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入中論善顯密意疏》095 講解:卻配格西 翻譯:扎西老師 2021-02-27
課程範圍:(法爾出版社)p293+4~p295+7
(慧炬出版社)p242-3~p245+6
我們之前在這整個大科判是在詮釋中觀、唯識主要諍論的點在於:外境有、或沒有的
一段諍論。唯識認為無外境,他所引的教典,首先《十地經》裡面說到:「三界唯識」。
三界唯識在中觀應成派來看,「唯」字並沒有遮外境,「唯」是遮大自在天、共主,
也就是離心之外(除了心以外)的其餘世間作者,是三界唯識當中的「唯」最主要要遮遣的
,所以,「唯」並沒有遮遣外境有,這個是針對於《十地經》的教典來探討外境有、無的
內涵。
接著,唯識宗又引《楞伽經》,《楞伽經》當中說到:「外境悉非有」,這也可以作
為無外境的依據。中觀應成派如何解釋呢?中觀應成派認為《楞伽經》裡面說到「外境悉
非有」是不了義。
解釋為不了義可以分為依教來成立《楞伽經》是不了義,以及依理來成立「外境悉非
有」的道理是不了義。所以,《楞伽經》的部分,中觀應成和唯識有這樣的探討和諍論。
再下來,就是除了《楞伽經》裡面說到「外境悉非有」以外,諸如此類,具這種行相
的契經,後面有四段經文,四段經文來說,首先第一段《解深密經》將諸法分為三性,其
中就是依他起、圓成實二者是諦實成立、遍計非諦實成立──對於這個部分的諍論;第二
段經文《解深密經》當中詮釋有關於阿賴耶識的內涵,這是第二段經文。後面還會有二段
經文,都是屬於中觀應成與唯識要諍論,並且中觀應成認為不了義之處。
我們剛剛說到「具有此諸行相的契經」,中觀應成派也要解釋為不了義。反觀唯識來
說,他承許為了義。前面我們說到二段契經,另外後面還有二段契經,這都是源自於《解
深密經》,所以,就是《解深密經》裡面的四段經文。第三段經文就是《解深密經》裡面
詮說有關於究竟三乘的說法。第四段就是《解深密經》裡面詮說無外境,也就是遮遣外境
的說法。
無外境固然在前面唯識宗藉由《十地經》、《楞伽經》來說明無外境,依次中觀應成
派認為《十地經》所說的:「三界唯識」的「唯」並沒有遮外境;《楞伽經》是不了義。
同樣地,在《解深密經》第四段經文所引的遮外境,或無外境的這一段經文,也是不了義
,這就是從上面延申而來的。
如果在根本頌就是:「如是行相諸餘經,此教亦顯不了義。」所以,「如是行相諸餘
經」也就是說:除了上面所說的《十地經》、《楞伽經》,以及《解深密經》的這四段經
文所詮說的這些內涵,在中觀應成派來看,也是不了義的經。
最主要會有諍論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是對於空性的內涵有不同的詮釋。因為不管是唯
識宗或中觀宗來講,都要滅除輪迴。輪迴包含輪迴的總苦,及輪迴的別苦。既然要滅除輪
迴及輪迴的過患──總苦及別苦,所以,它的根源就是依業及煩惱所生,這個唯識宗也承
許。
在煩惱當中,主要就是兩種我執(人我執以及法我執)。其中滅除法我執的方便必須
要修持空性才能夠滅除。既然要修持空性,所以,對於空性的詮釋就相當重要。
而佛在宣說空性的時候,依據不同所化機的根器,所宣說的空,是有不同的內涵,就
像初轉法輪當中,對於初轉法輪的所化機宣說補特伽羅獨立實體空的道理;對於中轉法輪
所化機宣說自性空的道理;對於第三轉法輪所化機宣說外境空的道理,那麼,對於不同所
化機,宣說不同的空理,當然目的就是要滅除我執,並且最後可以從輪迴當中獲得解脫,
這是最主要的目的。
而對於空性的內涵就會有不同詮釋。因為不同的所化機有不同的空理。因此,唯識宗
以及中觀宗才要針對於這樣的空,到底是怎麼的內涵而作諍論。
所以,我們在「如是行相諸餘經」的第一段經文,也就是《解深密經》說到:「明三
自性中,遍計執無性,依他起有性。」;第二段經文說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
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這兩段經文我們上次都解釋過。
【彼經(《解深密經》)中說(在《解深密經》當中說到:),徧計執無自相,依他起有自相
,分其有無之別。】
在《解深密經》的經文裡面有說到:遍計非自相成立、依他起是自相成立。前面有提
