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佛教見解明釋>倉忠仁波切教授_四法印:一切有漏皆是苦
: 「苦諦」的定義:由(無明所攝的)業及煩惱之力所生的有漏蘊體。或是:由(無明
補充前文提到:「苦諦」的定義:由(無明所攝的)業及煩惱之力所生的有漏蘊體。
摘自:佛光大辭典(慈怡法師主編)_五取蘊(五蘊和五取蘊的差別)
「梵語 pañca upādāna-skandhāh,巴利語 pañc' upādāna-kkhandhā。又作
五受陰,即由取(煩惱)而生或能生取之有漏之五蘊。
蘊與取蘊之差異,謂蘊通有漏、無漏,取蘊則唯通有漏。」
=====
此處提到,「五蘊」和「五取蘊」的差異,五取蘊是五蘊,但五蘊不一定是五取蘊。
當說到凡夫(輪迴者)的五蘊,指的是五取蘊,又作五受陰,即由無明我執煩惱取受。
說到解脫者的五蘊,如佛的五蘊是無漏蘊,就不是五取蘊不是五受陰,不是由煩惱取受。
凡夫和佛聖者都有五蘊,各自都是依自己的五蘊安立,也就是凡夫和佛都有身語意。
那麼,凡夫和佛的身語意差別在哪?
1.凡夫的五蘊,是五蘊且是有漏(由煩惱取受)的五取蘊,屬於苦蘊(具行苦的本質)。
2.佛的五蘊,是五蘊但是已斷除煩惱取蘊而是無漏(淨除煩惱、煩惱涅槃了)的五蘊。
亦即,佛聖者的身語意是清淨的身語意,佛聖者的身行、語行、意行,並非如凡夫「
無明緣行」的隨無明轉,佛聖者的一切身語意諸行,是隨著沒有煩惱的慈悲與智慧而轉。
=======
由業與煩惱取受的五取蘊,以及斷除五取蘊之後的無漏蘊,二者的差別
凡夫要脫離取蘊的話,內心意識要斷除無明我執,才不會由無明我執的愛取而結生相
續取受下一世的取蘊。
脫離取蘊的脫離,不是說像是脫掉衣服那般,不是說好像有個常一自主的我從五蘊當
中脫離出去變成離蘊的我,變成有個不依蘊的我,並非如此。
脫離取蘊是指此世是輪迴的最後一生,斷除來世再有取蘊,亦即斷除輪迴,所以解脫
者的脫離取蘊,是斷除輪迴後有、斷除來世再有之意,不是說有個不依蘊安立的解脫者。
我們說凡夫的取蘊——有漏近取五蘊,近取蘊的「近取」,指近取因。
凡夫眾生由什麼近取因,引生異熟果報的有漏蘊?此處的近取因指心續中的業與煩惱
,由心續中無明我執的業與煩惱為「近取因」而結生相續取受的有漏蘊稱「近取蘊」。
例如,前世的我的心續中的能引業由無明我執之愛取的煩惱成熟,以此為近取因,感
得下一世,即此世的近取蘊;此世的我依著此世異熟果報的近取蘊,此世異熟果報的近取
蘊若是人道的蘊體,就安立我為人,是畜生道的蘊體,就安立我為畜生,六道隨一結生。
此世的我的心續中的能引業又由無明我執之愛取的煩惱成熟,引生來世六道隨一的近
取蘊;
來世的我依著來世異熟果報的近取蘊,心續中又由無明我執的煩惱與能引業引生後後
世近取蘊的苦蘊;後後世復依……,如此不斷取受後有取蘊的結生下去,稱為「行苦」。
達賴喇嘛尊者說苦諦的真實義是行苦,即「取蘊」的能取和所取不斷生死流轉之苦。
取蘊的取,說到了能取和所取的不斷輪轉:取蘊的能取,即無明我執所攝的業與煩惱
(此是集諦),取蘊的所取,即純大苦聚的苦蘊(此是苦諦)。
行苦就是苦諦與集諦之因果不斷的生死流轉,苦諦是由自果之因(即無明緣行之集諦
的能取)引生不由自主取受結生相續近取蘊的苦蘊(即純大苦聚之苦諦的所取)。
行苦即凡夫的相續當中,由內心所攝十二緣起支「無明緣行」(由無明我執的煩惱造
作有漏業行)成熟引生「純大苦聚」的苦蘊之生死流轉,即「無明緣行」所攝的「苦」。
