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桑卻佩格西——空性與滅諦 (1)

作者: ykkdc (ykk)   2022-09-18 18:40:45
摘自:2022/07/05《菩提道次第略論》-〈毗婆舍那品〉
講授:洛桑卻佩格西/翻譯:扎西老師
〔學員〕:空性的所破不存在,滅諦的所破存在,滅諦又是為空性的理路是什麼呢?
〔格西〕:譬如,佛相續(心續)中的滅諦,指的就是佛相續(心續)中的涅槃。
佛相續(心續)中的滅諦和涅槃來說,他的所破是遮止了客塵垢染,也就是不管是煩
惱障、所知障都是客塵垢染。
客塵垢染雖然在佛相續當中不可能存在(已被斷除),但客塵垢染在一般有情的相續當
中是存在的,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說滅諦的所破是存在的,是指在一般的有情相續中存在。
但是,佛相續(心續)中的滅諦、涅槃同樣也是空性,因為就「遮其諦實成立的空分
」來說,它是空性,而就「遮客塵垢染的空分」來說,它同時也是滅諦。
所以,佛相續中的涅槃來說,可以說既是滅諦,又是空性,兩者可以說是同樣的體性
。佛相續當中的滅諦,或者佛相續中的涅槃,既是滅諦,又是空性,兩者皆是。
佛相續當中的涅槃,就他是滅諦的這一分來說,是指因為他有遮客塵垢染的空分。所
以,要了知佛相續中的涅槃是滅諦,就要能夠知道佛相續中的涅槃是遮客塵垢染的空分。
但,同時它也是空性。所以,如果要知道、如果要通達佛相續中的涅槃也是空性的話
,那麼,就必須要知道它是遮諦實成立的空分。這樣一來,才能夠通達它是空性的道理。
這個原理來說,其實一般我們在講補特伽羅相續當中也是一樣。所以,譬如像我們補
特伽羅是無常法,同樣也是無自性──是無常,也是無自性,兩者皆是。
(註:我們是無常,我們也是無自性,並不是說無常等於無自性。無常的意義,和無
自性的意義,兩者是不同的意義,但是,我們既有無常的特徵,也有無自性的特徵。)
我們是無常,我們也是無自性,兩者皆是,可是要通達我們是無常,必須要觀待於通
達無常的心,要遮止「補特伽羅常」的這一分,要了解補特伽羅常空,遮止補特伽羅為常
,所以,了知補特伽羅常空,由此來說明通達補特伽羅無常。
而要通達補特伽羅無自性的話,只要遮「補特伽羅有自性」(遮止「補特伽羅自方成
立」的這一分),所以,知道補特伽羅自性空而來通達補特伽羅無自性。
通達補特伽羅無自性的覺知,它主要是要遮補特伽羅有自性,而來通達補特伽羅自性
空,這與遮常沒有關係;而了知補特伽羅為無常的這個覺知來說,則是通達補特伽羅常空
,遮除補特伽羅是常這一分,這與遮除補特伽羅有自性也沒有關係。
所以,是兩個不同的覺知,但是,並不妨礙補特伽羅既是無常、又是無自性的道理。
※ ※ ※
〔學員〕:《心經》當中提到,無苦、無集、無道、無滅,無滅是指,佛在根本定當中不
承許顯現的境是空性?
〔格西〕:
剛剛有提到,因為滅諦也是空性,但是,就如同前面說無苦、無集、無道,指的都是
「於勝義中無」,也可以說都是無自性(於觀察勝義的理智量當中,不可得自方成立)。
在趨入自己的究竟安住之理的根本定的所見中不會有自己,因為他是要趨入自己的究
竟安住之理。
「自己」就可以放任何一法,苦、集、滅、道都可以,包含空性也可以。
為什麼呢?就像於趨入瓶究竟安住之理的根本定的所見境中沒有瓶,但是,有瓶的究
竟安住之理。
同樣地,於趨入於空性之空性(趨入空性的究竟安住之理)的根本定之所見境中,也
沒有第一層的空性,然有第二層的空性,就是有空性的空性,但是,沒有第一層的空性。
總而言之,於趨入自己的法性或究竟安住之理的根本定的所見中,不會有第一層的所
空事有法,但是,有之上的法性。
如果今天沒有加上趨入滅諦的法性,因為涅槃本身就是空性,涅槃是空性、解脫是空
性,這是在中觀應成派的承許當中。
所以,今天如果只是說趨入滅諦的根本定的所見中,那是有滅諦的;趨入於涅槃的根
本定的所見中,同樣也是有涅槃;而趨入於解脫的根本定的所見中,也是有解脫;趨入於
空性的根本定的所見中,一樣是有空性。
但,如果說:趨入於空性之空性,或者趨入於滅諦的空性、滅諦的究竟安住之理,這
樣一來,就沒有第一層的滅諦或者第一層的空性,這都是相同的道理。
如果僅僅只是說一層的話,趨入滅諦的根本定的所見中、趨入於空性的根本定的所見
中,可以說有滅諦存在,或者有空性存在,因為滅諦也好,空性也好,都是顯現與真實完
全符順的,它是諦實(屬真實義的所知)。
之所以說在一心專注於彼等(涅槃、滅諦、空性等)的究竟安住之理的根本定的所見
中,不會有彼等,這是因為,在一心專注於彼等的究竟安住之理的根本定,他尋求的就是
彼等的假立義。
尋求彼等的假立義來說,因為找不到,所以,可以說尋求彼等的究竟安住之理;如果
尋求彼等的假立義找得到的話,彼等(涅槃、滅諦、空性等)就會變成是有自性的。所以
,這也是相同的道理。
※ ※ ※
〔學員〕:自續派所謂的俱生實執,在中觀應成派來看,是遍計、還是俱生呢?
