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尊者達賴喇講授<入行論> 2016年5月10-13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a0DOuVRe8
「輪迴苦百患」,但最主要是三種: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苦受)的這個想法,並不用特別的介紹,因為「畏離苦苦想,畜生亦復有」,
畜生動物也會有,所以畏離苦苦想,畜生亦復有。
至於壞苦(有漏樂受)來講的話,「離漏樂受想,外道亦復有」。
想要遠離有漏的這種快樂感受,所謂的壞苦,就是指到世間的榮華富貴的感受,這是
我們世間人想要追求的這種安樂的感受。
但是這些所謂世間榮華富貴,仔細的去思惟的話,它會引發更多的痛苦,因為它不是
永恆的快樂,反而它會造成很多的副作用。
只要這種享受你持續久一點的話,它馬上會變成苦的性質了,所以它會壞滅了,它看
起來像是快樂的感受,但實際上並非是快樂的感受,…它會壞滅的,所以說到了壞苦。
佛陀所說的這是苦諦,所要認知的這個苦諦,難道只是壞苦嗎?也不是的。
其實佛陀要讓我們知道的苦諦,最主要指的是行苦。
如果只是壞苦的話,其實外道他們也知道說,這些世間的榮華富貴它是苦諦,所以這
不是佛教不共要詮釋的苦諦,所以在此說到了「離漏樂受想,外道亦復有」。
但是,佛陀所說的苦諦是什麼呢?最主要講的是行苦。
如果只是一個壞苦的話,其實像四禪天的這些天人,外道婆羅門的這些修行者,他們
因為獲得了四禪天之後,可以暫時的遠離有漏快樂的感受(色界第四禪天以上只有捨受)。
那什麼是行苦呢?
「若觀行苦性,有漏近取蘊,諸苦之器皿,如瘡如疾病,遍苦皆動搖」
如果我們知道痛苦是行苦的話,那這樣子的話呢,一切痛苦的根本就開始動搖了。
什麼叫行苦呢?「被業(有漏業)和煩惱所生,被業(有漏業)和煩惱所牽動,因此
沒有自主的本質,稱為行苦」。
被業和煩惱(有漏業和煩惱二者屬於集諦)所產生的一切,受到業和煩惱所牽制,被
業和煩惱所牽制所轉的話,我們就沒有自在能力讓自已隨心所欲地離苦得樂了。
所以我們幾乎就是沒有自由,不得自在,這是痛苦啊。因為被業和煩惱所生的緣故,
我們縱然不想生病,卻會遭遇病苦;不想變老,卻會變老。
(生老病死等八苦,前面七個是基於第八個有漏近取蘊的行苦而有。)
但是,我們沒把行苦(由有漏業和煩惱所生的近取蘊)視為是真正痛苦。
姑且不論行苦,我們甚至把壞苦視為真正的安樂。
所以知苦是非常重要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想要離苦得樂,但是卻一直離樂得苦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不懂得
什麼是真正的痛苦。所以佛陀一開始就說,如果你想要離苦得樂的話,你就要知苦。
像外道的這些修禪的婆羅門教的修行者們,他們為了能夠暫時的遠離世間的這種榮華
富貴的享受,遠離有漏的安樂的感受,所以他們去修學第四禪定,讓自己的受永遠處於一
種捨受的狀態當中。
(色界第四禪天乃至無色界,既沒有苦受也沒有樂受,唯有捨受,雖然四禪以上沒有
苦苦、也沒有壞苦,但仍有行苦,何以故?四禪以上的眾生仍具有有漏近取蘊的行苦。行
苦周遍三界,又稱做遍行苦,何以故?一切三界眾生都具有有漏近取蘊的緣故。)
所以佛陀說必須知道行苦的恐怖,要必須知道行苦的過患,所以說到了,這是苦諦。
在苦諦的取捨當中,我們要去做的是什麼呢?就是知苦。
在四諦的取捨當中,我們針對苦諦要做的是什麼呢?
就是要知道、徹底的了解,所以說到了知苦(主要需了知行苦)。
>>>>>
[1] 一般說的痛苦,比如說身體痛苦,那是指苦苦的苦受。
如果如此處尊者說輪迴痛苦,那就不是單指苦受,而是涵蓋苦苦、壞苦、行苦。
所以說痛苦時,要看前後文的脈絡,不是夯不攏通的一律以為在說苦受,那會誤讀。
[2] 苦諦可分為三苦: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即苦受,例如生病產生痛苦,這樣的苦受,屬於苦苦。
壞苦,如此處尊者說榮華富貴無常壞滅,或者原本坐著安樂,坐久就不舒服痛苦了。
行苦,十二緣起支當中由「無明緣行」產生有漏近取蘊的純大苦聚。
[3] 八苦分類: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
苦諦分為八苦的分類當中,第八個五取蘊苦(五蘊熾盛苦),即上舉三苦當中的行苦。
八苦當中,歸納前七種苦,是因為有第八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