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憨山大師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 6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5-02-12 11:05:46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
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此普眼請問漸次之行,以釋圓照清淨覺相之義也。由前文殊章,直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普賢章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此乃頓悟一心
,當下頓証,不涉途程,不假修行。但一知字而已。此是上上根人,方能了悟。奈末世眾
生,上上根少,中下者多。若不修行,則長住生死;若修行無正方便,則無門可入;若無
漸次,亦難頓悟。故問:思惟乃初心止觀下手功夫,住持乃安心之法則。總是開悟之方便
也。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
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此重請必要方便思惟者。以初心必假正方便入門,然後乃可得正思惟,且以方便為急,故
結請方便也。假說者,於無方便中說方便,故為假說耳。按後答文,初依奢摩他持戒安坐
。乃正方便。恒作是念,止觀雙運,乃正思惟,非幻不滅乃安住。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乃開悟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虔誠。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
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誡聽。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當機默佇。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此總答問意也。普眼雖問修行漸次思惟住持等,然主意單問離幻初心方便。故佛答以修行
捷要,只是以正念為最初下手工夫。故云應當正念。然正念者無念也。故凡起心動念,在
圓覺體中皆為幻化。意在一念不生,則諸妄自滅,故云遠離諸幻。以前云種種幻化,皆生
如來圓覺妙心,故須離念,乃得相應。論云,離念境界,唯証相應故,此以為最初方便也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此示離念之方便也。梵語奢摩他,此云止也。然修行必以止為首者,以眾生向認妄想攀緣
之心。念念生滅,無暫停時。今欲一旦離念,豈可得耶。故先修止行,以為最初工夫,為
入禪之方便也。所言止者,按天臺止有三止。謂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以
此三止為前導。然後可入空假中之三觀。今經之止,但是體真止也。若修此止,先得將身
心內外一齊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則諸想歇滅,內外一空,即此空處,便能
體合真心。妄想不生,則念自離也。故以止為正念。若正念現前,則諸妄頓滅,故云遠離
諸幻,以此為入禪之切要。學者應知堅持禁戒者,此正楞嚴三漸次。先持四重,皎如冰霜
,故曰堅持。宴坐靜室者,以行人向在動亂境中,非宴坐不能攝心,以此証之,既不動作
,則單修體真止耳。然必安處徒眾者,非要多人,但取同見同行,為依止抉擇,使行易成
耳。
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
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
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忘有六根,
此示入觀之方,以答漸次思惟之問,先示假觀也。今普眼漸次方思惟之問,蓋因文殊章云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且云知是空華,即為輪轉,又云知幻即離,不
作方便。是乃頓悟頓証,第恐中下根人,不能頓入,故有此請。世尊先示修止,為前方便
,今示入觀,正答思惟之問。先示假觀之方,初教觀身,次第分析,然後觀心。此示漸次
之方也。然觀亦有三,謂空假中。今依楞嚴如幻三摩提,乃示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假入中
。正顯修心之漸次。此先觀身如幻,故為假觀。三觀圓具一心,總釋前知幻即離一知字。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此示觀心之方便也。六根為內,四大為外,即所造六塵。以根塵和合,識生其中,故云合
成。妄有下示心假也。謂現前之心,乃妄想耳,非真心也。何以知之,以是六識攀緣前五
塵落謝影子,以緣氣聚積,似有假相,乃是妄想影子,假名為心。以眾生日用,但認此假
影為心耳。今觀此心,離塵無體,苟不認假為真,則妄想自消,即妄想消處,不求真而真
自復。故云。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
竟無有緣心可見
此示假觀之成功也。前云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若但知幻即離,不能頓離,故教先觀此
身四大是假,各歸散滅,內根既無,則外亦無塵可對。根塵既消,則緣心亦滅,此心亦假
也。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此示從假入空觀也。謂以觀照根塵識三,俱已消滅,然所觀既空,則能觀亦泯,故云幻滅
亦滅。以前云知虛空者,既空華相,故觀照亦不立。此則能所兩忘,對待斯絕,唯一圓明
清淨真心,故云非幻不滅,覺心不動,清淨乃空之異名,故云空觀,鏡喻可知。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此從空假入中道也。初云皆依圓照清淨覺相,但是一心,故名中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