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廣論止-10

作者: ykkdc (ykk)   2022-04-21 18:12:14
《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 造論/見悲青增格西 教授
【理須雙修
丑四、理須雙修。分五:一、須雙修之理,二、明空慧非從止產生,三、以止修道之勝利
,四、欲斷二障一定要修觀,五、引論說具慧才能斷障。
一、須雙修之理。分三:(一)二者缺一的過失,(二)引證定須二俱,(三)定慧的差別。
修止、觀一種,何非完足必雙修耶?答:譬如夜間為觀壁畫而燃燈燭,若燈明亮無風擾動
,乃能明見諸像;若燈不明,或燈雖明而有風動,是則不能明見諸色。如是為觀甚深義故
,亦須定解真義無倒妙慧,及心於所緣如欲安住而無擾動,乃能明見真實。】
難道不能修止或觀其中之一,一定要止、觀二者兼修嗎?
例如黑暗中為了看壁畫而點燭燈,燭光若無燈罩,將被風吹動,無法清楚照物;為了
清楚照物,需要燈罩來穩固燈光,不受風干擾。
燈明亮指能觀的慧,特別指現證空性慧;燈罩指能幫助生慧的止。
【(一)二者缺一的過失
若僅具有心不散亂無分別定,然無通達實性妙慧,是離能見實性之眼,於三摩地任何薰修
,然終不能證真實性。】
有定無慧的弊端,是不能行解脫道。外道也有止(定),但是因為沒有懂空性的慧,所
以他的止(定)就與成佛、解脫無關。
以前會拿馬當例子,如果騎馬外出辦事,能走得又快又遠,帶來很大的方便;如果從
來不騎馬,只是將馬當成寵物,就會變成累贅。
我們今生要修出止很難,受持八關齋戒、禮佛很容易,修止跟禮佛,哪一個功德必較
大?
止很重要,我們修行沒有力量,就是因為沒有止。沒有止,就無法產生菩提心,無法
生起道。然而從本質上來說,後者對生生世世較有幫助。
有共外道的一般善心,與由歸依心所攝受的善心,後者的所造的功德較前者大很多。
有歸依心攝受的戒、定、慧,會是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增上」就是較一般勝出。
一般的止不具增上功德,歸依是增上功德。
從這裡看,禮佛一次的功德是止所不能相比的。一般人或許因為止很難修成,因此覺
得止很殊勝。其實,止只是修道的工具。有止這樣的工具,卻不以此修解脫道,就失去工
具的價值。
是為了空慧的開顯而修止,否則止本身的價值並不如歸依心。了解這點很重要。有的
人為了得止而入山修行,修了幾年沒有成果,或以為得到而滿足,就浪費了一生。
今生很想修出止,要觀察二方面:一、今生是否能修出止。二、能否用修出的止去修
道。如果覺得能用得上止這樣的工具,今生至少可以證得資糧道,就要去修。如果自知不
是這樣的資質,今生就不應該花時間去修,否則花了很長的時間修止,生命也臨將結束。
還不如對道次第多種些種子、多薰習,多發願,也許某一世的種子成熟萌發了,能像密勒
日巴般,當生取得成就。
【若雖有見能悟無我真實性義,然無正定令心專一堅固安住,則無自在,為分別風之所動
搖,亦定不能明見實義,是故雙須止、觀二品。】
從觀方面說,雖然了解空性,但是沒有止,慧就不自在,會被分別(此處的分別指散
亂)之風動搖而無法現證空性。
我們用意識觀想事物都會模糊不清,睜眼見物則非常清楚,差別點在於眼識可現見,
意識無法現見。
以比量的方式了解事物是模糊的,(第六意識的)比量漸漸發展成為(第六意識的)
現量時,就如親眼所見一般。
凡夫一開始懂空性時,是用比量﹙分別識﹚懂,之後再依止修觀,當對空性達止觀雙
運即達到加行道,現證空性即達到見道,見道以後仍要持續修,歷經修道至成佛。
所以菩提心、空正見等要穩固、清楚,一定要依靠止,否則觀慧的力量還是發揮不出
來。
【(二)引證定須二俱
如《修次中編》云︰「唯觀離止如風中燭,瑜伽師心於境散亂不能堅住,不生明了智慧光
明,故當雙修。《大般涅槃經》云:『聲聞不見如來種性,以定力強故,慧力劣故。菩薩
雖見而不明顯,慧力強故,定力劣故。唯有如來遍見一切,止、觀等故。』由止力故如無
風燭,諸分別風不動心故,由觀力故,永斷一切諸惡見網,不為他破。】
《大般涅槃經》說聲聞定力強、慧力弱,菩薩慧力強、定力弱,如來二者皆有。依應
成派說法,聲聞、菩薩、佛都懂空性,為什麼說聲聞無慧?
