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廣論止-7

作者: ykkdc (ykk)   2022-04-14 22:35:39
《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 造論/見悲青增格西 教授
【三、引經證成。分二:
(一)止觀之義不應另作別解,(二)引諸經論證成。】
【(一)止觀之義不應另作別解
《寶雲經》說義同《深密》,如云:「奢摩他者,謂心一境性。毗缽舍那者,謂正觀察。
」慈尊於《莊嚴經論》云:「應知諸法名,總集為止道,應知妙觀道,思擇諸法義。」】
「總集」:每個識(心識)都有所緣的內容及所趨入的內容。如我無常,「我」是所
緣,「無常」是趨入點。
修止的所緣境有很多,八萬四千法門、一切有為法都可以是所緣,修的時候就找一個
,如修瓶的無常。
緣瓶子的無常該如何修止?剛開始觀瓶的無常,接下來就止在無常這點上。因為觀的
是瓶的無常,所以會有二個內容—瓶(所緣)、無常(趨入),暫將瓶子刪除,這就是總集。
「應知諸法名,總集為止道」:諸法的名稱總集起來即是止(奢摩他)的所緣。
如三惡趣苦(所緣),都歸類到苦一點上,然後止在其上。又如某物好美、好高等,會
牽涉到物體本身及形容這二個內容,這時該止在前者還是後者呢?這邊是止在後者上。
「應知妙觀道,思擇諸法義」:觀(毗婆奢那)之道就是思擇。
剛才只有止在無常一點上,它什麼是無常呢?必須詳細觀察。
【又云:「正住為所依,心安住於心,及善思擇法,應知是止觀。」依定住心說名為止,
善擇法慧說名為觀。前經密意作是解已,令更不能別解經義。】
前面說心安住在境上,此處為什麼說「心安住於心」?修止觀最主要的問題是沉沒與
掉舉,掉舉是心向外跑,沉沒是心不清楚。此處是強調讓心安住,不往外跑。
將心安住在內心的影像(總義、義共相)上是為止(奢摩他安止),而善思擇法是為
觀(毗婆奢那觀慧)。
這是止與觀的解釋,彌勒菩薩在解釋《解深密經》及《寶雲經》時,已經做了清楚的
解說,不應另作他解。
【(二)引諸經論證成
《菩薩地》云︰「於離言說唯事唯義所緣境中繫心令住,離諸戲論,離心擾亂,想作意故
,於諸所緣而作勝解,於諸定相令心內住、安住、等住、廣說乃至一趣等持,是名奢摩他
。】
「離言說」有很多意思,描述空性時,也用「離言說」一詞來描述,如《中論》「不
一不異」指的也是離言說,然而此處「離言說」就視為瓶子、桌子等即可。
譬如看瓶子,眼識(眼識屬無分別識)可以如實地看到瓶子,而閉眼觀想的瓶子﹙由
分別識看瓶子﹚就不如實。語言是跟隨第六識才有的,所以言語及分別識都無法清楚、完
整地表達瓶子。
因此,瓶等是「離言說」。此處的「離言說」是指分別識與語言無法如實說明,就如
無法以言語如實表達糖的感覺。[1]
「唯事唯義」:事物有事物本身與其特徵,所以有具特色者和特色二者,如桌子很亮
,具特色者是桌子,特色是很亮。
「唯事」是指具特色者,如桌子。單純就是指桌子,不要加上長的、寬的、美、醜等
。桌子是具特色者,長、寬等是它的特色。
「唯義」是指本質,如瓶子本身,至於瓶上的雕花等,就不要管。
《菩薩地》(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說,將一個離言說的事物本身或內容當所緣,心繫
於其上。為什麼要提「唯事唯義」?這與前面所說的「總集」雷同。
《莊嚴經論》「應知諸法名,總集為止道」是說,匯集到名上即是總集,如瓶等諸法
都是無常,就定在無常上。即定在特色點上,不管具特色者。
此處《菩薩地》則是說定在具特色者上,不要管特色。一者說要定在具特色點上,另
一者說要定在特色點上,這二個說法有沒有矛盾?事實上,二者要表達的都是一定要單選
一個所緣,然後定於其上,不要選太多。
「離諸戲論」:戲論(修習奢摩他安止的戲論)有二:一是觀察的戲論,離分別戲論
就是不要分析。除了修止時不能分析外,從依師開始,沒有一項修行是不用分析的。另一
個戲論是指沉沒、掉舉。
「內住……一趣等持」:第一住心到第九住心。
這裡是說,只挑一個所緣,讓心遠離沉沒、掉舉,定在所緣上,並將此心盡量提昇,
經過內住等九住心,九住心之後才能得奢摩他。內住、安住等都不是奢摩他,只是修奢摩
他的過程。
【云何毗缽舍那(觀)?由奢摩他薰修作意,即於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如理簡擇,
最極簡擇,極簡擇法,廣說乃至覺明慧行,是名毗缽舍那。」】
「即於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對止的所緣,思惟其相。如修止時,要定在桌子
的本質上,其他都不想,此即「唯事唯義」。於觀時,就要想其相,而且愈詳細愈好。
「如理簡擇,最極簡擇,極簡擇法」:這是在說如何修。藏文中就是詳細地觀、再詳
細地觀。
「廣說乃至覺明慧行」:「廣說」指佛經很廣泛地宣說。「覺明」,藏文中有精闇、
精通內容之意。「慧行」:令智慧趨入。
【此與前說極相隨順。此文雙解經意及慈尊意,故於前文所明止、觀應生定解。】
「此」指《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此處所說與《解深密經》極為符順,此文
解釋了佛陀與彌勒菩薩的說法,所以要肯定前面所說止觀的內容。
>>>>>
註:
[1] 有部宗、經部宗認為眼識可以如實地看到瓶子,唯識宗以上認為眼識(屬無分別識)
也無法如實地看到瓶子,分別識、語言就更不必提了。
[2] 經論對讀
《大乘寶雲經卷第五.安樂行品第五》(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毘
缽舍那(觀)者,如實法觀。奢摩他(止)者,一心寂默。」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教授品第十五》(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止道者
,謂奢摩他作意,此作意但緣諸法名。觀道者,謂毘缽舍那作意,此作意但緣諸法義。」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一.覺分品第二十一之二》(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安心於正定,此即名為止(奢摩他)。正住法分別,是名為觀相(毗婆奢那)。」
《瑜伽師地論》(唐.玄奘法師譯):「云何奢摩他(止)?謂諸菩薩由八種思善依
持故,於離言說、唯事唯義所緣境中,繫心令住離諸戲論,離心擾亂想作意故,於諸所緣
而作勝解,於諸定相,令心內住、安住、等住,廣說乃至一趣、等持,是名奢摩他(止)
。云何毘缽舍那(觀)?謂諸菩薩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於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如
理簡擇、最極簡擇、極簡擇法,廣說乃至覺明慧行,是名毘缽舍那(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