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佛教四部宗義見解明釋》
倉忠仁波切教授
* 以發心目的之不同而建立三士道、三士道的皈依
(一)「下士道」之發心目的:欲求來世獲得人天善道增上生果位。
這是最基礎根器者所修的道,其中有「不共道」與「共道」的差別。
1.「不共下士道」之發心目的:唯希求來世獲得人天善道的增上生果位。這一類修行
者唯欲求獲得來世增上生果位,不欲求更上的道。
2.「共下士道」之發心目的:獲得增上生果位作為基礎,其後更趨入中士道,甚至更
趨入上士道。這一類修行者以下士道作為共道,其後趨入修中士道之欲求解脫輪迴,甚至
又更趨入上士道之欲證無上佛果。
※ ※ ※
(二)「中士道」之發心目的:欲求證獲解脫輪迴之果位。
這是中等根器者所修的道,修行者透由觀察而了解,即使來世獲得增上生果位並不能
真正解決痛苦,仍然會遭受輪迴中各種痛苦,因此必須證獲解脫輪迴之果位。
中士道又有「不共道」與「共道」的差別。
1.「不共中士道」之發心目的:唯希求證獲解脫之果位。這一類修行者只欲求證獲解
脫果位,並不欲求無上佛果。
2.「共中士道」之發心目的:不僅希求證獲解脫果位,又更希求無上菩提之佛果位。
這一類修行者以中士道作為共道,其後更趨入修上士道之欲證無上佛果。
※ ※ ※
(三)「上士道」之發心目的:欲求證獲無上菩提之佛果位。
這是最上根器者所修的道。
這一類修行者透由觀察而了解,無始輪迴的一切有情無數次是我的大恩母親,他們仍
然遭受輪迴的痛苦,只有我自己解脫並不足夠且是自私無良心的行為,因此必須承擔一切
有情成就無上佛果的重責大任。
但是,反觀自己並不具足佛的斷證究竟圓滿功德,同時現量通達諸法的二諦,如同清
楚了知掌中的菴摩羅果,究竟通達所有因緣、眾生的根器、解決痛苦的方便等等。(註:
能夠同時現量通達諸法的二諦,即獲得一切種智。)
由此而產生欲求無上佛果之菩提心——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為了能圓滿救度
一切眾生,自己必須迅速成佛。
又,修上士道之主要目的是證獲佛果位,但是,修上士道所具足的基礎,就是修下士
道與中士道之前行,如此修行的次第,其目的有二:調伏自心、利益眾生。因為,自己必
須了解諸道的内涵,才能因應眾生的根器而行利益。
※ ※ ※
* 以發心目的之不同而建立「三土道之皈依」
(1) 下士道之皈依:畏懼三惡道苦而欲求人天善道、堅信唯有佛法僧三寶能救怙,以
此動機為因而皈依三寶。
(2) 中士道之皈依:畏懼輪迴痛苦而欲求解脫輪迴、堅信唯有佛法僧三寶能救怙,以
此動機為因而皈依三寶。
(3) 上士道之皈依:畏懼一切有情眾生遭受二障(煩惱障及所知障)之苦、堅信唯有
三實能救一切有情脫離一切障,因而欲求無上佛果,以此動機為因而皈依三寶。
※ ※ ※
* 以發心目的而建立三士道之皈依,我們自己是何種皈依?
我們自己一定清楚了知自己的心,因為,對於自己而言,自己的心是現前分,並不是
隱蔽分。所以,我們自己一定清楚自心續中的皈依心。這就如同,瓶於眼知中是直接顯現
,眼知直接通達瓶。
造善一定要確定自己的動機。
以「欲求來世增上生」之動機而造善,所造的善成為來世獲得人天善道的因。
以「欲求解脫」之動機而造善,所造的善成為將來證獲解脫的因。
以「為利一切有情而希求成佛」之動機而造善,即使只是布施少許飲食(如一摶之食
),卻是造集廣大殊勝善業,所造的善成為證獲佛果的因。
要言之,心續中沒有出離心,所造的善是輪迴的因;以出離心所攝而造善,所造的善
是成辦解脫的因;由大慈悲、菩提心所攝而造善,所造的善則是成就佛果的因。
>>>>>
[1] 《大寶積經》:
「若我此生,若於餘生,曾行布施,或守淨戒,乃至施與畜生一摶之食,…所有善根
一切合集…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造善的動機,迴向利益有情欲求成辦佛果。
[2] 《優婆塞戒經》:
「眾生有思,名為欲心,以如是欲善業因緣發菩提心,是則名為菩薩性。」
此處的欲,內心意欲。我們的身語意三門當中,意識覺知的心、心所,欲心所是對所
思惟事物發起希求的心所法,菩薩內心思惟欲求的是佛果菩提,由大悲引生為了究竟利益
有情而對佛果菩提發起希求。希求成佛的發心是上士道的發心,即菩薩種性行者的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