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蔣孜曲傑:無住生心;時而止修,時而觀修

作者: ykkdc (ykk)   2022-04-25 21:15:38
摘自:《修次中篇》103任甘丹赤巴洛桑丹增仁波切 講於2004年 翻譯:如性法師
平時不管在念誦《心經》,或者是在念誦《般若經》的時候,都會看到類似的這個偈
頌。有法不成,彼諸差異,亦不成立,故何觀之?
這當中的『有法』,是談到了「總體」,既然總相它是沒有任何諦實的話,「彼諸差
異」這個就是講到別體。既然「總相」它沒有任何諦實的話,那「別相」的法它怎麼會有
諦實呢?
「彼由如是以慧觀察,若瑜伽師不執勝義諸法自性(勝義觀察,破除勝義中有自性、
破除勝義中自性能夠成立),爾時,悟入無分別定,證一切法無自性。」
因此藉由這種智慧來作觀察的話,瑜伽師他並不會執著諸法是有勝義、有諦實的(勝
義觀察,諸法不是勝義有,勝義中自性不能成立、諦實不能成立)。因此藉由這種方式來
觀修定,而證得一切的法沒有自性。
《聖寶雲經》亦云:「如是,善巧諸過失已」
第一句當中有談到「善巧諸過失」,也就是當一位瑜伽行者,他能夠分辨,觀修無自
性的內涵能夠斷除種種的分別(種種增益自性有的分別),而僅僅藉由無所有見(棄捨作
意思惟)的這種觀修方式,是沒有辦法斷除內心當中的分別(增益自性有的分別)、以及煩
惱之後,為離一切諸戲論(執取自性有的戲論)故,當於空性(空性的真實義)而修瑜伽。
之後為了斷除一切的戲論(執取勝義有的戲論)以及煩惱,必須要觀修空性的內涵。「
如是於空,多修習已,若於何處令心流散,令心欣樂,即於是處,尋伺自性了解為空。」
既然已經瞭解了空性的內涵,如果在作觀修的時候,心還是會散亂的話,我們必須要
對於容易讓我們的心散亂的這個境來作觀修,我們必須要瞭解到說,這種境界的本質,也
是沒有任何的自性。
在談到「無諦實」(勝義觀察諸法非諦實成立)的時候,之前我們有談到證成無諦實
最主要的正因,是談到了「離一、異」的這個正因。如果一法的形成它是「有諦實」(勝
義中諦實成立)的話,要不然它就是「諦實一」(具支與支分是完全的一)、要不然就是
「諦實異」(具支與支分是完全的異)。(於有法上遮除諦實成立的一、諦實成立的異)
…此顯要由尋思(透過正因、正理思惟觀察)為先,悟入無相(勝義中無自性、勝義
中無諦實成立)。明示唯棄捨作意思惟,及不以慧推求法性,非能悟入無分別性。
之前引了《寶雲經》當中的這段文之後,蓮花戒大師就作瞭解釋。也就是說剛開始我
們必須要透由思惟的方式,來瞭解無自性的內涵,透由不斷的去思惟、不斷的去辨別之後
,到最後我們才有辦法悟入(通達)無相(也就是通達空性-空無自性)的道理。
因此從這個當中,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瞭解到,「唯棄捨作意思惟,即不以慧推求法性
,非能悟入無分別性。」這當中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談到了,「唯棄捨作意思惟」,這個部分就是僅僅藉由觀修無所有見(
(棄捨作意思惟),或者是並不以智慧去探討諸法的自性的話,是沒有辦法悟入無分別,
也就是沒有辦法瞭解「境」它是沒有自性的內涵。
「如是以慧,如實正觀色等事性,修行靜慮,不住色等,而修靜慮。」
在襌修的同時,我們必須要瞭解到說,我們所觀修的境,它的本性、或者是它的本質
,是什麼樣的一種本質?
「不住色等,而修靜慮」,我們所觀修的境,它並沒有任何的諦實,所以我們不應該
去觀修有諦實的色等諸法,不住此世、他世間,而修靜慮,以色等不可得故。
「色」,有諦實的這一點,是沒有辦法獲得的,因此在觀修襌定的過程當中,我們不
應該緣著這種色法,「由是之故,謂為無住靜慮者」,以這種方式來觀修襌定的話,觀修
者他本身稱之為無住靜慮者(不執取勝義有,不住於勝義有、諦實有而修禪定)。
以慧分別觀察,一切事性,由前故不可得而修靜慮,是故謂為勝慧靜慮者。藉由智慧
來觀察一切的法皆沒有自性,而以這種方式來觀修襌定的話,這位襌修者稱之為是勝慧靜
慮者。
如《聖虛空藏經》與《聖寶髻經》等所示。這一點的內涵在《聖虛空藏經》以及《聖
寶髻經》當中,都有詳細的談到。
「如是,入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法無我真如,周遍伺察無餘,遠離尋伺,無言詮
,專一作意,自然趣入,無須造作,故應明現真如,修習安住。」
以上這段文當中,最主要就是談到說,在觀修時,我們必須要(透過正理思惟觀察)
瞭解無自性的內涵,在瞭解無自性的內涵之後,對於這種境界來觀修奢摩他(止)。
(奢摩他(止)的修習是:遠離尋伺(不分析思惟觀察),無言詮,專一作意,自然趣入
,無須造作(達到第九住心時於所緣自然任運的專注一境),明現所緣,修習安住。)
「安住彼已,令心恒常無散。若時,暫由貪等,令心外散,爾時,覺察渙散,速修不
淨觀等,止息渙散,速令心再趣入真如。」
在觀修奢摩他(止)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發現到說,「心」已經生起了散亂、或者是
掉舉的話,這個同時我們應該要趕快的觀修不淨觀,而止息內心當中的散亂。
「速令心再趣入真如」,當渙散止息之後,要再次的將心緣在真如(也就是無自性)
的這個境界之上。
「若時,見心不樂彼時,爾時,當觀三摩地德,修歡喜心。」
當我們發現,心在緣著境界(真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