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佛教的「戒」是什麼意思?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19 11:05:53
: #1DCRArWv [法語] 三學(Trisiksa)──增上戒學 達賴喇嘛尊者
: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295102645.A.839.html
: 達賴喇嘛尊者簡介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並提到這一切戒律的基礎在於十善業道。
: (註:如尊者傳授佛教密乘戒前,會先傳授菩薩戒,菩薩戒又稱三聚淨戒含攝別解脫戒。
補充:摘自那爛陀寺十七大班智達祈願文教授(2014年時輪金剛灌頂前行) 達賴喇嘛尊者
如經典所說,見無我後,會知道輪迴的根本可以被斷除,看到無明可以被斷除這個事
實,那麼遠離集諦之滅諦是可以被成辦的,如此就會想追求了。而不是別人說、或經典上
說就相信,是要自己觀察才會相信解脫存在。為了使無我慧能有效斷除我執,必須有定學
,定學的根本是戒學,是由三學走上解脫道的。
這邊我多作一點解釋。過去藏傳佛教被稱為喇嘛教,不認為是印度佛教流傳下來的完
整教法,即不是佛教,是喇嘛教,有這種說法。也有說:藏傳佛教是密教不是真正的佛教。
我平常都會講這個故事:幾年前,我參加了在麥奔召開的一個會議,有兩位來自緬甸
的比丘來看我,他們曾這樣對我說:「雖然我們很不同,但我們都是追隨佛陀的弟子。」
當下,我馬上想到:「哦!因為在西藏,密法非常興盛,他們可能會認為我們只修密
、不修戒。」於是我說:「是的,雖然我們有所不同,但是根本上,我們是以戒學為基礎
來學習的。」
別解脫戒中,在惡作的說法上,我們與他們有點不同,光是法裙,我們就說了七項,
他們的相關戒條只有一項。不過這只是微小差異,根本上,如何受戒等主要戒條都一樣。
於是我對他們說:「我們西藏的別解脫戒有二百五十三條。」兩位比丘驚訝地說:「
有二百五十三條嗎?原來西藏的喇嘛也修戒啊!」他們似乎有西藏喇嘛不修戒學的想法。
藏傳佛教的戒學是一切有部的戒學,一切有部的戒傳承是由佛陀的兒子一直傳到龍樹
,龍樹傳到清辨,之後傳到寂護,第八世紀寂護論師來到藏地,就把一切有部的戒傳承從
印度帶到西藏。所以我們藏傳佛教的戒體是一切有部的戒傳承流傳下來的。
阿底峽尊者是大眾部的戒體,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後,曾經有人請他傳授大眾部的戒體
,阿底峽尊者說:「一切有部的戒條和大眾部的戒條有些許不同,一切有部的戒條較為嚴
謹。既然在西藏有寂護父子流傳下來的一切有部嚴謹的戒體,那我就不傳授比較寬鬆的大
眾部的戒體。」因為阿底峽尊者親自這麼說,所以別解脫的基礎在藏地就穩固建立了。
同樣,「大乘」、「小乘」的說法也造成二者的距離,我們的心會隨名相走,我們不
應該太在意「大乘」、「小乘」之名。大乘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稱為大乘?龍樹父子是
大乘的精神導師,如果要了解什麼是大乘,就要好好讀他們的著作,仔細看那爛陀寺大師
們的著作。
那爛陀寺的傳承秉持外持聲聞戒、內修菩提心、密修金剛乘。即學戒律時,會學一切
有部的戒條;學因明時,會學經部宗的說法;學般若時,會學到唯識宗的內容,學《釋量
論》等因明時,也有學到唯識宗的內容;之後也學中觀;所以是全面了解四宗宗義(有部
毗婆沙、經部、唯識、中觀)及差別。在大師們的著作裡,我們可以看到四宗宗義的不同。
所以西藏所保留的佛法,以方便而言是大乘,但是以修持基礎而言,是完全符合小乘
的戒律。像這些,我們透過大師們的著作才知道。那些不懂藏傳佛教真正內容、沒有學過
大論典的人,信口胡謅,還寫成書說藏傳佛教是喇嘛教、是婆羅門中的密教,有很多人就
相信這些書的說法,這完全是不懂藏傳佛教豐富內容所產生的錯誤。
因此,你們要好好學習,這很重要!要學的課本是以大論典為主,雖然儀軌文也很重
要,但是讓我們了解佛教的綱要是依大論典才對。西藏所保留的佛法,是無垢之那爛陀寺
傳下來的完整傳承,只有透過大論典,我們才能了解這個事實,才能避免前述的錯誤。
(....下略....)
>>>>>
[1] #1DCRArWv 提到:現今比丘和比丘尼戒律的傳承,事實上所有的別解脫戒律都是源自
於根本說一切有部(Mula-Sarvastivada),只是各自有一些許不同。西藏的出家僧也
是源自於根本說一切有部,至於比丘尼傳承目前只存在於中國、台灣、韓國和越南。
毗婆沙(有部)不是只有一個部派,而是包含18至2x部派,有部毗婆沙由根本四部分
化18部派,主要由戒律爭議如小小戒是否可捨,形成有部的上座部、大眾部等差別。
[2] 摘自:《宗義建立》洛桑卻佩格西教授 廖本聖老師翻譯
毗婆沙宗(有部包括十八部派)的根本四部,這四部的差異,並不是依見解(宗義)
做區分,主要是對於佛三藏裡面的毗奈耶典籍(律藏)的看法有所不同而區分的。比如西
藏所傳的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的傳統,對於比丘、沙彌律的規定,或說所要守的戒律、結夏
安居、解夏、僧服制定與製做,這都完全依照說一切有部的律來製作。但如漢傳、南傳有
其依據不同律的傳統。會有這樣的差異,主要是對律的看法、詮釋不同,所分出的差異。
(註:有部的根本四部,不是指四部宗義的四部,有部根本四部都屬四部宗義的毗婆沙。)
[3] 台灣已故道海長老(南投正覺精舍方丈)曾於民國八十七年應達賴喇嘛尊者邀請,至印
度達蘭沙拉羅布林上學院參加「比丘尼傳承研討會」。前幾年疫情前,於南印度色拉
傑寺院舉行的國際戒律研討會,現任正覺精舍方丈的果清法師亦帶領弟子前去參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