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後來派系分得很多,好比說有一派叫「一切有部」,他
們也是跟佛學的,了解到一切皆是有,不是空的。換句話說,空就是有。以後一切有部的
發展,形成了彌勒菩薩這一派講的法相唯識。
其實一切有是講畢竟空,真正的空。像般若講空,其實是一切有,空也是有,所以很難講
佛法本體究竟是空還是有。講到修持就是一切有,比如講到五蘊解脫,色的邊際是空,與
空相對的邊際就是色,是有。在空、有之間也是有,叫中有。究竟是空還是有?這是最高
哲學的問題。「一切有部」發展到密宗,密宗的基本理論是法相唯識,講一切有,那是法
相之有,不是法性。法性是空的,起作用以後就一切都是有了。
彌勒菩薩的法相唯識這個系統,是根據《解深密經》《華嚴經》《勝鬘夫人經》這些來的
,學的人要有很高的邏輯修養才行。我們古人天性不大喜歡這種分析來分析去的東西,什
麼東西都喜歡大概,差不多就可以了。講到這裡,我想起一個笑話。滿清滅亡後,那些王
族還是喜歡擺擺架子,叫傭人去買醬油和醋,但是只給一塊錢。傭人很為難:「老爺,一
塊錢能買什麼啊?」,「想辦法給我去買!」沒有辦法,傭人只好去店裡,把那一塊錢往
櫃檯上一放:
「買醋了!」派頭還是很大。雖然民國已經把清朝推翻了,老闆還是給了一點面子,把一
塊收了,給他裝一點醋。「哎,錯了!我要的是醬油!」老闆只好把醋倒出來,給他換成
醬油,所以他一塊錢醬油買了,醋也買了。中國人醬油、醋是不分的,反正醬油、醋差不
多,都是黑黑的。中國人作學問也是這樣,不喜歡分析來分析去的學問,所以學習唯識法
相就很難了。
佛學有個名詞叫「性宗」,講般若的,性宗講空,畢竟空,一空空到底,甚至最後成佛也
是空,由空才能成佛。講到一切有的話,就講到了法相唯識,講勝義有,一切皆是有,就
連空也是有。
這裡為什麼叫「勝義有」而不照普通那樣就叫「有」呢?因為一講有,人們就容易把它和
現實世俗上的觀念混淆了,以為我有錢,有太太,有兒子的有與那個有是一樣的,那就錯
了。
所謂勝義有是指最高最高那個本體的空。所謂空,是顯教最高的理論,你的確可以證到空
,可以成佛,的確有那麼個東西你可以證到,那個空就是有,是「勝義」。勝義就是最高
的道理,這個道理是有的,不是空的。般若講空是破除世俗一切執著的那個有,所以是不
得已才給他講空。等你真正證到空性成佛了,是有個東西成佛,那個東西不是物質的,不
像物質一樣的有,沒有辦法用語言表達,所以叫勝義有。佛法的道理就是講「畢竟空」「
勝義有」。
自從佛涅槃後,畢竟空與勝義有的爭論持續了兩千多年,現在還在爭。主張勝義有研究唯
識法相的人,根本不相信即生可以成佛,他們認為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性宗的人講
理論,當然可以這一生就成佛,可以馬上明心見性,立地成佛。
像我年輕的時候,聽到要三大阿僧祗劫,要數不清那麼多輩子才能成就,我就說這麼沒有
希望,我不幹了,不學了。後來學禪宗,屬於性宗這一方面,講直指人心,立地成佛,這
可以干。有人問我:「依教理,不是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行嗎?怎麼這一生就會成就?」我
就說:「佛修了三大阿僧祗劫,最後那一天在菩提樹下成佛,對不對?」
那人說:「是啊!那是佛最後生,三大阿僧祗劫修完了,到最後生。」我說:「那好,你
怎麼曉得我不是最後生呢?」他們只好說:「你這個人,真是沒有辦法!」
我告訴他們:「我看你們才是真沒有辦法!」這是講到勝義有、畢竟空順便講到的。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
-----------------------------
性是指形而上的道體,相是形而下的形相。要如何見到形而上的道體呢?透過般若來悟到
自性。
實相般若,此是般若的體,也就是形而上的道,明心見性就是指認識這個實相般若。透過
了般若,悟到了自性。那麼,實相般若是怎麼樣呢?「空」。因此,後世把般若宗稱為性
宗,性宗以畢竟空為宗旨。相是現象,透過現象來認識菩提叫作法相宗。