因為聲聞以三輪體空的方式了解空性,與菩薩用無邊理路了解空性相較,聲聞的智慧
顯得狹劣,所以說聲聞有定無慧。[1]
為什麼說菩薩定力劣?這是與如來相較,所以說定力劣,而不是與聲聞相較。有部宗
、經部宗會說釋迦世尊成佛後入定四十九日未弘法,然而唯識宗以上認為世尊沒有一日不
弘法。
佛有不失念的功德(佛果十八不共法之一),且(佛的)入定與出定等同,雖然佛恆
住於禪定,但是如果所化有情成熟,佛就會立刻在他面前顯現而度化他。
十地以下菩薩,行菩薩行時,就無法入定,入根本定時,菩提心等就無法顯現,這是
所知障的細微障礙—入定與出定無法融洽。
所以,與如來相較,菩薩的定力較弱。「唯有如來遍見一切止觀等故」:對如來來說
,根本定與後得智等同(佛已斷除所知障的緣故,所以成就根本定與後得智等同的遍智)。
【(三)定慧的差別
《月燈經》云:『由止力無動,由觀故如山。』」心無散亂,安住所緣,是修止跡。證無
我義,斷我見等一切惡見,敵不能動,猶如山王,是修觀跡。故於此二應知差別。】
定會提供不動搖,慧也會提供不動搖、不懷疑的肯定。如懂「一加一等於二」的肯定
,任憑別人如何反駁也無法動搖,是慧提供的不動搖。
>>>>>
[1] 聞、思、修空性的「修」,是指依止來修空性。
要斷煩惱障、所知障都需要空正見,六度中的其他五度或說菩薩萬行,都是為了讓智
慧發展至究竟。我們的心若無法打開,不能緣一切法、一切有情,就無法生起智慧。聲聞
、緣覺只有出離心、僅為自利,智慧就打不開;開展慧的深度、廣度需要菩提心等。
在應成派來說,聲聞、緣覺、菩薩修的都是同樣的空性(人無我以及法無我),沒有
層次差別,但是因為方便的不同,所以深入度不一樣。聲聞透過無常等培養修空性,緣覺
透過十二因緣培養修空性,菩薩用前五度及其他萬行培養修空性。
[2] 理須雙修:談止、觀二個都是必修課目
止和觀都必須學習,不能只學一個,不學另一個。如同世間大學有雙主修拿到雙學士
、雙博士的學位。佛教裡止就是定、觀就是慧,定和慧都必需要學習,缺一不可,不能只
有定沒有慧,或只有慧沒有定,定與慧都是必修。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唐.玄奘法師譯):「復有二法,謂奢摩他(止)、毘鉢
舍那(觀)者,…如世尊說:『非有定無慧,非有慧無定,要有定有慧,方證於涅槃』」
[3] 止、觀即定、慧,止、觀兼修,即定、慧雙俱,不是有定無慧,也不是有慧無定
《雜阿含464經》: 「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
。…謂聖弟子,止、觀俱修(止觀二者都要修學),得諸解脫界。」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能與出世聖道,加行為依止故,謂於奢摩他(止)、毘缽
舍那(觀),(止、觀)雙修等運,獲聖道故。」
《瑜伽師地論》(唐.玄奘法師譯):「修奢摩他(止)故,修毘缽舍那(觀)故,
能斷煩惱。…如世尊言:『相縛縛眾生,亦由麤重縛。善雙修止、觀,方乃俱解脫。』」
《大乘莊嚴經論》:「次說菩薩修習止、觀,…普欲諸功德,是二悉應修者,…單修
者一分,或止修或觀修,雙修者非一分,謂止觀合修(止定與觀慧二者配合修習)。」
《大乘起信論疏筆削記》(宋.長水沙門子璿):「問:何故止觀合修耶?答:若不
雙修,皆成邪故。…定慧等學,明見佛性。」《大乘起信論直解》(明.憨山大師):「
云何修行止觀門?…今欲雙修並運,正在因行,故合為一門。」
[4] 文中以止喻燈罩,觀喻燈火,如《大智度論》云:「譬如燃燈,燈雖能燃,在大風中
不能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所以要生起穩固的智慧,止、觀二者都需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