到將諸法分為三性,因此,照理說還有圓成實,的確,在《解深密經》裡面有提到:圓成
實和依他起是有自相。
為什麼這裡沒有提到圓成實?是因為在月稱論師的《入中論自釋》裡面,主要只有提
到遍計和依他起,然後分有無之別,即分為有自相和無自相之別。為什麼只提到依他起,
而沒有提到圓成實?是因為此處中觀和唯識主要要諍論之處是在依他起之上來諍論有自相
以及無自相,所以,《入中論自釋》當中就沒有將圓成實放在這裡。
遍計來說,可以分為屬於「所知的遍計」,和「非所知的遍計」這兩類,後面就是屬
於非所知的遍計。
【如二我(人我及法我)徧計執(二我遍計執是屬於所破遍計執),與假立諸法自性差別為有
自相之徧計執。】
「假立諸法自性」和「假立諸法差別為有自相」,這兩者不一樣。我們以色來說:色
法本身就是自性。色法的差別,就譬如色之生及色之無常,這都是屬於色法之上的差別。
如果是假立諸法自性為有自相的遍計,指的就是色於執色分別心耽著處自相成立,這
就是假立諸法自性為有自相的遍計。假立諸法差別為有自性的遍計就是「色之生」於執「
色之生」之分別心耽著處自相成立,這是屬於假立諸法差別為有自相的遍計。所以,遍計
來說,有這兩種:(1)假立諸法自性為有自相的遍計;(2)假立諸法差別為有自相的遍計。
【唯識宗雖不許有(以上是屬於所破遍計。在唯識宗的宗義裡面不承許是有的,因為是所
破遍計,所以,是不存在的,是屬於非所知的遍計),然如假立自性差別之徧計執等,
許為有者亦多也。】
雖然上面所說的是所破遍計,但是,還有什麼樣的遍計承許為存在的呢?就是假立自
性之遍計,或假立差別之遍計。
假立自性之遍計,如果沒有加自相成立的話,這個意思就是說:色為執色分別心之耽
著處,這種遍計來說是有的。或者假立差別之遍計,就是色之生為執色之生分別心耽著處
,這樣的遍計也是有的。這是假立自性的遍計,或假立差別的遍計,這種遍計承許為有(
不是所破的遍計)。
【彼經(《解深密經》)雖說依他起與圓成實俱有自相,】
這就是剛剛提到:三性裡面在講到有自相、無自相的區分,除了依他起有自相以外,
《解深密經》也有說到:圓成實有自相。
【《釋論》(《入中論自釋》)僅說依他起者,】
《入中論自釋》在分判有、無自相,只有提到遍計、依他起,並沒有說到圓成實。所
以,文中說到「僅說依他起者」,原因是什麼呢?
【因中觀與唯識諍有無實性之主要所依為依他起,以施設徧計執之所依是依他起,圓成實
亦是依依他起而安立故。】
為什麼在《入中論自釋》在區分有、無自相的時候,只有提到依他起和遍計,只有這
兩者在比對,並沒有提到圓成實?
因為中觀和唯識他們在諍論有、無自相,最主要的所依是依他起。因為施設遍計,就
是說遍計是增益(將不存在的增益為存在),所以說:遍計的增益處,究竟來說,它一定
是依在依他起上;圓成實的空所依處,究竟來說,也必定要依在依他起上。兩者的所依的
基礎,究竟來說都依在依他起上的緣故,所以,在諍論有、無自相的時候,主要是針對依
他起而作諍論。
【此宗(中觀應成)則說,如是分別亦非了義。】
中觀應成則說:雖然唯識宗有作這樣的“分別”(分判徧計無自相,依他有自相)、雖
然唯識宗作這樣的分判。但這個在中觀應成派來看,認為:它不是了義。
【又彼經(《解深密經》)說到阿陀那識等八識品,】
這是在解釋第二段契經,有提到「阿陀那識甚深細」的這段經文。《解深密經》說到
:阿陀那識等八識品,也就是唯識宗依據《解深密經》而承許八聚識。
【謂離六轉識外,別有阿賴耶識。】
認為在六聚識(眼、耳、鼻、舌、身、意),除此以外,還有阿賴耶識和末那識。
【此宗說彼亦非了義。】
中觀應成派說:這樣的說法不是了義。
【既無阿賴耶識,則亦不能安立染污意也。】
主要針對於阿賴耶識,雖然唯識宗提到八俱識,但是,為什麼主要針對於阿賴耶識來
作諍論呢?因為如果沒有阿賴耶識,也沒有染污意,所以,文中說到「則亦不能安立染污
意也」。
為什麼?染污意或稱末那識,它就是緣著阿賴耶識而生起執我的意識。因此,如果將
阿賴耶識破除的話,也不會有染污意的所緣,所以,染污意也沒有辦法成立。
(註: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九品〈智慧品〉也破除第七識、第八識的說法。)
【「等」字所攝,謂彼經中破除外境及究竟三乘二義。故此宗須解為不了義者,共有四義
也。】
「等」字所攝的「等」在哪裡呢?在前面(p292-1)有說到「如是行相之經為何等耶?