佛教常說,起惑造業感苦,由無明我執煩惱造業成熟引生近取蘊的苦蘊,復依近取蘊
的苦蘊再起惑造業引生苦蘊,如此後有不斷結生相續,不斷再取受後有取蘊的生死流轉。
凡夫心續中因無明起惑造業感苦,苦諦是果,能生苦蘊的因,即業與煩惱的集諦。
集諦的業與煩惱二者當中,業來自煩惱,由煩惱造有漏業,追溯煩惱的根本是無明我
執,因為無明我執愚癡的顛倒執取,非理作意產生貪、瞋等一切煩惱,由煩惱造有漏業。
因果上,要斷除果,必須從因上斷。所以要斷除來世苦蘊的果,要從因上斷,即根本
上要斷除無明我執,才能斷除由無明我執的煩惱與能引業不斷引生再有結生相續的取蘊。
《釋量論》:「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定不發芽,如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
不能發苦芽故。」
心續中若有無明煩惱,則會再新造有漏業,且由無明煩惱成熟有漏業引生苦蘊的果報
;反之,若心續中已斷除無明煩惱,則不僅不會新造有漏業,且雖然尚有無量舊業,但是
舊業缺煩惱的助緣不再引生苦蘊。
例如阿羅漢的內心意識已斷除無明我執的顛倒執取,對於我與我所不再有無明我執的
顛倒趨入,所以阿羅漢捨壽後,不再有無明我執的愛取成熟能引業引生後有來世的取蘊。
阿羅漢的心續中,已斷除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斷除了三界的貪愛,何以故?
心續中已斷除緣自相續的我與我所的無明我執,故沒有無明我執於我與我所產生的愛取。
既然意知相續當中已斷除了無明我執,所以阿羅漢此世是最後一生,當他此生捨壽後
,不會再取受三有(三界)的後有來世,斷除再有取蘊而脫離取蘊,也就是斷除了行苦。
阿羅漢的意識是已斷除了煩惱的無漏心(無漏蘊),依無漏心(無漏意識)安立的阿羅漢
是解脫者,不是說有個不依蘊安立的解脫者,解脫者是依其無漏蘊(如無漏意識)而安立。
>>>>>
[1] 前文仁波切提到,蘊體可分色、受、想、行、識,五蘊
再次補充,心(覺知)也是蘊,例如說識蘊心王,心王也是蘊,不是只有身體才是蘊
,身體只是五蘊當中的色蘊,五蘊當中受想行識四蘊不是身體,受想行識是心(覺知)。
五蘊當中,只有色蘊是色法,其餘受想行識四蘊是心,受想行識四蘊是無形無色的心。
[2] 有漏業是內心所攝,不是身體,例如,色界沒有欲界身體,色界眾生無男女根,但色
界初禪、二禪..乃至無色界有有漏業,內心無明我執未斷會造有漏業即煩惱染污的業
《大智度論》:「佛十八不共法...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佛的
身語意三業是清淨無漏業,佛聖者內心意知已斷除無明煩惱,不會造煩惱染污的有漏業。
[3] 達賴喇嘛尊者:「輪迴與涅槃也安立在認知(我們身語意的意知)上,被煩惱控制的
心續(被無明我執的煩惱控制的意知相續)可安立為輪迴,而當斷除煩惱後,心續上
的煩惱被斷除後的離繫部分(意知相續上遮遣煩惱的滅諦)就安立為涅槃(解脫)」
如一位阿羅漢向的補特伽羅,內心意知正對治最後一分煩惱之後,下一剎那斷盡煩惱
證阿羅漢果(成為解脫者),這位補特伽羅阿羅漢聖者的身語意當中,內心意知成就了斷
除煩惱的無漏心(意知獲證止息無明煩惱的滅諦),他就能說「我生已盡,不受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