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廣論止-89

作者: ykkdc (ykk)   2022-12-25 20:50:03
摘自:《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造論/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由是,外道修粗靜相道伏煩惱現行,內佛弟子修無我義斷煩惱根本,皆須先得如前
所說奢摩他定,故前所說此奢摩他,是內外道諸瑜伽師伏斷煩惱所依根本。
又,大小乘諸瑜伽師亦皆須修此三摩地,即大乘中,若顯密乘諸瑜伽師,一切皆須修
奢摩他,故此奢摩他是一切修觀行者共所行道最要根本。
又,咒教所說奢摩他,唯除少分所緣差別,謂緣形像、或緣三昧耶相、或種子字等,
及除少分生定方便差別而外,其斷懈怠等三摩地五種過失,及能對治依止正念及正知等,
其次獲得第九住心,從此引發妙輕安等,一切皆共。】
外道只能修粗靜相暫伏煩惱,內道可以修無我慧斷除煩惱,無論哪一個,都要先得止
,再依止而修觀。
密乘所說修止的方法,除了少數差別,如緣本尊、或法器、或種子字等,都跟顯乘共
同。也就是,密乘中,雖然沒有特別提到斷五過、修八作行或修九住心,但是這些是顯密
共通的,所以顯乘所說修止的觀念也要帶入密乘的修行。
【此三摩地極其寬廣,故《解深密經》密意宣說,大乘小乘一切等持皆是止觀三摩地
攝。故欲善巧諸三摩地,應當善巧止觀二法。
生此三摩地奢摩他作意,義雖多種,然主要者是為引發毗缽舍那之證德。
毗缽舍那又有二種:一、內外、大小乘所共,能暫伏煩惱現行,粗靜行相毗缽舍那;
二、唯佛弟子內道別法,畢竟斷除煩惱種子,修習無我真實行相毗缽舍那。前是圓滿支分
,非必不可少,後是必不可少之支。
故求解脫者應生能證無我真實毗缽舍那,以若得前說第一靜慮未到地攝正奢摩他,縱
未獲得以上靜慮及無色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習勝觀,亦能脫離一切生死繫縛而得解脫。
若未通達、未能修習無我真實,僅由前說正奢摩他,及依彼所發世間毗缽舍那,斷無
所有下一切現行煩惱,得有頂心,然終不能脫離生死。】
為什麼要修三摩地?主要是為了修觀,觀有世間的觀—觀粗靜相,與出世間的觀—觀
無我。
對走解脫道者來說,世間道是圓滿因素,不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修四諦十六行相則是
必不可少的因素。
求解脫者要能現證空性,只要得止,有初禪近分禪,即使未得到初禪正禪以上,依之
而修懂空性的觀,就可以脫離輪迴。
如果不懂空性,即使得到初禪、二禪乃至有頂的八個禪定,只能觀修世間道,仍不能
脫離輪迴。
「無所有」:指無所有處,「有頂」:非想非非想天。
以世間道無法斷有頂的煩惱,因為以世間道斷煩惱是觀下地為粗、上地為妙,至有頂
時,已無比較對象,所以無法斷有頂煩惱。
修出世間道是觀道諦、滅諦為妙,苦諦、集諦不好,包括有頂等三界煩惱都在苦諦、
集諦中,所以修出世間道可以斷一切煩惱。
(...待續...)
>>>>>
[1] 止觀二法當中,此奢摩他(止)是趣總道軌,也就是內外道、大小顯密的共同基礎。
最初成辦正式的奢摩他安止,即獲得初禪近分定。獲得初禪近分定的三摩地,是趣向
一切內外道、以及一切內道大小顯密證德的共同基礎。
例如,外道要得世間道的四禪八定,要先得此奢摩他安止,內道要得出世間道的解脫
,也要先得此奢摩他安止。乃至內道要獲得大小顯密的證德,都要先獲得此奢摩他安止。
內道證德當中,要獲得阿羅漢的證德,分為:慧解脫阿羅漢、俱解脫阿羅漢。
有以為,慧解脫阿羅漢(或有稱作純觀行者)不必禪定安止。並非如此。
慧解脫阿羅漢不具備世間道四禪八定的圓滿支分,即不具備色界初禪正行定以上的止
得解脫,但是慧解脫阿羅漢同樣也要具備初禪近分定的奢摩他,依此奢摩他修觀得解脫。
[2] 只有奢摩他(止)不夠,更重要的必定要修毗婆奢那(觀),才能獲得解脫。
尤其要修無我的毗婆奢那,修世間道的毗婆奢那最多只能獲至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
即有頂天),世間道的毗婆奢那不能獲得解脫,要修佛教不共的無我勝觀才能獲得解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