〔格西〕:是遍計。中觀應成派去觀察自續派所謂的諦實執,純粹就是遍計。
像這樣的部分,在《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當中就有這樣一段,他說到:「凡中觀自
續所許俱生實執者,由此宗(即中觀應成)則認為唯是遍計。」
後面又講到:「依此之理」,就是有關這個部分已經用很多的道理去抉擇了。
所以,在《了不了義》當中主要要講的就是:中觀自續派所承許的諦實執,在中觀應
成來看是屬於遍計的,不會是俱生的,縱使自續認為是俱生的。
※ ※ ※
〔學員〕:中觀自續派雖然承許諸法是自相有、自性有,但說到存在是不是也要依靠名言
安立?
〔格西〕:
中觀自續派和中觀應成派一樣,都叫作「中觀宗」,只要是中觀宗,都必須要有一個
共同的條件就是「雖許無諦實,然許名言有」,這樣才能夠說他安住在中道,稱為「中觀
」。所以,他之所以稱為「中觀」,都是因為他們共許「雖無諦實,但是,名言有」。
所以,雖然中觀自續派承許有自性,可是他並沒有承許有諦實,他並不承許諦實成立。
以存在來說,(中觀自續派而言)雖然非諦實成立,但是,說到法的存在一定要有一
個量能夠安立它,那個量就是名言量,所以,同樣共許存在的所知雖然非諦實有,但是,
它之所以存在,是由名言量所得義,是由名言量去成立它存在。
當說到諸法的存在,中觀自續派也同樣多會承許它是名言有。
諸法的存在性說是名言有,就是:當然空性也是名言有,可是不會說「空性」是名言
量的所得義,但是,「空性的存在」可以說是名言量的所得義,然「空性」不是名言量的
所得義,但是,「空性存在」這一點是名言量通達的。
「空性」是由勝義量(根本定)通達的,但「空性的存在」是名言量(後得位)通達的。
中觀宗可以分為中觀自續派、中觀應成派。
以中觀宗來說,共同尊崇的就是龍樹菩薩、聖天菩薩(提婆菩薩)。後來區分為中觀
應成派,就是佛護論師、月稱論師的體系;另外,又支分為中觀自續派,就是清辨論師的
體系,所以,就會有所差別。
可是他們同樣都是因為尊崇於龍樹菩薩、聖天菩薩(提婆菩薩)為根本的中觀師,所
以,都共許無諦實、名言有,這是屬於共通的中觀的宗。
共同的宗、從源頭開始講的話,就是:凡是中觀宗所依據的契經、經典是完全共通的
、沒有任何差別。又,他們所依據的定量釋論也都是依龍樹菩薩、聖天菩薩。
龍樹菩薩所造的釋論和聖天菩薩所造作的釋論,其中所詮的內容也完全沒有差別,所
以,只要是中觀宗都共同尊崇龍樹、聖天(提婆)——龍樹父子,他們所造的定量釋論。
所以,他們的宗都共同承許無諦實、名言有。
但是,各別來說,後來他們所延伸出來的宗義,就是剛剛所說的分為中觀應成、中觀
自續派兩派的大阿闍黎們,他們所說的宗義就開始有一些差別。
這個差別就在於:雖然都承許無諦實、名言有——
可是中觀自續派來說,認為無諦實和自方成立是有差別的,他把諸法為自方成立和諸
法為名言有才是放在是相等的;中觀應成派來說,認為諸法諦實成立和諸法自方成立是相
等的,所以,名言有並不等於自方成立。
也就是說,當提到諸法為名言有並不是說諸法自方成立,而諸法諦實空、諸法自方成
立空是沒有差別的,這是中觀應成派的承許。
自續派則認為諸法名言有,同時諸法也是自方成立。所以,在自方成立的分歧就產生
了極大的差別。
>>>>>
[1] 「空性」從境、有境二種角度,前者是有法的究竟安住之理,後者是通達空性之智:
就境的角度,空性的所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