法相講的是「有」,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法相的有也叫勝義有,什麼叫勝義有呢?這不
是我們普通一般人所說的有,那是凡夫的妄有,不真實的。性宗講的是畢竟空,相宗講的
是勝義有。那麼,到底是空還是有呢?空也好,有也好,還都是方便,如果拿圓覺境界講
,都是方便。
禪宗的最高境界,所謂「離四句、絕百非。」哪四句呢?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凡著了一邊都不是。這些都是說法的方便,言語文字表達的方便,非究竟,不可以執著。
明心見性,性從哪裡見?無可見處。真無可見處?性從相上見,起用才可以知道他是怎麼
樣一個東西。用過了自然便休,相空了自然見性。「有諸性相,無離覺性」,不管性宗所
講空的道理或是相宗所講的有的道理,空也好,有也好,都不離於圓覺自性。
《圓覺經略說》
--------------------------
自佛滅以後,唯識法相之學,隨時代的推進而昌明鼎盛,佛法大小乘的經論,也可以純從
唯識觀點而概括它的體系,不幸遠自印度,近及中國,乃至東方其他轉譯各國的佛學,卻
因此而有「勝義有」與「畢竟空」的學術異同的爭論,歷兩千餘年不衰,這誠非釋迦當初
所樂聞的。
殊不知「如來藏識」,轉成本來凈相,便更名為「真如」,由薰習種性,便名為「如來藏
」,此中畢竟無我,非物非心,何嘗一定說為勝義之有呢?所以在《解深密經》中,佛便
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同一道理,佛說般若方面,一切法如夢如幻,無去無來,而性空無相,又真實不虛,他又
何嘗定說為畢竟的空呢?倘肯再深一層體認修證,可謂法相唯識的說法,卻是破相破執,
才是徹底說空的佛法。般若的說法,倒是老實稱性而談,指示一個如來自性,躍然欲出呢
!
說到參禪直求修證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通宗不通教,於是許多在意根下立定足根
,或在獨影境上依他起用,就相隨境界而轉;或著清靜、空無,或認光明、爾焰;或樂機
辯縱橫;或死守古人言句。殊不知參禪,也僅是佛法求證的初學入門方法,不必故自鳴高
,不肯印證教理,得少為足,便以為是。這同一般淺見誤解唯識學說者,認為「諸法無自
性」、或「一切無自性」,自己未加修證體認,便說禪宗的明心見性是邪說,都同樣犯了
莫大的錯誤。
須知「諸法無自性」、「一切無自性」,這個觀念,是指宇宙萬有的現象界中,一切形器
群象,或心理思想分別所生的種種知見,都沒有一個固定自存,或永恆不變的獨立自性。
這些一切萬象,統統是「如來藏」中的變相而已,所以說它「無自性」。《華嚴經》所謂
:「一切皆從法界流,一切還歸於法界」,便是這個意思。如有人對法相唯識的著作或說
法,已經有此誤解者,不妨酌加修正,以免墮在自誤誤人,錯解佛法的過失中,我當在此
合掌曲躬,殷勤勸請。
《楞伽大義今釋》
綜合大小乘的佛法,在中國形成了十個宗派,這也正如一切世間學問和事物一樣,歲月的
累積,就產生門庭派系之見,所謂分河飲水,就各自認為是一己的所得,便互有紛爭了。
佛法的十宗,大體歸納說來,不外乎性和相的分類;所謂性宗:就是指認證形而上的第一
義諦。相宗:就是指了解形器世間萬有現象的根源。
無論是性宗和相宗,事實上,都是在求得大智慧的解脫,即使是大小兩乘,歸根究底,也
都是求大智慧的解脫,小乘由戒、定、慧、解脫,而得解脫知見。大乘由布施、持戒、忍
辱、精進、禪定,而得大智慧(般若)的成就。
佛法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無非是殊途而同歸的道理。性宗當然總歸向於智慧
解脫,要人澈見形器世間的一切事物,形而上的第一義,都是空無自性的,所謂諸法空相
,就是包括了一切相空性空和空空亦空等道理。但我們要再三提起注意的,佛說的空,就
是指形器世間的現象界,一切都無自性,既不是指空是一種境界,也不是說空絕對的沒有
。它所求證性空的方法原則,或是由止觀而到中道,或是由唯心而了萬法,不管如何換湯
