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發意欲求佛菩提者,當發菩提心。」 (21)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3-08-20 12:30:32
: 補充:煩惱障--障礙解脫之障;所知障--障礙佛果之障
轉自:正法解行林佛學講堂
https://www.facebook.com/zinss.tw/
能海法師
學生問:轉凡入聖,必須依靠分別心,初地聖者修道位(初地最後續流的根本定由見
道位轉至修道位)到八地——不動地(修道位八地獲得斷除煩惱障的無生法忍)跳出輪廻
,亦須靠分別心,即使從十地成佛,也必須依靠分別心,它們之間的分別心有何差異呢?
師父:不論解脫乃至行持六度積集資糧希求佛果,主要是消磨分別心,且一定要無遮。
(心識證自性空的無遮,才能消磨分別心顯現自性有的所知障,成就佛果菩提道。)
為什麼,一定要用現證一切法是自性空的這一點,來趣入佛道呢?
因為任何一個分別心,不管是順境、非順境的任何一個識體,當緣到某一法時,都要
以現見這一法的義共相來趣入。
既然如此,任何一種順境亦或是非順境的分別心,在趣入此法的時候,都是以錯亂於
義共相之門而趣入,但義共相並非是此法,而以義共相之門引領而趣入。
所以,每一個分別心,對於其義共相是錯亂的。譬如緣瓶子,瓶子的義共相,並非如
其所顯現為瓶子,但,事實上瓶子的義共相其事例就是瓶子,是無法被任何名言量所損。
又有說:瓶子的義共相現見其為瓶子,如現非有,這分是無遮。
故心識緣這樣的「瓶子的義共相它不是瓶子」,用這樣的智慧去緣它的時候,亦可以
靠這樣來破除所謂的所知障,而達到果位。故並不一定要緣自性空。
「瓶子的義共相不是瓶子」及「自性空」這二者都是無遮,就無遮來講都一樣,所以
不緣「自性空」,但緣「瓶子的義共相不是瓶子」。
然而,未成佛之前,只要分別心一現起來,其「義共相」和「自相有」同時都會存在
、同時現起。
當然,第八地以上(後得位的分別心)不可能有自性有的執著,但是仍會同時現起自
性有。(八地至十地,不再有顛倒執取自性有的分別心,但仍有顯現自性有的分別心。)
故有義共相就一定有自性有,有自性有就會有義共相同時存在;只要是分別心都是這
樣。
總之,「自性空」是無遮,「瓶子義共相如現而非有」這一分也是無遮。然,緣一個
(以"自性空"為所緣的無遮)能夠斷所知障,緣一個(以"義共相並非此法"為所緣的無遮
)不能斷所知障,但這二個(這兩種無遮)都是分別心顯現的特徵。
既然如此,為什麼緣一個能斷(斷所知障),緣一個不能斷呢?
原因是在於,識體往前驅動的力量,其顯現的「義共相並非瓶子」的這一分(無遮)
在顯現的時候,了知「瓶子的義共相並非瓶子」的這一分(無遮),在識體前方被證到。
這也是證到一個無遮,但此無遮的方式,並不是識體和境如同水融於水一般,也就是
識體並沒有融進去,它(證到的無遮)就在前方。
如果在(識體)前方證到一個無遮,就像在前方證到一個常法一樣。
常法也是無遮法,如證到虛空,由於心識和非空性之常法是不會融合在一起的,「瓶
子的義共相並非瓶子」這一分雖是無遮(屬於非空性的常法),但心識無法融入。
又,「瓶子的義共相不是境上瓶子」的這一點(這一分無遮),在抉擇切入的時候,
剛開始是不可能馬上先現量證到。
要先以分別心趣入「瓶子的義共相不是瓶子」這一分,在抉擇的時候,理論上是要顯
現「瓶子的義共相」來抉擇。
在抉擇「瓶子義共相不是瓶子」這一分,它是如何的清晰顯現,同樣的,義共相(瓶
子的義共相)也是同樣的清晰顯現,才能趣入此法(瓶子的義共相不是瓶子)。
譬如,要了知三分程度明晰的「瓶子義共相非瓶子」的這一點時,剛開始時也要靠分
別心去趣入。然在趣入的時候,又要再生起「瓶子義共相不是瓶子」的義共相,才有辦法
趣入「瓶子義共相不是瓶子」,然此義共相還是三分程度,所以,它並沒有消減。
既然瓶子的義共相沒有消減,從無始劫來串習這樣的一個「瓶子義共相並非瓶子」,
怎麼能夠消除所知障呢?
