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倉忠仁波切:修奢摩他 九住心 初靜慮近分7

作者: ykkdc (ykk)   2023-01-24 20:08:53
摘錄自:《由現觀契理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
《由廣八事七十義契理現觀總義》倉忠仁波切 教授
2. 了相作意——初作意是已得止(正奢摩他),其後,當轉入觀修「粗靜行相」且
引生輕安樂之時,就是獲得初靜慮近分了相作意。
此中「了相」,就是意謂觀修粗靜行相。因為是觀修粗靜行相,故名為了相作意。
《現觀總義》:「初靜慮了相作意,觀擇諸欲界粗、初靜慮(初禪)靜,以聞思觀擇
,乃是成辦毗缽舍那之方便。」
《菩提道次第廣論》:「其中,世間毗缽舍那修粗靜相,謂觀下地粗性、上地靜性。
出世間毗缽舍那,如聲聞地所說,謂於四諦觀無常等十六行相,主要是通達補特伽羅無我
正見。」
《菩提道次第廣論》:「此復有二,一能暫伏煩惱現行,趣世間道毗缽舍那。二能永
斷煩惱種子,趣出世道毗缽舍那。除此更無上進方便。如《聲聞地》說:『已得作意諸瑜
伽師,已入如是少分樂斷,從此已後唯有二趣更無所餘。何等為二,一者世間,二出世間
。』」
希求獲得初靜慮(初禪)根本定的修行者,透由修習「粗靜行相」斷離世間修道所斷
欲界貪等煩惱,而獲得初靜慮(初禪)根本定。
所謂粗靜行相,以外道與內道共同之有漏道斷(凡夫所修)而言,乃是觀修欲界粗障
、上界寂靜,欲界壽命短、多煩惱、多痛苦等,初靜慮地壽命長、少煩惱、少痛苦。以此
類推,二靜慮(二禪)近分定作意觀修粗靜行相,也是如此。
以內道之不共道而言,則是以四諦十六行相為所緣,主要是通達補特伽羅無我。
能斷之世間道,分為二種:外道與內道共通之有漏粗靜相道、唯內道之有漏粗靜相道
。前者是「六行觀之粗靜相道」,後者是「觀四聖諦之粗靜相道」。
能斷之出世間道,必定是聖者道且是現證四諦十六行相之無漏道,其中主要是現證無
我,例如,正對治見道所斷之聲聞見道無間道。
聖者道,包含無漏道或有漏道隨一,因為,屬於分別知體性的聖者有漏道,是有的。
再者,了相作意是生起第三「勝解作意」之直接前加行,勝解作意則是已獲得止觀雙
運,以如是理趣,將了相作意歸納為「〝觀所攝〞之初靜慮近分」,
但(了相作意)不是「〝觀體性〞之初靜慮近分」,因為了相作意尚未獲得正觀。
了相作意也名為「淨煩惱之初修業者」,因為是最初觀修欲界粗、上界靜。
如《聲聞地》說:「云何淨煩惱初修業者?謂已證得所修作意(已證得初禪近分最初
作意正奢摩他),於諸煩惱欲淨其心,發起攝受正勤修習了相作意,名為淨煩惱初修業者
。」
第二「了相作意」就是開始加行於對治煩惱,第三「勝解作意」則是正對治斷除應斷
煩惱,乃至最終成辦「加行究竟果作意」(初靜慮根本定之體性)。
如《菩提道次第廣論》說:「彼修何道而斷煩惱,如《聲聞地》說:『為離欲界欲勤
修觀行,諸瑜伽師由七種作意,才能獲得離欲界欲。何謂彼七者,謂了相,勝解,遠離,
攝樂,觀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作意。』最後作意是證離欲根本定時所攝作意,乃是
所修果,前六作意則是能修因。」
(...待續...)
>>>>>
[1] 《瑜伽師地論》:「由七作意,方能獲得離欲界欲,何等名為七種作意?謂了相作意
、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瑜伽師地論》(唐.玄奘法師譯):
「已得作意(初禪近分最初正奢摩他)諸瑜伽師,已入如是少分樂斷,從此已後,唯
有二趣更無所餘,何等為二?一者世間,二出世間。彼初修業諸瑜伽師,由此作意(獲得
正式的奢摩他安止),或念我當往世間趣、或念我當往出世趣,復多修習如是作意。
如如於此極多修習,如是如是所有輕安心一境性,經歷彼彼日夜等位轉復增廣。若此
作意堅固相續強盛而轉,發起清淨所緣勝解,於奢摩他品及毘鉢舍那品善取其相,彼於爾
時,或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或樂往出世道發起加行。」
獲得正式的奢摩他安止(即初禪近分定)之後,依止修觀,有兩條路可以走:
一是世間道的毗婆奢那,緣上下界粗靜行相,即共外道的四禪八定。
一是出世間道的毗婆奢那,緣內道不共無我慧,即不共外道的解脫。
[2] 初禪近分初作意所攝唯止之後,生起世間粗靜相道的觀察,即了相作意。了相作意屬
觀所攝,屬於初禪近分最初的觀,但還不是正式的觀,因為正式的觀等於止觀雙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