換瓶,倒來倒去,還是此藥此病而已。相宗呢?那又叫做法相宗,和唯識宗,它是由詳細
的分析形器世間的現象界,和身心的情狀,然後才能解脫現象界的束縛,而證得真如法界
。因為它有精詳嚴整的分析,卻為一般喜歡多欲求知的學者們所接受,而且也更適合於現
代人的好學深思的路線。
法相宗的總則,是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綱要。五法,便是:
一、名--一切名辭的內涵。
二、相--現象的一切。
三、分別--名相都由心理意識所分別得來的。
四、正智--離心意識而證得的智慧。
五、如如--是真如法界的描述,有如如不動,便是如此就是如此的意味。
三自性,便是: 一、依他起--一切意識分別的境界,都是依外境所引起的。
二、遍計所執--有了意識分別,吸收了外界影像,就堅固執著而不放捨。
三、圓成實--離了依他起和遍計所執,就可以認識了本自如如的圓成實性了。
八識,便是眼、耳、鼻、舌、身的前五識,和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我執,包括無始以
來與生命俱來的我執))、第八阿賴耶識(含藏心物內外時空等等一切種子,稱心為八識
之王)。
普通把第六意識的作用當作了心,不過佛所說的心,便是指能生萬有的代名辭,它是包括
心和物的,所以法相宗特別分清心識的關係,而說一切唯識。依意識思惟作用來說,識便
是思想分別的認識之識,依前五識和第七第八的七種識來說,它又代表了生命和生理的活
動,和物理世界活動的精神。
現在普通心理學上的心理作用,在法相宗來說,只是講到第六意識的作用;第六意識,又
包括有獨影意識(也叫做獨頭意識),現代心理學所講的潛意識(下意識)),便是第六
意識的獨影作用,還沒有瞭解到第八阿賴耶識的境界。
因為阿賴耶識,就不單只是講心理現狀,它是包括心物世間的一切的。二無我,便是人無
我和法無我。人無我,也便是人空,是指身心活動的不實在。法無我,是指法空,是指思
惟法則和主觀成見等等的虛妄不實。換言之:人無我,就是洞破現象界的原則。法無我,
就是洞破事理法界的原則。
人們之所以不能解脫而親證真如法界,便是因為有身心的煩惱所障,如貪戀我知我見的所
知為障,所以知識愈多,就煩惱更深了。總之:法相宗是指現象界的一切,是唯識所生,
識生一切萬象,性自本來如如,這便是法相宗的基本要義。
《南懷瑾老師講述:研究佛學的基本認識》
-----------------------------
佛經三藏十二部,各種各樣的說法,有時候說空,有時候說有,有時候說非空非有,有時
候又說即空即有,究竟那一樣對呢?那一樣都對都不對,要你自己不生法相。
講一個法相,包括了各種現象,譬如唯識宗,除了把心的部分分成八個識來講外,再把心
理活動的現象,綱領原則性加以歸納,成為一百個法。如果詳細分析起來,當然不止一百
個;可是後世一般人研究唯識,就鑽進去爬不出來了。這些人鑽到什麼境界裡頭了呢?鑽
到「有」,鑽到一切法「勝義有」的法相里去了。就像龍樹菩薩講般若拿空來比方,與法
相唯識宗的教育方法不同,可是一般人研究般若,又落到「空」的法相里去了。所以說,
任何法相都不能住,都不是。
佛最後告訴我們,所謂法相,「即非法相」,那只是講話的方便,機會的方便,教育上的
方便,目的是使你懂得。如果這樣不懂,他換另一個方法,總是想辦法使我們懂得。可是
後世的人,把他的教育方法記錄下來以後,死死抓住他說過的那個空,或拚命抓個有,永
遠搞不清楚。事實上佛交代得很清楚,一切不落法相。不落法相以後,大家反而都說金剛
經是說空的,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金剛經沒有任何重點是教我們觀空,金剛經都是遮法,
擋住你不正確的說法,至於正確的是個什麼東西,要你自己去找。
佛固然並不說斷滅相的空,但是,他也不說世間相的有,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是
沒有,因其真空,所以能起幻有世界,是偶然暫時存在的世界。一切有是暫時的,並不是
沒有,但不是畢竟,而是「畢竟空,勝義有」,並沒有說畢竟有,勝義空。