然而,了知「瓶子不是自性有」的這一分,當心識去緣(瓶子不是自性有)的時候,
是以心識和「瓶子並非自性有」融在一起,就這一點(這一分自性空的無遮)來講,比量
在證不是自性有的時候也會融進去,但不如同現量般的整個融進去完全沒有義共相或自相
有的顯現。
針對於證到空性(自性空的無遮)這一分來說,識體和境會融進去。此時了知自性空
無遮的這一分,識體融進去的那種感覺,即境與有境(不融洽)這一分消失,不再有於前
方的感覺。
既然沒有在前方的感覺,當這一分(自性空的無遮)一證到的時候,把識體安住(這
一分自性空的無遮),續流一直串下去,藉由這個力量,將識體時常融入(證自性空的無
遮),將識體串習成不再往前趣入的慣性作用,這一分一定要靠緣自性空才能成辦。
這樣的話,當心識(證自性空)的力量一直增長時,之後,在出定時(後得位)累積
資糧,再入空性定(根本定)的時候,自相有這一分(所知障)會越來越少。
因為識體消磨自性有的力量在增長,也就是說,自相有的顯相因為修自相空而慢慢泯
滅、慢慢消失,而識體會越來越明晰,此是因為證自性空的方式,是識體融入到自性空。
換句話說,識體往前驅動,與識體的作用有相干的往前自性有(因為所知障顯現自性
有而往前驅動)的作用被砍斷的時候,就是識體和空性(自性空的無遮)融在一起。
但是,「瓶子的義共相不是瓶子」的這件事情(這一分無遮),就如同「空性的義共
相不是空性」,當去證到的時候,並沒有真正的破到識體往前方驅動的作用。
因為當證到「義共相並非此法」的這一分時,其心識並沒有完全融進去,心識仍然有
往前驅動的作用,這個往前驅動的作用就是自性有。
所以(證到義共相並非此法)根本沒有破到、沒有破乾淨(沒有破到所知障顯現自性
有)。因為這樣的道理才說:以多少分的明晰度趣入此事,義共相就有多少分的趣入。
但是,自相有並非如此,倘若心識一緣到自相有的時候,不會以多少分要趣入這事物
,自相有也必須有多少分的自相有的顯現產生。
譬如,以空性(心識證自性空)來講,因為緣到空性時,配合識體(證自性空)的作
用力量,自相有的顯相反而會如同火燒柴薪一樣,自相有反而是越來越減少。但是,證空
性的義共相(顯現空性的義共相)還是一樣的增長(越來越明晰)。
即使證到的「不是空性」(空性的義共相不是空性)之外的其它任何事物的義共相,當
了知「那個事物的義共相不是那個事物」的這一點的時候,仍然要靠義共相去趣入它。靠
義共相,跟所要了知的那一點(義共相並非此法),事實上它明晰的程度是一樣的。
又,以趣入空性的這一點來說,趣入空性的比量,是以空性的義共相而趣入。當下了
知空性的比量,也會顯現空性的義共相,同時也會有自性有的這一分,但是,自性有這一
分,在了知空性的當下,自性有會消磨掉,然而空性義共相會清晰的顯現。因為在(比量
)現見空性的時候,以三分趣入空性,義共相就會有三分的明晰顯現而進去,但是,自相
有的顯相並不會以三分趣入,還會遞減,會有這樣的差別存在。
總之,一個分別心現見一法的時候,這一法的義共相、自相有分不出來,二者都會一
起現見。但是,當緣到某一法,要消磨這義共相、自性有此二相的時候,就會有差別存在
了,這就是為什麼要緣自性空的原因。
雖然「自性空」和「義共相並非此法」這二者都是無遮,但緣一者(以自性空為所緣
),會有帶領心識(消磨自性有)的力量增長,逐漸到明晰,一直到(現量)全然趣入;
另一者(以義共相並非此法為所緣)則無(沒有消磨自性有的慣性作用),會有此差別。
因此,依次的由見道、修道,一直到最後(佛果無學道)全然的將分別心消磨(將顯
現自性有的分別心完全消磨,斷盡顯現自性有的所知障),而永遠的在現量當中。
總之,自相有會逐漸、逐漸的消磨,直到現量。由於之前要進入現量(現量空性)時
,仍有分別心牽引的力量存在,也就是有分別心本身的作用牽引,所以,在分別心所顯現
的錯亂相當中的自相有,已經在現證自性空中被砍斷。
然而,(有學位)在現證自性空(根本定),還要再出定的原因(出根本定到後得位
