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fodizi.tw/qt/qita/15199.html
為什麼要安住空性,佛法是先安住再調伏,因為你安住錯誤,你的心就向外攀緣,修行先
找到生命的立足點,安住在清淨的本體,才能夠依體起用。所以安住空性,不隨妄轉,是
很重要,我們不能夠跟妄想,面對面的起衝突。
這個是佛陀大智慧,就是說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妄想是生死的根本。但是你怎麼面對它呢
,你不能跟它硬幹,你不是它的對手,佛陀告訴你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太重
要了。你要從根把這個妄想拔掉,你本來就沒有妄想,佛陀這一招太高了,安住空性就是
站在沒有妄想的角度來面對你的妄想。
諸位你還記得嗎,你從什麼地方來,你還記得嗎?我們離家太久了,在外面流浪太久了,
我們來自於同樣一個家,就是清淨本然的心,只是我們在輪迴當中,打了太多妄想了,打
到我們每一個人都互相不認識了,現在是該回家的時候了。
所以,諸位要知道,修行真的有快慢,如果你掌握一個錯誤的方法,你就很辛苦,我講實
在話人生短暫,沒有讓你太多的時間去那邊嘗試,try and error 沒有時間。最聰明的人
就是趕快掌握祖師大德、佛菩薩的傳承,掌握一個清淨的道法,趕快上去。因為大家煩惱
都差不多,無量劫來打了那麼多妄想,大家都差不了多少,成功失敗就是,誰能夠掌握那
個道,菩提道,這是關鍵啦。
他之所以能夠成功,不是他的妄想比我們少,不是,是他掌握一個正確的思考模式。這就
是為什麼我們要花很多時間來學習經典,佛陀出世,他一定有事情要告訴我們,否則佛陀
不會出世,佛陀出世不是只是顯神通而已,他一定有什麼事情想告訴我們,他才會出世的
。
所以佛陀滅度的時候,把道法放在經典裡面,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這句話的最後的
總結,就是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
障;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這個就是安住現前一念心性,《楞嚴經》給它
一個非常漂亮的名字叫做正念真如,其實就是安住空性。這個概念在你臨命終太重要了,
臨命終的時候,我們過去生,我們今生所打的妄想,都可能會現起,會去刺激我們的佛號
,這個時候誰能夠保護佛號呢,只有這句話,安住空性。
你本來就沒有妄想,你這樣一想,妄想就沒有力量了,因為它的根被你斬斷了。所以諸位
我們遇到煩惱的時候,不是馬上對治它,你不是它的對手,你遇到煩惱,你試試看先念三
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本來沒有煩惱,你念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念三遍,你試試看,
那個煩惱的力量完全被你崩潰了,你再提起佛號試試看。
所以我們要先放下妄想,你才能夠面對妄想,再去對治妄想,是這個意思,這個是很重要
的大乘的概念。整個《楞嚴經》的思想,都在講這個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本來就清淨
,這不是外來的,是你本來就清淨的,知真本有,妄想本來就沒有,這是我們本來面目。
==============================================================================
感謝法師開示...
個人經驗來說 實際遇到事情怕到不行的時候 用的時候就這樣 先提空觀 再念佛
空觀具體我喜歡用的是提 緣起性空 或是 提禪宗的 痛苦的是誰? 返光自照
有時候也會用四念處的觀...四念處的觀是一直在用的
在自身相對安穩的的時候可以增加因緣上的法 例如我去志工或去新的上佛學課
在自身感到不安穩的時候就學過的法先抓好 定課抓好 事情還是做 讓業風吹
被吹到很不穩的時候 去確定穩定的道場走走 見見師兄師姐 也不是馬上跳下去
處理因緣 而是把心安住在佛法的場上
在人事上具體出現過什麼變化 就個人不好意思講 看到文章還是留點話 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