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 造論/見悲青增格西 教授
【次第決定
丑五、次第決定。分四:
一、斷除止觀次第之疑惑,二、先修止後修觀的理由,三、廣引諸經論證,四、釋疑。】
第五、次第決定。如《入行論》云:「當知具止觀,能摧諸煩惱,故應先求止。」謂先修
止,次依止故,乃修妙觀。】
需要止觀雙運,然而為什麼修習時要先止後觀,難道不能同時修出止、觀,或先觀後
止嗎?這個段落就說明次第決定,並引《入行論》為證。
《入行論》字面上只是說「因為要具有止、觀,所以要先修止」,看不出應先求止的
理由。正確的文意應理解為:當知具有強大力量止的觀才能斷煩惱。由於止為修觀的基礎
,所以要先修止。
【一、斷除止觀次第之疑惑。分二:(一)觀慧非由止所生,(二)破太過。
若作是念:《修次初編》云「此二所緣無定」[1],此說止緣無有決定。前文亦說:止所
緣中俱有法及法性。故先了解無我深義,緣彼而修,則心無散亂之止及緣空性之觀同時俱
起,何必先求奢摩他已,次乃修觀耶?】
有人認為《修次初編》談到止、觀所緣並不確定。
此外,《廣論》前文也說止的所緣有世俗、勝義。﹙「法」指一切所知,如桌、椅等
;「法性」指空性。﹚
因此,先了解空性(勝義),再緣空性而修,則止、觀可以同時生起,何必先生起止,
後再修觀?此人認為止、觀可以一起修,原因是他把觀與觀空性劃等號。
【(一)觀慧非由止所生
答:此說觀前先修止者,非說引生正見通達無我須先修止,雖無止者亦能生正見故。又,
此正見內生強力之感覺,亦不須以止為先,以無止者,僅以觀慧數數思擇,此亦能生強力
感覺,無所違故。】
答:《入行論》「修觀前先求止」是說觀要有止的基礎。產生懂空性的觀不需要止的
基礎,沒有止也可以懂空性。
要有強而有力的空正見產生,不需要先有止,即使沒有止,只要一再觀察思擇,也能
生起強而有力的空慧。所以,無止與具強而有力的空慧,不相違。
「強而有力」有層次上的差別,
要達到非常強而有力而斷盡煩惱障與所知障,達解脫、成佛,沒有止是不可能達成的
。欲解脫或成佛都要培養空正見,而且讓空正見非常強而有力必須有止。[2]
【(二)破太過
若相違者,則修無常、生死過患、菩提心等引生強力之感覺,皆須依止,太為過失,理相
等故。】
如果覺得無止與具強而有力的空正見相違,那麼,修出強而有力的無常之心、觀生死
過患之心、菩提心等也一定要有止才行,這樣就會有太過之失。
事實上,一再聽聞學習、思惟,也能培養出強而有力的修無常之心、菩提心等;既然
修無常之心、菩提心等,不須要止就可以生起強而有力之感,那麼,修空正見也可以。
>>>>>
[1] 藏文為「此之所緣無定」。
[2] 沒有止,也能先有空正見的觀察慧,但是,空正見的觀察慧要能夠斷障,必須要有止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中觀四百論》第四品 明破我執方便品 2007-07-25 德國漢堡
這個空正見(先有空正見的觀察慧),必須要配合堅固的禪定(止),透過這種修學
,長時間地串習,慢慢淨除義共相(空性的義共相),現證空性的時候(意識不帶義共相
的現證空性),才有辦法真正的斷除煩惱,讓自己獲得涅槃的果位。
[3] 本課程轉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