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現觀] 正式的觀=止觀雙運,止觀雙運的界限 (17)

作者: ykkdc (ykk)   2023-06-22 09:33:01
摘自:《菩提道次第略論》奢摩他品 卻配格西教授 札西老師翻譯 2018-02-24
一般我們說,毘缽舍那是智慧分,所以它是智慧,但是呢,就智慧來講,它是能夠對
境觀擇,觀擇就是不斷去觀察、抉擇。問題就在於說,要能夠同時觀擇境,然後又安住在
止當中,才能夠稱之為毘缽舍那(正式的毗婆奢那勝觀)。
所以這裡毘缽舍那(正式的毗婆奢那勝觀)所說的,稱之為智慧,是因為它有觀擇,
並不是說它還在對境做一個抉擇,這樣一來的話,它怎麼能夠安住呢,會有這樣一個問題。
所以毘缽舍那,這裡面所說的觀擇,它稱之為智慧是指說,由先前觀擇之力所引的決
斷,這個也稱之為智慧。所以在由先前觀擇之力所引的決斷,然後安住在其中,這個稱之
為止觀的毘缽舍那。
舉一個例子來說,就像大乘見道無間道,大乘見道無間道它是根本定(入定空性的根
本定智),在大乘見道無間道相續當中,有與大乘見道無間道根本定相應的三摩地(定心
所)以及智慧(慧心所)存在。
在與大乘見道無間道相應的三摩地就是止,與大乘見道無間道相應的智慧就是觀,那
麼這個時候的智慧,這樣的一個觀,它不可能還在對空性做抉擇,它已經是一心專注在空
性之上。所以這裡所說的大乘見道無間道的根本定,也要以剛剛所說的止觀的毘缽舍那的
道理去理解。
那在後面提到就是說,對於三摩地的行境影像,就是三摩地的所緣「能正分辨、最極
分辨、周遍尋思、周遍伺察」,這個來說有四個部分,四個次第。
第一個說到正分辨,第二個最極分辨,第三個周遍尋思,第四個周遍伺察。這四個來
說,都不是毘缽舍那(正式的觀),因為我們說毘缽舍那,必須要在由前面對於奢摩他的
所緣,透過這裡所說的這些觀察尋思、思惟等等,所引發的一個決定,然後安住在這個所
緣上,而引發身心輕安,這個狀態之下才能夠稱之為毘缽舍那。
那既然它還不是毘缽舍那,為什麼這裡稱之為毘缽舍那?而且《解深密經》的內文當
中把它放在這裡,然後最後說「則名毘缽舍那」。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雖然它還不是毘缽舍那,但是呢,它能夠成為準備入於
毘缽舍那前面的一個觀擇,所以再把它收攝在毘缽舍那當中。
所以,這也有人會稱它為四種毘缽舍那作意,但是它不是真正的毘缽舍那。
就像我們在講九住心,從第一住心一直到第九住心,這個只能稱之為三摩地,不能夠
稱之為奢摩他,因為它還沒有產生身心輕安的狀態,身心輕安喜樂的狀態還沒有產生,但
是也有人稱九住心為奢摩他。
所以這樣的一個命名都是一個假名,它不是真正的奢摩他。所以這裡的毘缽舍那也是
一樣的道理,這四種毘缽舍那並不是真正的毘缽舍那。
所以這一點就是我們要去了解,因為有時候在經典當中,它會有很多對於法相跟名相
的一個名稱、立名,譬如像這裡說「都是毘缽舍那」或者「名之為毘缽舍那」,或者是說
在前面九住心的狀態,凡是只要心一境性的「都名之為止」、「都名之為奢摩他」。
所以前面一開始它就有說到,「心一境性於善所緣的專注以上的三摩地,都可以攝入
奢摩他」,由此名為奢摩他。或者是說,「只要是能夠觀擇如所有、盡所有的善智慧,都
能夠收攝在毘缽舍那品當中」,所以可以名之為毘缽舍那。
有時候名之為「什麼」的時候,要去注意到,立名它有很多的目的,或者是有很多的
理由,譬如像果立因名、因立果名,但這個立名來說,並不能說它就是真正的毘缽舍那、
它就是真正的奢摩他,它只是因為帶有某些理由,所以去做這樣的立名的動作,去安立這
個名稱。
所以對於佛經,就以內義來說,沒有去作詳細解釋,你很難有一個清晰的界線產生。
>>>>>
[1]《解深密經》唐.玄奘法師譯
佛告慈氏菩薩(彌勒菩薩)曰:「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依於正式的奢摩他)
,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奢摩他安止的所緣境)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
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毘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毘缽舍那(獲得正式的觀)。」
[2] 本文格西教授說到,獲得正式的觀(=止觀雙運)時,和前面四種毗婆奢那的差別。
格西以大乘見道位為例,例如,一位大乘見道位的聖者獨坐在那邊,他的內心意知正
入定空性根本定,此時他的內心意知為現證空性的根本定智,此時,他的內心當中,與意
知心王同俱相應的定心所(止)、慧心所(觀)都是現量空性,這樣的現觀是正式的觀,
此時,內心意知離於心相,也就是不再思擇了,而由前面思擇之力引生意知智慧的決斷。
[3] 佛經中,以言詮門而說的名相,不是真正具定義的名相。要透過聽聞學習才會了解。
例如毗婆奢那的名相,有因立果名的毗婆奢那名相,與真正具定義的毗婆奢那名相。
又如涅槃分類,言詮門提到自性涅槃,然而,自性涅槃不是具定義的涅槃。例如說煩
惱與涅槃無二,指煩惱的自性涅槃,與涅槃的自性涅槃,二者自性涅槃的體性相同,但不
是說煩惱等於涅槃,真正涅槃是斷除煩惱的涅槃。所以,要善分辨之,才不會糾葛不清。
又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是指心等於佛等於眾生。佛是解脫者,眾生是輪迴
者,解脫者不等於輪迴者,並且,佛和眾生是補特伽羅,心也不等於補特伽羅,而是說所
施設者的佛、眾生和其能依處的心,這三者的體性皆是自性空,自性空這一分沒有差別。
總之,如格西說,對於佛經的內義,沒有去作詳細解釋,你很難有一個清晰的界線產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