《金剛經說什麼》
----------------------------
在般若部的《金剛經》上,佛也說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然而般若真講空嗎?性空緣起,即是妙有,妙有即是法相,並不只講空。雖然自性本空
,但有此三際,即是法相,並未否定法相。不要說般若只講畢竟空,唯識只講勝義有。實
際上,般若正是「勝義有」,而唯識恰是「畢竟空」,要把這個道理搞通。
《達摩四行觀與三際托空》
----------------------------
我經常講,學佛是科學路線。所謂科學,是先有理論,懂得了這個理論,再進入實驗室去
實驗、求證,不可以馬虎。不可以上來一盤腿或是一讀經就說我已經在修持了。
我們學佛的人,在佛法的修證上,首先要了解兩個基本的理論。一個是般若,另一個是唯
識。假使我們不了解天親菩薩與護法菩薩所說的唯識系統,那又如何能以龍樹菩薩的空觀
化除凡夫的粗細病執。假如不了解「唯識有」,即一切法皆有的現象世界,光是念《金剛
經》、《大般若經》,光講空沒有用,空不了。
空宗是龍樹法門,就是般若宗。般若宗是以空觀的法門遣盪一切,把一切都丟掉,因此禪
宗講放下就是。大家也會講放下就好了,其實哪裡放得下。今天很冷,放下來就不冷了,
不打噴嚏也不流鼻水。但是放不下的啦!這個肉體的障礙就是放不下!為什麼大家明知一
切皆空,先不講學佛的道理,就世間法方面,兒子、孫子許多閑事放下就好了,勸人家的
時候和大師一樣講得很好,但是自己卻一點都放不下。這就是無法遣盪。
換句話說,理上知道是空,為什麼空不了呢?因為對你來說,現在的一切,身體也好,房
子也好,通通是實有。這個「有」從哪裡來呢?你要是不從唯識學把它分析清楚,光是能
把《金剛經》、《大般若經》倒背如流,還是無法徹底將根塵等一切清除。因為不懂唯識
,往往在境界上將一些狀況認為那是空。
般若講畢竟空,唯識講勝義有,兩個完全對立。在本體上面,萬法皆空,一起用則樣樣都
有。空有之間搞不通它們的差異,也就「無可圓融」,無法融會貫通它們。
比如,我們打坐時都不要妄想,但是妄想不請自來是什麼道理呢?就因為有結惑生死,有
一個關鍵的「結」在那裡解不開。好像每個人的個性不同,那個個性就是稟賦的業力所形
成的,也就是結使,那個結就使你一直這個樣子下來。我們如果研究自己有時候都會討厭
自己某部分的個性,討厭它就把它給改了,這就是解脫之門,為什麼呢?因為那牢牢的結
使被解開就脫困而自由自在了。
普通我們說,打起坐來什麼都不管,只要一句阿彌陀佛或是參一個話頭就是了,其實一個
萬金油是治不了那麼多的奇病怪症的,並不是法門不對,而是眾生的根器不同。為什麼會
有各種不同的心性呢?「諸行名義」,一切的心理行為,範圍不同、作用不同,所以名稱
不同。這方面當依天親菩薩所著的唯識來仔細研究,這有助於達到畢竟空,因此先要把百
法明門給搞清楚。
如果分析每一個心理的狀況、心理的煩惱,假使專走這種分析的路線,不成為學者,就成
為瘋子。非經過分析無法透徹地了解各種心性的道理,但是若太執著分析則心性就無法解
脫開來。有利就有弊,因此般若的空與唯識的有非同時學習不可,這是佛法的談空說有。
修行觀心的法門排遣心中的妄念,使妄念不起與道相應,這就離不了般若空的法門,但是
光是走空的路線,一路空到底,最後會變得糊塗,變成台語所說的「空空」,那就昏頭昏
腦了。如果想走空的路線而不變成糊塗,就要自己去分析心相。
這幾十年來我接觸很多有學問的人,有學問的人來學佛修道幾年來不能成功,因為他所知
障的執著太重;但是我也最喜歡有學問的人,要不然講了半天什麼都沒有聽懂,看起來好
像有道,但那是假道。因此,這是很難的,要有學問、有智慧,還要有空的道,這上哪裡
去找呢?
真正一個學道的人,上面告訴你唯識法相宗的分析是學問路線,學問真正到了極點,精思
可以入神,也可以入道,就怕你未真精思。然而像六祖一樣一字不識,萬緣放下、萬念皆
空也可以成道,就怕你未真空。
整理自《宗鏡錄略講》
https://i.imgur.com/RF85uA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