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最初獲得滅諦,是在見道時獲得3

作者: ykkdc (ykk)   2022-09-11 16:55:52
: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覺燈日光.皈依三寶》
: 現證(現量)空性之前,要以比量一再串習空性。
: 在(比量)修空性時,有所謂義共相,這個義共相要透過加行道(比量緣空性止觀雙
: 運)的煖、頂、忍、世第一法,慢慢稀釋,最後才現證空性。
補充
轉自:正法解行林佛學講堂 2017年5月3日
https://www.facebook.com/zinss.tw/
學生問:若全然無分别(沒有分析觀察)的觀心或觀照是錯誤的,然分别心又定有錯
亂的義共相及顯現自性有,如何了解由有分别而進入無分别現量証空性或明心見性呢?
師父答:在修學般若論著,且獲得通達空性的正理,依此正理,聞、思所成慧,分別
心空性義共相的顯現以及自性有的顯現,在分別心雖都是錯亂的。
但是,要從比量漸漸現量證空性的時候,分別心當中的錯亂顯現空性義共相,從加行
位的煖、頂、忍、世第一地,依次慢慢漸次增長時,
此執持空性分別心的比量,對於顯現自相空的義共相,會越來越細分,慢慢變為明顯
,而轉為現量,是就這角度來講,而不是就義共相來講。
所以,從證到空性的比量,當要轉為現證空性的現量時,其所要泯滅的、或慢慢依次
第消失的相是什麼呢?即是顯現為自性有這一分,而不是指空性的義共相。
為什麼?因為當分別心要趣入某一事物時要有多清晰,那麼,現見這法的義共相,就
要剛好以有那麼的清晰來引領趣入。
如分別心趣入境上瓶子的時候,是要依瓶子的義共相。同樣的,依此分別心要趣入多
少程度的明晰,也只有依於它有現見多少程度的明晰度的此法義共相,才能說這分別心是
趣入這樣明晰程度的法。
依此可知,就證空性的比量來講,對於空性顯現義共相的這一分有多少分的明晰,此
比量所現見空性義共相其所要呈現的,也要有多少的明晰。
所以,真正觀待於要獲得佛果,亦或是要獲得解脫,所要壓伏的就是自相有(自性有
)顯相的泯滅,由大到小,而不是指義共相的泯滅。
當轉成現量的時候,此自性有泯滅的同時,義共相也消失了,僅止於如此而已。
故依正理,次第思惟修持空性,其自相有會慢慢的衰減,義共相不會變得那麼障蔽,
此衰減並不是就義共相的角度來講,而是就自相有的角度來說。
又,既然是泯滅自相有的顯相會慢、慢、慢、慢的衰減,但並不是就義共相的角度來
說。
當成就佛果時,佛是以一個現量的心識(意知),同時刻見二諦,為什麼能夠這樣?
要成辦佛果位時,最主要是泯滅分別心的趣入,當所有一切分別心的趣入全部泯滅的
時候,就會獲得佛果。(佛果的第六意知,完全是無分別心的現量。)
其最主要是說:事實上,分別心會顯現義共相。
所謂(分別心)顯現義共相是指,不論哪一法的義共相,此義共相雖不是此法,但是
現見類似此法的那一分增益分,即為義共相(分別心的顯現境是此法的義共相)。
和義共相跟水融於水顯現的就是自性有。
何謂自性有?即是不觀待識體從其不共自境而有在前方的這一分,這二個(分別心義
共相的顯現和自性有的顯現)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但是仍舊可以區分出來。
它們(分別心義共相的顯現和自性有的顯現)是融合在一起而現見的。
既然如此,有學者問難說:
如果是這樣的話,當要泯滅分別心成就佛果時,不僅僅是要斷掉分別心的執著(分別
心執取自性有屬煩惱障),連二顯的顯現相都要斷除(分別心顯現自性有屬所知障)。
因為阿羅漢不會執著,但會有〝自相有的顯相〞和〝義共相的顯相〞。
(阿羅漢於後得位時,仍有分別心顯現義共相、自性有,自性有的顯現屬所知障。)
因此,如果是這樣,就成辦佛果要由一個心識雙運二諦(佛果位已斷除顯現自性有的
所知障,故能一個心識同時刻現證二諦,即一個心識現見"無自性"同時現見"有法"),
那獲得最究竟的果位(佛果)來講,是不是就不一定要緣空性或不以自性空作為最主
要的修持,而可以以一切法如幻有一般的來作修持呢?
因為只要證成一切法幻有(一切法無自性但顯現為有自性,故稱如幻),為什麼不能
以幻有為最主要修持來獲得佛果呢?
因為所謂幻有是原來一切法存在是自性空而不是自性有,所以不如同其所顯見,故一
切法是虛幻的,唯分別心所安立。
(答難:)因為唯分別心所安立的這一點,並不是無遮法。
既然不是無遮法的話,用心識去緣一個不是無遮法的時候,識體智慧的慣性作用是無
法破到無始劫來心識往前方趣入的習氣(此習氣即所知障顯現為自性有的習氣),因為不
是無遮法。
既然不是無遮,唯分別心所安立,就是成立法。
總之,即使緣到一個非遮的事物,此中即有一個成立法的顯現。既然成立法顯現,識
體再怎麼緣成立法,還是會以自相有趣入。
故緣這樣的一個非遮的事物時,會有一個成立品在前方被緣到,依此來現證它,仍舊
是不能遮除引起煩惱的習氣(所知障習氣顯現自性有,由此顯現執取自性有引起煩惱)。
因為引起煩惱的心識所緣的是自性有,以其所成立的幻有,非以無遮而趣入。
因此,心識就沒有辦法跟所緣的境如同水融於水一般,如此心識就會有往前驅動的力
量,這就是類似分別心驅動的力量存在。
此分別心一往前驅動的時候,依於此心識就會往前。所謂的貪、瞋等,都是基於前面
這樣的基礎,而往前方顯現、往前驅動。
因為這樣的關係,心識無法變得清明,這就是無明的驅動力。
所以,不論空性、真如、如來藏、佛性,必須以遮遣之無遮來理解,因為它們都是遮
遣法。若僅僅言說空性、真如、如來藏…等名詞,內心沒有遮遣的作用,這仍然是於空性
等不明之愚癡。
摘自能海法師問與答
>>>>>
[1] 成立法與遮遣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