」這應該是在第二個科判(酉二)「明如是餘經亦非了義」,因此,就有根本頌說到「如是
行相諸餘經,此教亦顯不了義。」
在後面的解釋當中說到:「如是行相之經為何等耶?《釋論》說如《解深密經》明三
自性中,遍計執無性,依他起有性。」又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
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如是等經」,這裡提到「等」字──「如是等經」。
這是在《入中論釋》裡面有提到「如是等經」的「等」字。所以,宗大師就要說明:
這個「等」字所攝,就是包含了什麼呢?如是等經除了提到了遍計執無性、依他起有性,
以及阿賴耶識的經文以外,還要包含破除外境、究竟三乘這兩個的內涵,所以,「等」字
其實就可以包含有這四段經文。
「故此宗須解為不了義者,共有四義也。」所以,由「等」字所攝,包含究竟三乘、
以及破除外境,加上前面二段經文,合在一起可以說有四義,就是有四段經文,這些在中
觀應成派來說,都是會解釋為不了義的。
【若於此等義,不得透澈了解,則不能知二宗差別,更不能了知此宗之不共要義。於《辨
了不了義論》中皆已詳釋。】
對於如上述所說的四義,中觀應成派解釋為不了義,唯識認為是了義。中觀應成在解
釋為不了義的時候,他引什麼樣的教典,並且依什麼樣的正理?對於這些內涵,如果沒有
透澈了解,就沒有辦法了知唯識宗、中觀應成派的差別,更不能了知此宗之不共要義(更
沒有辦法了知中觀應成派的不共要義)。
相關的內涵,於《辨了不了義論》中皆已詳釋。《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對於上述提
到這四義的差別,以及諍論,都有詳細的解釋。
【《解深密經》何文顯示無有外境?】
因為前面就是在說明《解深密經》裡面提到:分諸法為三性,其中遍計非自相成立,
依他起是有自相,除此以外,還有阿賴耶識的經文。因此,再下來就是要說明:在《解深
密經》裡面提到無外境的內涵。《解深密經》是哪一段經文顯示無有外境呢?回答就會引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曰:】
《攝大乘論》是無著菩薩所寫的,裡面就有引《解深密經》的〈慈氏菩薩請問品〉提
到:無外境的經文。
〈慈氏菩薩請問品〉顧名思義,就是在《解深密經》裡面有一段是慈氏菩薩向佛薄伽
梵請問,佛薄伽梵回答慈氏菩薩,這一段經文就是〈慈氏菩薩請問品〉。當中說到:
【「世尊!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這裡一開始是慈氏菩薩對於世尊薄伽梵的請問。
「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緣)」,三摩地只是一個表徵,也可以說:以三摩地為表徵
的心,它的所緣(彼)與此心(能緣的心)是體性相異呢?或者不是體性相異?
