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在理上你大徹大悟,在事上你還得漸修。我們六祖大師,他講
經不識字,你得先給他念一遍,但是他能跟你講,講得非常深入。你雖然認得字,但你不
會講,講不到他那麼深奧。他雖然不認字但他會講,但他必須人家先給他念一遍他才講,
這就是「理雖頓悟,事須漸修」,沒有善巧方便,沒有神通妙用。
我心裡想,六祖已經大徹大悟了,為什麼還在獵人堆裡混了十五、十六年避難?說明了「
理雖頓悟,事須漸修」,他雖然頓悟,卻沒有產生妙用——「理雖頓悟,事須漸修」。所
以雖說是明心見性了,是否就成佛了?不錯,理上成了,事上不顯妙用。學《華嚴經》,
《華嚴經》這些例子很多——五明菩薩,為什麼要學五明?工巧明,哪樣工巧你不會,你
就是不懂。
這個問題我跟以前老燕京大學的教授,叫李恩澤教授——是個老教授,這個我跟他講,他
講得頭頭道道,佛經他全都能講,也能懂。我跟他散步,我住在北海公園,泥水匠在那兒
砌牆,我說:李老教授啊,你去拿塊磚給我砌一砌。他說不行,我不會。大學教授你只在
理上行,就是砌個磚、修個牆,你那個時候刀一拿,就知道你內行不內行。因為你沒學過
,每一門的技術你不學就不會。因此我們學教義的人,理上明白了,事上要鍛煉。哪一門
你沒學,哪一門你就不會用。
為什麼在《華嚴經》上說五明菩薩要學工巧明?你想到社會利眾生,你沒有工巧明你利不
了。這個就是:宗旨是無相的,但是菩薩的智慧還得有方便善巧啊。它從無相而起的,不
住方便善巧。把一切法看成「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就是方便善巧的「方便」。
所以,我們參入無生理的道友們,理上我們能夠頓悟,事上我們要漸漸地修。
明理有幾種,有證得的,有學得的。證得的就是我們一坐幾十年,豁然貫通;一件一件事
物去學,歷練明白的,這樣子叫「五明菩薩」。開悟起修,那成道就非常地快。頓悟像善
財童子。在《華嚴經》上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生歷練。一個善知識沒參到,那個善知
識所具足的你就不知道,所以必須一位一位、一位一位地參,參到最後文殊菩薩才叫他參
普賢菩薩,才入普賢行。普賢行門是無量無住的方便善巧,這個方便善巧是宗旨上無相而
來的。
出處:http://m.fodizi.tw/qt/mengcanlaoheshang/26129.html
一般人學佛因緣:
受觀音菩薩救苦感化,
學地藏菩薩報恩孝行;
行普賢菩薩十大願行,
入文殊菩薩圓融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