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發意欲求佛菩提者,當發菩提心。」 (27)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3-08-27 10:10:32
: [1] 佛教內道宗義分為:小乘宗義、大乘宗義。此處提到毗婆沙宗,屬於小乘宗義。
: 小乘宗義者,不等於小乘行者。同樣的,大乘宗義者,不等於大乘行者。
補充:小乘宗義者不等於小乘行者,同樣的,大乘宗義者不等於大乘行者。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談佛性~2016年5月6日尊者答信徒問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384772649343369/
一般我們都是追隨《般若經》或學習《般若經》的弟子、信徒。像心經…金剛經…《
般若十萬頌》(大般若經)、《般若二萬頌》(中般若經)、《般若八千頌》(小般若經)…。
這些經典的隱義是現觀道次第(如大乘道的五道十地),有關隱義現觀次第而言,慈
尊菩薩(彌勒菩薩)在他的著作《現觀莊嚴論》裡面說到了七十義(般若八事七十義)。
有關顯義空性的部份,龍樹菩薩著作了《中觀理聚六論》(包括中論、迴諍論、七十
空性論、六十正理論、細研磨論、寶鬘論),此論最完整、廣泛地說明了空正見的論述。
在中論裡談及了聲聞乘的宗義(小乘宗義),包括了毘婆沙宗及經部的觀點。
毘婆沙宗與經部論師們認為,諸法(不論有為法或無為法)都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自
己的性質,所以諸法皆有自性。中論提出了對這種自性論述的反駁,確立了諸法皆無自性
的內容。
之後,提婆菩薩(龍樹的心子提婆,又譯為聖天)在他的《四百論》(中觀四百論)
裡談到了外道的思想,之後又談到了聲聞乘的宗義(小乘宗義),且進行了相關的討論。
提婆菩薩之後,又有清辨論師在他的《中觀心要論》以及其自釋《思擇焰論》中,談
到了順世派外道的思想,以及聲聞乘、小乘宗義的思想,又談及了大乘是否為佛所說的內
容,且最終確定了大乘為佛說的內容。
此外,又談及了法無我(空性)的內容。在法無我的內容裡,說到了唯識派的主張是
如何,無著兄弟(即無著與世親兩兄弟)對於心的論述為何等,該細微的內容,都可以在
清辨論師的著作裡面看到。
繼清辨論師之後,月稱菩薩寫了《顯句論》、《入中論》、《入中論自釋》,以及《
四百論注釋》等。
如果我們能夠搭配這些先後的詮釋,並且有系統地去學習的話,我們便可知道--何
謂從外道起,至聲聞乘的宗義。
聲聞乘的宗義(小乘宗義),不能解讀為「聲聞乘者(小乘行者)的宗義」,因為,
聲聞聖者(小乘道的聖者)中也有現證空性(法無我)的聲聞乘者。
所謂「聲聞乘的宗義(小乘宗義)」指的是,毘婆沙宗(或經部宗)的宗義。
還有,詮釋法無我(空性)的大乘宗義,如中觀和唯識,也對此(法無我為何)持有
著不同的解讀。
哪怕是中觀內部,也分不同兩派,一派認為名言上有自相,另一派認為名言上沒有自
相。像這兩派的差別,我們可以從清辨論師向佛護論師的反駁中明顯看到。
在清辨論師反駁佛護論師之後,又有月稱菩薩出來幫忙捍衛佛護論師的觀點為何。在
這樣一個爭辯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中觀論師對「名言上是否有自相」的立場,有
著兩種不同的主張,這是很明顯的。
唯有依循著龍樹父子的究竟意趣,來去認知空性的話(了義的空性),才能對般若經
作出完整無誤的詮釋,才能無誤地解讀像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經文。(..下略..)
>>>>>
[1] 佛陀於印度聖地初中後三時轉法輪,以般若經的命題最為圓滿
三世諸佛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得無上正等菩提。般若經的實修--顯義空正見,隱義道
次第--空正見以龍樹《中論》為根本傳承,道次第以彌勒《現觀莊嚴論》為根本傳承。
古印度那爛陀佛教傳承如是結合深見(空正見)與廣行(道次第)做般若經實修的成佛之道。
[2] 尊者提到,聲聞乘的宗義(小乘宗義)不能解讀為「聲聞乘者(小乘行者)的宗義」
何以故?因為,聲聞聖者(小乘道聖者)中也有現證空性(法無我)的聲聞乘者。所
謂「聲聞乘的宗義(小乘宗義)」指的是毘婆沙宗(或經部)的宗義(不承許法無我)。
[3] 大小乘宗義差別在智慧(是否承許法無我);大小乘行者差別在發心(是否發菩提心)
小乘宗義不承許法無我,四法印當中,關於「諸法無我」一印,小乘宗義是以人無我
詮釋諸法無我。例如,對於手機、房子等諸法,小乘宗義說此等諸法,並非有個獨立實體
有的我在受用,以此而說到「諸法無我」的無我、無我所,是以人無我的角度作詮釋。小
乘宗義也講菩薩道,小乘宗義說菩薩成佛,也以如是人無我的智慧成就大菩提乘的佛果。
大乘宗義除了承許人無我,也承許法無我,承許了人、法二種無我的道理,大乘宗義
也講聲聞道,大乘宗義說聲聞成就阿羅漢,也以如是人、法二種無我的智慧成就阿羅漢。
尊者說聲聞聖者中也有現證空性(法無我)的聲聞乘者,即是持大乘宗義而行小乘道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