佛回答慈氏菩薩說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無異(非體性相異,也就是說:它是體性一)。何以故
?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引此經文。】
後面說到:為什麼能緣的心以及所緣的境二者體一呢?因為唯識所緣。「引此經文」
這段經文是〈慈氏菩薩請問品〉裡面遮止外境的一段經文。
唯識宗之所以承許無外境,他的宗義當中認為:必須要遮止外境有,就是依據這裡《
解深密經》的這一段經文,他認為:有破除外境有。
遮止外境有、破除外境有的這段經文,要怎麼樣來理解呢?他說到:「三摩地所行影
像,與心無異。」
其實他是在講:三摩地的所緣,與能緣的心沒有體性相異。沒有體性相異,所以,唯
識宗就解釋為「沒有外境」,這樣的解釋來說,當然也可以結合到無外境的道理,但比起
這段經文來說,《楞伽經》其實在遮止外境有會更加的明確,因為《楞伽經》在經文裡面
直接說到:「外境悉非有」,就直接的遮止外境。
《楞伽經》後面又說到:「外境悉非有,所見唯識(心)種子所生、所變現」(p291+3
外境悉非有,似身受用處,心變種種相,故我說唯心)。意思就是說種子的習氣成熟之力
所產生,才能夠看見。
這樣一來,解釋唯識所現故,也會比較能夠知道「唯識所現」是什麼樣的意涵。如果
講到:唯識宗提到有關於無外境、破除外境的話,《解深密經》和《楞伽經》來說,《楞
伽經》講的其實更加地明確。
【此宗(應成宗)於上述四義,皆須釋為不了義。不可說彼中有者是不了義,有者是了義也
。】
中觀應成宗對於上述的四義(剛剛總結四義)的內涵,都必須要解釋為不了義。即文中
說到:「上述四義的經文,皆須釋為不了義」,不會區分說:四段經文有一些是不了義,
有一些是了義。
在成立有關於這一段經文是了義或不了義的時候,最主要還是依正理。就像中觀應成
派在說到上面的四段經文是不了義,除了有教典的依據之外,還必須要拿出正理。也就是
在成立它為不了義的時候,就是看他的所詮有沒有直接相違的過失?他的所詮在如言執義
之後,有沒有直接相違的過失?如果沒有為正理所違害、沒有直接相違的過失,那是可以
承許的、是沒有過失的。
如果純粹只是以教典來判斷說:它是了義或不了義,為什麼說不能夠以這個為主?就
像佛三轉法輪,中間是中轉法輪。中轉法輪宣說了《般若經》廣、中、略品。中轉法輪《
般若經》廣、中、略品也是對他特定的所化機而宣說,所以,在某一些契經當中也會說到
中轉法輪是不了義,因為針對於其他的所化機來說,的確,中轉法輪的說法就是不了義。
如果因為在其他的契經有說到中轉法輪是不了義,所以,純粹只依教典就成立中轉法輪是
不了義的話,那可以說沒有其他的能立來成立中轉法輪是了義。所以,才說:教和理二者
當中,除了會依教典以外,最主要還是要以正理。
【其說究竟三乘者,意謂就龍猛菩薩《集經論》中成立究竟一乘,易可了知,故《入中論
》中未更解說。】
剛剛說到:有四段經文。這四段經文一直沒有提到究竟三乘是不了義,並且成立究竟
一乘的說法。這個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究竟三乘的這一段不了義的內涵來說,是就龍樹菩薩所寫的《集經論》,並且從
中來作抉擇。(所謂的《集經論》就是將很多的經文總合在一起)。龍樹菩薩在《集經論》
當中將很多經文收攝在一起,並且抉擇出究竟一乘才是了義的。究竟一乘是了義的話,那
麼,究竟三乘就是不了義。
龍樹菩薩因為在《集經論》裡面廣引教、理二者來成立究竟一乘,所以,就容易了知
究竟三乘不了義的道理。因此,《入中論》就沒有特別再針對於究竟三乘不了義的這一點
來作解釋。因為龍樹菩薩《集經論》在這個部分已經講的相當清楚。
佛教內部宗義裡面,可以分為承許究竟三乘及承許究竟一乘的說法。
承許究竟三乘的佛教宗義有:毗婆沙宗、經部宗,還有唯識宗當中的真相派(承許阿
賴耶識者),他們這三派來說,就是屬於承許有究竟三乘的說法;
承許究竟一乘的就是唯識當中的假相派,以及中觀自續派、中觀應成派,這三派是屬
於承許究竟一乘的說法。
何為究竟三乘?何為究竟一乘呢?究竟三乘來說,就是認為聲聞、獨覺、大乘各自都
能夠在獲得究竟以後,不會轉入餘乘。
譬如以聲聞乘來說,聲聞乘究竟來說,就是從有餘涅槃以後,進而轉入無餘涅槃,獲
得無餘涅槃之後,他的聲聞乘就已經究竟,不會轉入大乘當中,獨覺乘也是一樣,獲得無
