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要離題 所以特別發一篇文好了
說真的 雖然我自己也是ACG重度玩家
但是拜託玩ACG的人 真的不要自己想像的小世界裡 這樣真的很(ㄜˇ)宅(ㄒㄧㄣ).....
我用1.6M的高性能實驗室機器人展示二足步行的研究成果
延伸到18M巨大機器人的可行性
結果 有人就自動腦補成"等比例放大" 而且還非常堅持這個說法
用常識想都知道 不同尺度的機械 機械結構會不同
而我在推文第7句 要用結構力學來修正 也就是機械結構會重新設計優化
然後 開始有人只活在自己的世界 不斷鬼扯材料力學了 說什麼放大後應變力問題
好啦 確實有這麼一回事啦 材利這確實是個考量沒錯
直接給你們 民間隨手可得的台製建築鋼筋 SD42
光是降伏強度(強韌度)就 4.2T/cm^2 還不提超額強度有6T+
如果是航太用的鋁 鈦 鎂合金 那又是另一種黑科技了
就算是10T的機器人 普通鋼筋只要3cm^2不到的鋼骨 就可以直接輕鬆吊起來
你一個18M的機器人 骨架會小於10cm^2嗎?? 完全沒可能吧
10cm2超小根的喔
怎樣都是小兒科 材料強度根本就不是問題
口口聲聲質疑他人對於材料強度的認知問題
卻連現實中最基本的工程材料強度都不知道
我是不知道板上有多少人自稱學過材料力學啦
但是 這麼基本的"工程常識"
拜託不要讓我這個沒念過機械的門外漢 還特地去查資料來打臉
我知道的可只有 [鋼筋的強度可以輕鬆的實現10T以上] 而已喔
你自己想想看 電梯/吊車鋼纜能承受多少重量
就應該要馬上知道鋼筋有多少強度了
這種基本程度的科學聯想/舉一反三是常識好嗎
另外 我在說結構力學 一堆不知道有沒有念過力學的 一直不斷在跳針材料力學
阿 材料力學就是沒問題阿
而且 真的有人知道 材料力學&結構力學之間的關係嗎??
雖然是非線性 但材力和結力是乘法關係 兩者關係相乘積之後 才會是最終應力極限
就是 不管是提升"任何一方" 都可以提高極限強度
而相對的 破壞任何一方都可以毀滅結構 不管你另一邊材力有多厲害
相同的工法 木造大概能蓋到7層(大約是木造上限)
但是RC 卻可以蓋到100F+(馬來西亞雙峰塔 史上最高RC建築
而SLC的極限在哪 沒人知道(攤手
這就叫做材料力學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極限
而什麼叫做結構力學
台南大地震誰不倒 只有唯冠倒下來 就叫做結構力學 標準的負面教材
正確的結構力學 會帶你飛上天
不正確的結構力學 會帶你下地獄
結構力學就是這麼屌 連紙橋都可以開上車!
而我在說結力 且材力明明就不是問題
一堆念材力的不知道是在班門弄斧什麼 一直非要跳針到他們的世界
一整個就是自顧自的 自說自話講不聽 難怪玩ACG的會容易被人歧視
就是因為有你們這種只活在自己世界的人造成的阿......
然後
我沒說的東西`沒說過的話
一直不斷的有人幫我自動"腦補" "戴帽子"
一整個就是活在自己一廂情願的世界中 噁心的要命
我說機器人放大到18M 然後就有人堅持認定成"等比例放大"
夭壽 哪來的等比利阿
如果是等比例放大 幹嘛還要用到結構力學阿~
講極端一點 我甚至連是 "2足 4足 輪車 還是履帶" 都還沒指定好嗎
如果是後兩者根本是作弊 沒有難度
我說 紙橋承重100KG+(誤植為A4尺寸) 就有人自動腦補 "用一張紙實現"
拜託 真的不要"一廂情願"好嗎
別人沒說過的話 不要隨便腦補
講都講不聽 真的很噁心耶
難不成
你們碰到女生跟你們打招呼問好 就會自動腦補成女生對你有感嗎??