),是因為福德資糧不夠,但就智慧來講,到底有什麼不夠呢?是因為分別心的慣性往前
驅動的力量還在。
譬如,往空中射箭的時候,此是譬喻分別心之意樂,分別心意樂一射出去的時候,沒
有很直接的有分別心意樂存在,但是在空中飛行時,是靠著以前拉弓的力量。
所以,要入見道現證空性的時候,之前也要靠證空性的比量趣入,而這證空性的比量
、分別心自性有引生的意樂,就是:我現在要入空性定的這樣一個細分的分別心的作用,
由其引領你的心識趣入現量證空性,所以,現量證空性後,又會出定。
然就智慧的角度來講,是還有分別心的(慣性作用)存在,慢慢的等到心識力量越來
越增長,到某一程度時,就不太需要粗分的分別心意識的作用。
分別心的意識作用,有粗、細二者,粗分的是:我要救眾生、我要入定、我要這個、
那個…等等。我們都會有這樣一個慣性的推動力,這種分別心的作用,取名叫粗分分別心
作用。
這粗分分別心的作用磨掉以後,就算是獲得了涅槃寂靜平等的加行,這樣一個能夠泯
滅粗分的分別心作用,在還沒成佛之前就可以辦到。
但是,仍會有細分的分別心的慣性存在,這種細分的分別心,就要繼續靠自性空來消
磨它,自性空所緣的應該是識體和它水融於水,既然是靠著這樣的福德資糧(菩提心)攝
持,(證自性空的力量)一直增長,不但粗分的分別心永遠不會再現行,乃至到細分的時
候,分別心的勵力作用還存在。這勵力作用就是障礙二諦同時現行,這分別勵力的作用(
因為所知障顯現自性有而往前驅動的慣性作用)只要存在,就無法如同眼識現見事物一般
,不須靠任何感覺或作用,就可以現見一切萬法。
故要趣入一法的時候,如果有分別心的慣性存在,只能趣入一個事物。當然如果串習
強的話,可以趣入二個、三個事物…等等,但是卻無法以一個心識趣入一切萬法。
這就是分別心障礙的作用,使其無法趣入全部,因為被分別心的慣性作用(所知障顯
現自性有而往前驅動的慣性作用)障礙住了。等到分別心慣性作用全然磨掉,心識就不再
有習氣,其所知障的種子全被滅除。
當種子(所知障習氣)全滅時,心識自然就到了最高峰的體悟點(成就一切種智的智
慧覺悟),永遠都在現量空性定當中,此時(內心意知不再有根本定與後得位的差別),
配合福德資糧同時會產生往昔所發的眾多願力,而獲得法、報、化三身同時圓滿,而在法
身(自性法身的自性空)當中永恆不動(心識恆證空性根本定)又現見一切萬法。此現見
一切萬法時,即以往昔所有的因果作用,全部同時生起,這就是成辦佛位的一個安立。
>>>>>
[1] 有情具有的覺知:眼知、耳知、鼻知、舌知、身知、意知
有情的身語意,意知有分別心、無分別心,例如,意知的比量是分別心,意知的現量
是無分別心。未成佛前,入空性根本定的意知是無分別心,出定後得位的意知是分別心。
[2] 《大般若經》(玄奘法師譯)
「諸菩薩摩訶薩,若已圓滿一切福德、智慧資糧,菩提心無間,入金剛喻定(大乘有
學位最後一個入定空性根本定,即有情相續的最後邊際),永斷一切煩惱、所知二障麤重
習氣相續,得一切相智(一切種智),無障無礙解脫佛眼,由此佛眼超過一切聲聞、獨覺
智慧境界,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覺、無所不識,於一切法(所知)見一切相。」
當一位有情成佛時,他的心識現證佛果無學道,內心意知的心識成就一切種智的佛眼
,即內心意識成就究竟圓滿的道滅功德,內心由此一切種智的意知獲得法報化三身圓滿。
未成佛前,根本定的意知是現行空正見的無分別心,根本定的空正見增長智慧斷障的
力量,出定後,後得位的意知是現行菩提心的分別心,累積能夠幫助智慧增長的福德資糧
。當一位菩薩圓滿福慧資糧,由有學位最後一個根本定斷盡所知障成佛,佛果無學位不再
出定,不再有分別心的後得位,成就根本與後得無二的一切種智,圓滿佛果法報化三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