餘涅槃之後,不會轉入大乘,大乘來說是無住涅槃,這個說法是究竟三乘的說法。
究竟一乘的說法就是,不管是聲聞乘、獨覺乘,它就好比是一個暫時的過程,就像是
我們要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只是暫時居住在旅店當中,暫時休息,但之後還要趨向更遠的
目的地。所以,聲聞、獨覺他們獲得涅槃之後,會投生到淨土。雖然會長時間安住在寂邊
平等定中,但,最終還是要從平等定中出定,入於大乘道,最後修持獲得無上菩提的果位
,這個說法是究竟一乘的說法。
剛剛提到四義(四段經文)當中,不了義的內涵裡面,其中成立究竟一乘,並且說到究
竟三乘的說法就如同在龍樹菩薩《集經論》所說。其他三段經文所說的內容,譬如無外境
、遮止外境等等是不了義的,這個部分來說,要引教來成立。
所以,後面說到:
【餘三義中(除了上面所說的以外,另外三段經文內涵),以教顯示說無外境唯心有自性為
不了義者,如《楞伽經》云:「如對諸病者,醫生給眾藥,如是對有情,佛也說唯心。
」】
我們上次提到中觀應成派解釋《楞伽經》所說的無外境是不了義,可以引《楞伽經》
本身的經文當中來成立,就是「如對諸病者....」這一段來說明它不了義的內涵。
這一段說到:「如對諸病者,醫生給眾藥,如是對有情,佛也說唯心」。所以,醫生
對於病者來說是觀待於病者的疾病而給予藥。同樣地,佛對所化機不同的根器,也說唯心
。就說明顯示無外境唯心的說法是不了義。
後來解釋到:
【謂如醫生對各別病人,給各別藥,此非由醫生自主,是須順病人之病情而給也。】
所以,醫生觀待於病人的病情才開藥,不是醫生自主性的給予病人藥,而是觀待病人
的病情。同樣地,
【如是佛說唯心,亦非由大師自主,是隨順眾生意樂增上而說。故知前經是不了義。】
同樣地,佛說到:境唯與內識體性一,所以,遮止體性異的外境有,也不是導師世尊
自主宣說,意思就是說:衪也要觀待眾生所化機的意樂增上而說。由於要觀待眾生(這裡
的眾生主要是指唯識宗的所化機)的意樂,因此,可以知道《楞伽經》提到「無外境」的
說法是不了義的。
【《釋論》(《入中論自釋》)於引「如對諸病者」之後,又廣引《楞伽經》云:「如是,
世尊於契經中說如來藏。」乃至「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入中論自釋》在引《楞伽經》說到「如對諸病者」是成立宣說成立無外境為不了義
之後,又廣引《楞伽經》。在《入中論自釋》後面又引《楞伽經》。
引《楞伽經》這一段來說是為了要成立唯識宗宣說有阿賴耶識也是不了義。怎麼說呢
?所以,這裡本文說到「又廣引《楞伽經》云:『如是,世尊於契經中說如來藏。」乃至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因為這一段來說,在《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也有引出,或者《入中論自釋》也有引
出,它是一段蠻長的經文。其實這一段經文的內涵就是為了要顯示唯識宗的宗義裡面所說
的阿賴耶識同樣也是不了義。
所以,後面才說:
【此教是顯,唯識宗許說阿賴耶識為了義者,亦是不了義。】
不僅「如對諸病者」是要說明:宣說無外境是不了義,除此以外,又引《楞伽經》的
這一段是要說明:唯識宗所說的阿賴耶識也是不了義。
【《疏》說:】
《疏》說就是在解釋《楞伽經》,是過去一位印度智者所寫的《楞伽經》的解釋。所
引的這一段文,針對於他的解釋宗大師不承許。
【「言『如是』者,謂經說常住堅固如來藏是不了義,如是顯經說唯心亦是不了義。」此
是倒說,】
『如是』是指前面《楞伽經》云「如是,世尊於契經中說如來藏。」當中的「如是」
。所以,「言『如是』者,謂經說常住堅固如來藏是不了義,如是顯經說唯心亦是不了義
。」,就因為在前面引《楞伽經》說到「如對諸病者」以後,又引《楞伽經》當中說到「
如是,世尊於契經中說如來藏。」
所以,說「如是」就是在說明《楞伽經》所說的:常住堅固如來藏,就是在說如來藏
是不了義。因為宣說如來藏是不了義,所以,「如是」也顯示經典所說的唯心也是不了義
。宗大師說這是顛倒說,意思就是說:這樣的解釋是不對的!
正確的解釋應該是「如對諸病者」是在說明:宣說無外境是不了義;後面,「如是,
世尊於契經中說如來藏」這一段來說,是在宣說阿賴耶識是不了解,這樣才對!
