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q23123 (阿晃)
2024-10-17 08:28:18有了利他的心,才可能有菩提心。
一般來說,如果對諸位大德的論典進行詳細分析,就會清楚地認識到大乘道所攝的一切心
均是發心。
若對各大經典、藏漢高僧大德的論典詳詳細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經論中提及的有關大乘
的一些心態,全部都是發菩提心。
比如說,大乘的積累資糧、信心、悲心,還有利他的任何行為,全部包括在菩提心當中。
這個教言充分說明瞭,我們無論修顯宗還是密宗,如果相續中沒有菩提心,就不屬於大乘
。
以前格魯派也有一些類似的公案:有位修大威德的人,由於最初的發心不正,後來變成一
個鬼神;有一位修喜金剛的大德,也因為當時的發心不夠,最後獲得了小乘果位,而沒有
成就密宗的果位。
可見,修大乘法的任何一個發心,全都可以攝在菩提心當中,反過來說,菩提心遍及大乘
的所有行為和發心,如果沒有利他的心,那就不是大乘法。
當然,菩提心有不同的解釋方法,《大菩提心經》中說:菩提心是如虛空般無有相狀、本
來光明的心。這是從認識心性本體空性、本來光明的角度來講的。
從世俗菩提心的角度講,只要是菩提心,肯定有利他的心。當然,利他的層次有所不同,
一般來講,母親對兒子的關愛雖然屬於利他,但不是真正的菩提心,菩提心的利他範圍相
當廣,這種利他所攝的一切心、一切行為,才屬於大乘的發心。
而在此場合的發心本體,正如《現觀莊嚴論》中所說:彌勒菩薩雖然還沒有來人間成佛轉
F輪,但在兜率天已經給人間賜予了教言──《慈氏五論》,或者叫《彌勒五論》,其中
的《現觀莊嚴論》是這樣說的:“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意思前面也講過,發菩提
心的本體是什麼?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這個希求心
才叫做真正的菩提心。無論願菩提心還是行菩提心,都不會超離這種利他的心。
我們應該詳詳細細地觀察自相續,看看自己有沒有利他的心,有了利他的心,才可能有菩
提心。
當然,作為一個凡夫,自私自利的心全部滅盡可能有點困難,但只要盡量減少菩提心的違
品──執著自己的我執,盡量與執著自我作鬥爭,當我執越來越少的時候,利他的心才會
越來越提升。
很多大德的菩提心教言中一再強調,對我的執著就是菩提心的違品,因為我執特別強烈的
話,就不可能有強烈的利他心。
那麼,我們在發菩提心的時候,有沒有自私自利的心呢?應該是有的。以前噶當派的大德
經常有這樣的比喻:好多人陷在泥坑當中,有一個人特別想救旁邊的人,但他自己還沉在
泥坑裡面,救他們沒有能力,所以他全力以赴想要解脫出來,目的是什麼?不是自己想解
脫,而是為了救身邊這些人。
當然,自己陷在泥坑中,沒出來肯定不能救人,所以,他想盡一切辦法先讓自己出來,然
後再救他們,到了那個時候,才具足了利他的力量,否則根本沒能力救別人。所以,出來
的主要目的不是自己獲得快樂、自己獲得解脫,而是要救別人!
敬摘錄於 索達吉堪布《入行論廣釋》
回向偈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https://i.imgur.com/n6BIrJa.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