。
  迦葉尊者在召集結集之前,就把經常親近佛陀說法的大阿羅漢通通找回來,這個時候
迦葉尊者就想到了憍梵波提尊者,就派一個人到天上去把尊者請回來。那麼侍者到了天上
就跟尊者頂禮說:迦葉尊者要我來說佛滅度了,請你老人家下來參加結集,把佛陀一生的
教法,做一個整理流通後世。憍梵波提當下就講了一首竭,他說:
  憍梵波提稽首禮,妙眾第一大德僧,聞佛滅度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
  意思是說:我憍梵波提至誠頂禮這些尊貴的大阿羅漢,你們發心要來結集佛陀的教法
,但是佛陀滅度後,我的心情是不想留在人世間,就像小象永遠跟著大象,如大象去象子
隨一樣。
  對於阿羅漢,你不能說阿羅漢沒有慈悲心,不可以這樣講。阿羅漢如果你有苦惱的事
請求他,他也會幫助你。但是阿羅漢有什麼問題呢?宗喀巴大師說:聲聞人缺乏一種增上
意樂。宗大師說慈悲心跟菩提心差別在哪裡?你看阿羅漢也有慈悲心,就像諸天、大梵天
要修慈悲喜舍才能夠生梵天,他在禪定當中沒有慈悲喜舍,他就生不了大梵天。他看到眾
生的苦惱,也有慈悲心,但是他沒有一種願望──沒有一種舍我其誰的使命感!
  其實,我們的菩薩道,應該是從慈悲心提升到願力─發願,也就是抱著舍我其誰的態
度──如果不是我做,沒有人可以做!所以阿羅漢不是沒有慈悲心,而是缺乏一種願力,
所以他就走了─如大象去象子隨。
  那麼這個地方,智者大師提出了一個疑問說:九品往生都是大乘種性的,怎麼這個人
是一個聲聞人,還證得阿羅漢果?智者大師自己回答說,聲聞人有兩種:
  一種人叫定性聲聞:就是一路以來都是修學小乘的,這種人當然不可能往生,因為淨
土法門阿彌陀佛國土不攝受小乘人,二乘種不生。
  第二種是退大取小的聲聞:是說這個人過去生曾經修學過大乘佛法,但是今生沒有遇
到大乘佛法的教育,可能遇到了小乘的教法,所以才退大取小,是大乘善根暫時隱沒了。
所以他修學小乘之後,到了極樂世界,因為退大既久、習小功深,就是大乘善根已經很久
沒有熏習了,而小乘善根熏習了幾十年,善根很強,所以佛陀隨其習,先說小乘法且令證
果──佛陀先講四諦法,姑且先讓他證得阿羅漢果,但是這種人是有大乘善根的聲聞人,
所以也算是大乘人,是這個意思。
  【102】十六觀之十五——中品生觀之中品中生(一)
  再看第二段:中品中生,這個也是屬於聲聞的善根。
  標名
  中品中生者。
  正示:
  正明生因
  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
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
  我們看中品中生的人,平常是怎麼修行:若就是最少可能一日一夜受持八關齋戒、或
者一日一夜受持出家的沙彌十戒、乃至一日一夜受持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而且在
受持戒法的時候,輕重等持、威儀無缺。那麼他把持戒的功德,至心發願求生安樂國,所
以他是以持戒的這種功德香,來熏習他的身口意三業。
  那麼,這個人跟中品上生有二個差別:
  第一個,他的持戒時間短。他是短時間的持戒,可能是因為學佛比較晚、壽命比較短
,也可能在持戒過程中,因緣不具足就舍戒了。但是至少他在持戒的過程當中,他是威儀
無缺。這是第一個持戒時間短,前面中品上生是盡形壽持戒,時間有長短的差別。
  第二個,古德的批註上說,這個人是屬於鈍根人,不像前面是利根人。也就是他在持
戒的事修過程中,缺乏無常、無我的理觀,所以見到阿彌陀佛之後只證得初果,看得出這
個人理觀較薄弱。
  這是中品上生、中品中生,這兩種念佛人的差別:第一個理觀薄弱,第二個持戒的時
間短。但是這個人的淨土善根一點都沒有缺乏,他也是至心發願求生極樂國,也是順從本
願求生淨土。我們看這個人臨命終是怎麼往生的:
  所感聖緣
  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
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
  如此行者,除了持戒,也發願求生淨土,以這兩種善根功德,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
佛與諸眷屬;這裡的眷屬從義判應該也是比丘僧;放金色光來照耀行者身上,而且手持七寶
蓮華至行者的面前。因為他臨終的時候,也是看到阿彌陀佛與諸位比丘僧現前,由此可以
判定這個人,也是屬於今生熏習小乘善根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