【《釋論》顯然是說「如經說唯心是不了義」故。】
從《入中論自釋》文當中很清楚的看到:「如經說唯心是不了義」,「如是」並不是
要顯示常住堅固的如來藏是不了義。「如是」那段經文是在說明:無外境唯識的說法是不
了義。所以,後面說到:「如經說唯心是不了義」故。
【彼文(《入中論自釋》)是說,如以「如對諸病者」等,解釋經說唯心是不了義,如是以
說常住堅固如來藏是不了義,亦能成立《解深密經》等說有阿賴耶識非如實言也。】
「如是」是在「如對諸病者」之後所引的。所以,「如是」是要說明在「如對諸病者
」的經文當中說:唯心無外境是不了義;因此,後面才引申說:「堅固如來藏是不了義」
也能夠拿來成立《解深密經》說:阿賴耶識不是了義。
這一段來說,他提到了幾個重點:在前面《楞伽經》所引的經文有說到「如是,世尊
於契經中說如來藏」,一直到「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楞伽經》所引的這一段比較長的
經文,這裡只有略引前面和後面,中間來說,還有很長的一段經文。
其實這裡「如是」是要結合到前面的「如對諸病者」。所以,「如是」的解釋,並不
是如同《疏》說的這段解釋。「如是」要結合到「如對諸病者」,是要說明:唯識無外境
的說法是不了義,所以,如同「如對諸病者」唯識無外境的說法不了義。
因此,接著銜接到後面:「世尊於契經中說如來藏」,這是要說明:常住堅固如來藏
是不了義。因為有一部經叫作《如來藏經》,所以,要說明「《如來藏經》所說的:常住
堅固如來藏,是不了義。因為宣說了常住堅固如來藏是不了義,由此也能夠成立在《解深
密經》有提到阿賴耶識。所以,《解深密經》裡面所說的阿賴耶識,也不是了義經。這樣
的解釋才能夠完整的說明:「廣引《楞伽經》云:『如是,世尊於契經中說如來藏。」這
一段的內涵。
《如來藏經》最主要所要詮述的內容是什麼?主要說明的是:在一切有情的心中,都
有一尊具備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如來佛。所以,他要詮釋什麼叫作如來藏界,就是一切
有情的心中,都有一尊具備一尊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如來佛。所以,他與佛的體性是沒
有差別的。但是,因為我們為煩惱障垢所覆蔽的緣故,所以,這一尊如來佛沒有辦法現行
。沒有辦法現行,所以,沒有辦法行佛事業。
《如來藏經》裡面主要是詮說這樣的內容。但,實際上是不了義的。後來西藏覺囊派
的祖師,或前期論師會執這樣的經文是了義,剛承許這個內容,認為:每一個相續中都有
一尊如來佛,而且他已經具備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只是我們的煩惱障垢覆蔽了,我們沒
有察覺。
既然如此,在這裡提到「如是以說常住堅固如來藏是不了義,亦能成立《解深密經》
等說有阿賴耶識非如實言也。」在前面是《楞伽經》的這一段,他直接說明如來藏的說法
是不了義。
為何月稱論師會認為以這樣的經文也能夠成立《解深密經》說有阿賴耶識是不可如言
而取、是不了義呢?如來藏和阿賴耶識的經文當中所顯示的詞面所詮是有差別的。
如來藏詞面所詮,主要是要說明:有堅固、恆常的如來藏,所以,如來藏是常法。《
解深密經》裡面所詮釋的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無常法。所以,在詞面上一個詮說恆常
的如來藏,一個詮說的是無常的阿賴耶識,所以,詞面是不同的。
雖然詞面不同,但是,佛在《如來藏經》所說的如來藏的內涵,以及佛在《解深密經
》說到阿賴耶識的內涵,其密意的所依處是相同的。因為目的都是想要說:心之上的法性
、心之上的空性,這就是兩者相同的密意處。
因為帶有兩者相同的密意處,所以,月稱論師才會認為:在《楞伽經》所說的這一段
,雖然成立宣說如來藏的契經是不了義,但是,也可以依此而來成立《解深密經》說到阿
賴耶識也是不了義。因為佛在宣說這兩部契經的時候,他的密意所依處相同。
在《如來藏經》當中所說的如來藏是不了義,有什麼樣的教典可以證知?就是以《楞
伽經》那一段經文裡面直接地說明:《如來藏經》是不了義經。
隨著《如來藏經》是不了義經,在《解深密經》裡面有遮外境有,如何來說明《解深
密經》遮外境有也是不了義呢?所以,在《楞伽經》當中,因為他本身在前面也有宣說遮
外境有、無外境的道理,但是,《楞伽經》本身也有說無外境是不了義。
