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世有沒有什麼佛教相關的書籍有提及疾病的因果以及對治的書呢?
生病了應該要看醫生,
佛教中提到,對出家僧人行四事供養(佈施出家眾):
「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包括出家眾生病,都需要醫藥了
在家人一樣,生病可接受醫藥治療。
《增一阿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波斯匿王說法。
王即請佛及比丘僧,三月供養。遂於宮門之外,作大講堂,懸繒旛蓋,及辦一切。
供給所須:衣被、飲食、臥具、醫藥。故云四事供養。」
《佛本行集經》:「尊重承事,恭敬供養,四事具足。所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
《無量壽經》:「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
《盂蘭盆經疏》:「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養三尊。」
>>>>>
[1] 生病了要有相關醫學知識
比如糖尿病、血脂過高等,就要減少醣類攝取,澱粉類的食品要減少。否則即使積極
拜懺、做佛事,但是沒有對症下藥,依然攝取過多醣類、又不運動,那麼病症不但不會好
,反而只會更嚴重。板上也有人提過,素食若缺乏維生素B12,會營養不良致病等。
菩薩道要學習五明,其中一項"醫方明",就是醫學相關的知識。
[2] 除了生理的對症下藥,心理方面減輕煩惱,也能幫助疾病
佛教徒相互間關懷對方會問:「少病少惱,安樂住否?」或平常我們關心長輩會問:
「少煩少惱,身心輕安否?」諸佛相互問訊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云:「寶積如來致問
:『世尊!少惱少患、起居輕利、氣力安樂不?』」
有時候內心煩惱太重,身心也會不得輕安喜利。少煩少惱,可以幫助身心輕安喜利。
減輕煩惱方面,可以透過持咒、拜懺、修行戒定慧、修習慈悲心、佈施等,來幫助身
心的調整,但也不是就放棄就醫看病,可以與就醫看病相配合、互為輔助,佛法講因緣,
因和緣相配合,一者做為因、一者做為緣,來幫助身心疾病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