所以,他為什麼要宣說不了義呢?對於不了義的經文,既然是不了義為什麼要宣說?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後面就要說明原因──
【此須先知說如來藏非如實言。如《楞伽經》云:「隨順有情意樂所說諸經,是權便義,
非如實言。」】
我們要先知道如來藏不可如言而取,為什麼呢?如同《楞伽經》裡面說到:「隨順有
情意樂所說諸經,是權便義,非如實言。」
既然如來藏是不了義的,為什麼佛還要宣說恆常、堅固的如來藏?因為在《如來藏經
》裡面有說到。《楞伽經》的說法就是:為了要隨順有情的意樂,所說諸經(《如來藏經》
)是權便義(為了方便的緣故),就是為了要攝受、利益有情、觀待有情的緣故,所以,這
麼說:「非如實言」(並不能夠如言而取)。
【「譬如陽焰實無有水,欺誑渴鹿。」】
接著《楞伽經》又說到:就好像陽焰實際上它不是水,但是,欺誑渴鹿(又渴的鹿)牠
就會為陽焰所欺誑,就會執為水。
【「彼所說法,亦為令諸愚夫歡喜,非是聖智安立之言。故汝應隨義轉,莫著言說。」】
在《如來藏經》裡面說到:有常恆堅固如來藏等等,亦為令諸愚夫歡喜(也是觀待於
愚夫──還沒有辦法了知真實義的愚夫),非是聖智安立之言(它不是聖智慧究竟的言論)
,所以,應隨義轉,不要著言說(文詞上、詞面上)。(依義不依語。)
「故汝應隨義轉,莫著言說」,也就是說:依義不依言的道理。雖然在《如來藏經》
詞面上有說到:常恆堅固的如來藏,但是,就內涵來說,這是不了義的。它是觀待於某一
些所化機而說,因此,才特別說到要隨著義而轉(依義),不要著於言說。
後面接著──又曰:「大慧問曰」,是指有一位菩薩叫作大慧菩薩。大慧菩薩要問佛
有關於如來藏的問題。
佛在經中說到如來藏和外道所說的神我好像有點類似,到底有什麼差別呢?這就是後
面主要要對佛所提出來的問題。
【又曰:「大慧問曰(大慧菩薩所提出來的問題的內容):佛於經中(在《如來藏經》)說如
來藏,謂彼自性光明,本來清淨,具足三十二相,一切有情身中皆有。」】
佛在《如來藏經》說到:所謂的如來藏它就是自性光明本來清淨。就是說:如來藏本
身的體性來說,它是沒有帶有煩惱垢染的。所以,叫作「自性光明,本來清淨」,並且「
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樣的一個如來藏,在一切有情的相續當中都具有。
【「如摩尼寶被垢衣纏裹(雖然具有,但就像摩尼寶被帶有垢染的布纏裹,沒有辦法現見)
,如是雖然有如來藏此(如來藏)亦被業及煩惱所生的蘊、處、界衣之所纏裹,而有垢染
,然是常恆堅固者(但是,如來藏本身的體性是恆常、堅固,也就是它是從過去很久以
來、無始以來就是不變異的──如來藏本身來講)。這時提問就出現了──此如來藏與
諸外道所說神我有何差別(如來宣說這樣的如來藏跟外道所說神我有什麼差別呢)?」】
【如來解釋(前面是大慧菩薩的提問,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問得相當的犀利。所以,如來會
好好地來作解釋)。如來要怎麼作解釋呢?謂如是說者非如實言,故與外道之神我不同
。】
首先,如來在《如來藏經》裡面所說的並非可以如言而取,所以,文中說到「謂如是
說者非如實言」。所以,如來雖然在《如來藏經》裡面說到如來藏。但是,所宣說的如來
藏是不可如言而取的,所以,故與外道神我不同。
為什麼與外道神我不同呢?因為外道在宣說他們的神我的時候,他們認為這個是可以
如言而取的。所以,外道的導師在宣說神我的時候,會認為神我的概念是要如言而取的。
佛在宣說如來藏的時候,對於如來藏的說法,認為:不可如言而取。
【其密意之所依,是空性、無相、無願,法無我性。】
既然佛在《如來藏經》裡面所宣說的如來藏是不了義,就代表背後有一個密意的所依
處,這個密意所依是什麼(密意處是什麼)呢?就是緣著有情相續中的空性、無相、無願,
法無我性,這其實都是在講有情相續中的空性。
為什麼佛的密意處是緣著有情相續的空性而宣說如來藏?因為背後來說佛想要對有情
說到:一切有情相續中都具有某一個種姓,就是自性住種性。
那麼,自性住種姓就是指善良的心、或妙善的心,而不是在講一切的心。也就是在染
污和清淨當中清淨妙善的心之上的法性、空性。因為具有這樣一個妙善的心之上的空性、
法性,所以,可以成立一切有情具有堪能成佛的能力,因此,在一切有情妙善心之上法性
,具有這樣的種性,叫作自性住種性(善心的空性)。
佛為了想要對有情宣說有這樣一個能成立堪能成佛的能力的自性住種性存在,也就是
一切有情善良的心相續之上的法性,所以,在文詞上常會說到如來藏。也就是說在言詞上
才會說到有這一種恆常、堅固、並且從無始以來就自性、光明、本來清淨,只是被業及煩
惱的蘊、處、界所纏裹的如來藏存在,但,實際上,他的密意處是如同我們剛才所說的。
剛才說的是密意處,再下來,宣說如來藏是不了義,除了因為他背後有一個密意處以
外,還有──
【密意之所為(所為義是什麼呢?所為義後面有提到兩點:)是為除愚夫之無我恐怖,】
為什麼稱為愚夫呢?(1)因為他不堪能聽聞、了知空性,所以,稱為愚夫。他對於真
實義、空性還沒有能力了知,因此,他生起怖畏。為了去除愚夫對於無我真實義的恐怖,
所以,暫時宣說如來藏。
第(2)個所為義:
【及為引攝著我之外道與曾習彼見之有情,】
為了要能夠攝受著我之外道(外道執著有一個恆常之我存在)或曾經串習過這個見解的
有情。
【令彼漸次入真實義,故說有常恆堅固之如來藏。】
為了令他們能夠漸次地入於空性、真實義,故說有常恆堅固之如來藏。所以,才會在
言詞上說有這樣的如來藏。
這裡提到「引攝著我之外道」以及「曾習彼見之有情」。在佛薄伽梵住世的時候,同
時有諸多的外道宗義師,他們執著外道的見解,其中就是執有恆常之我的宗義見解。
對於這些所化機,佛要馬上就宣說並沒有恆常之我,是指心之上有法性,或自性空,
這些所化機是不堪能聽受這樣的法。
除此以外,雖然他這一生未必入於外道,但是,可能過去生、多生串習外道的見解,
所以,他們執有我的心非常地堅固。在習氣深厚的情況下,如果馬上就宣說心之上自性空
,是沒有辦法接受、是不堪為法器的。
所以,要先宣說如來藏。然後,漸漸地引導空性的見解。當然最終都是希望能夠引導
到心之上自性空,這樣的見解產生必須漸次引導,不能夠一開始就宣說。
既然知道佛所說的背後的密意是什麼?所以,這裡說到:
【現在及未來之菩薩,不應於此妄執為我也。】
現在也好,或未來的菩薩,在聽到佛所說的如來藏時,不應該妄執為真正有這樣的我
存在。所以,說到「不應於此妄執為我也」。
【此義是說,如言執著則與執著外道神我相同,故不應如言執著也。】
這個內涵也就說明:如果聽到如來藏的內涵,就如言執義認為真的有這樣的如來藏,
就等同外道執著神我是相同的。
佛宣說有如來藏,也就是說:恆常、堅固的我,是為了引攝執著有我的外道,以及為
了要調化過去生、多生習氣有恆常之我的有情。
依此類推,我們可以知道包含佛在某一些契經裡面說到有我,即所謂的有我經。如同
在如來藏所說:一切有情具有如來藏,他背後密意之所為都可以說是為了要引攝著我之外
道以及與曾習彼見之有情。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第095講課程結束——
>>>>>
註:
[1] 本課程轉自台中市「善生佛學會」
https://www.shansheng.org.tw/index.html
目前課程尚在進行中,每周六進行,目前進度已到第144講。
[2] 摘自:2013《入菩薩行論釋.佛子正道》102任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如性法師翻譯
他(主張沒有創世主的數論派)的見解當中,有提到「勝性」(或譯為自性)以及「神
我」這兩個名相。「勝性」(數論派說自性)為什麼具備了「總」的特色?因為它是遍及
一切萬法,並且一切的萬法是以它為主,為什麼一切的法是以「勝性」為主?因為數論派
的宗義師,他們認為「勝性」(自性)遍一切的萬法,並且它能夠變出各種的外相。...
「數論外道」,他是佛當初在宣說《時輪》密續這部經典的最主要對象。…更進一步
的,在數論派的宗義裡面提到了神我。「神我」是指有一個東西,它既是我、又是心,而
這樣的神我(數論派說的我不是造物主,是指可以與五蘊隔離的常一自主恆常不變的我)…
為什麼要特別介紹數論派的宗義?因為有很多人不了解這個道理,將數論派取了其他
的名字,而認為數論派的宗義是無上瑜伽續的密意。這一點就像之前有提到,世尊在宣說
《時輪》的時候,最主要的所化機是數論外道,因此在宣說《時輪》的法類時,為了要配
合數論外道的想法,所以在《時輪》的密續裡面有提到很多數論派的觀點。而現今有很多
人,並不了解這當中的差異,所以在解釋《時輪密續》的時候,完全是以解釋數論外道的
宗義來作解釋,但這樣的解釋方式並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