拜託 少噁心了 這種人真的非常宅!
而且 如果在實驗室中 動不動就用這種腦補的方法在做事
在MEETING時不會被電爆嗎?? 我很難想像耶
另外 有些人的基本學識素養低落也真的是很困擾
提到跳躍的問題
結果有人扯噴射火箭
拜託拜託
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運動行為好嗎
跳躍/彈簧發射 一般火藥子彈
是靠著瞬間且短暫的"瞬間"加速行為累積動能後
之後僅靠著慣性動能與位能之間做功交換
而噴射火箭則是有靠著噴射引擎 持續不斷的"持續做功"
靠著噴氣反作用力來持續不斷的抵抗G力 並且緩緩離開地球
(沒錯以地球尺度來說是緩緩)
難道有人以為
火箭發射後就直接達到"脫離速度"(或稱第二宇宙速度) 然後靠慣性離開地球嗎??
別扯了好嗎 原理根本"完全不一樣"好不好
脫離速度有10km/s 跟隕石一樣快好嗎
瞬間做功 V.S. 持續做功
然後居然跟我說 兩者相同.....
拜託 自稱二類組耶 而且這可是國中物理的程度耶
竹蜻蜓根吹箭 會是一樣的原理嗎.....
玩ACG的不要讓人覺得連國中都沒畢業好嗎.....
我可不想也一起被當常是笨蛋
-
總結
1. 拜託不要一相情願活在自己的想像世界
想打臉別人就提出科學數據 不然就是我打臉你
2. 不要動不動就腦補別人沒說過的話 這真的"非常噁心"
3. 自己專業內的基本常識請顧好 不要連業內基礎都搞不清楚
會讓業外的人非常困擾
4. 請確保自己有國中程度的基本學識
-
附註
巨大機器人 真正的技術障礙叫做"出力" 這是發生在電機領域的障礙
現階段
還沒有哪一個馬達或是動力系統 能夠同時滿足巨大蘿蔔所需的扭力和轉速
這才是真正的障礙
不是轉速不夠 就是扭力不夠 而且動態響應也非常差
所以巨大蘿蔔確實可行 但只能慢慢走而已 非常非常的慢慢慢慢........1
所以 我一開始就強調 如果只是"會動會走"
世界上還沒有哪個馬達 可以讓蘿蔔飛天遁地的
而燃料引擎就更不用說了 內燃機扭力超弱的!!
※ 引述《JeremyJoung (J.J.)》之銘言:
: 我是念電機+資工的 雖然是主攻計算機組
: 不過這方面的基本理論我基本上都還算懂
: 直接先講結論好了
: 可實用化的鋼彈全視角 確實是比單純讓一台18M的機器人移動還要困難不少
: 這點是確定的
: CPU阿 攝影機數量阿 幀數問題阿 什麼的$$問題都不提
: 最基本的 取景角度 & 動態遮蔽問題
: 這兩點確實是演算法無法處理的障礙
: 第一點動態遮蔽
: 很多人拿當前實驗室中的靜態技術來套用在動態應用上
: 但這是根本性的錯誤
: 動態遮蔽有多麻煩 要從靜態遮蔽開始講起
: 最簡單的 你把GOOGLE街景轉到"腳底下"去看看
: 基本上是"完全"看不到(報告長官 完全沒有畫面) 而且GOOGLE也不讓你轉下去
: 因為這就是遮蔽
: 下方的視覺很要命的被GOOGLE汽車的本體給遮住了 所以根本看不到
: 就算是靜態的理想環境 都會有腳底的視覺死角了
: 除非你是顆浮在空中的鋼球(還不可以著地喔)
: 所以更別說是複雜的動態環境
: 動態修圖要修到讓鋼彈不管怎樣在戰鬥中怎樣的舞刀弄槍
: 手腳永遠都不會"入鏡" 這真是神一般的去背技術 完全無法想像
: 這種程度的演算法 目前至少還超前個2-30年跑不掉
: 更不用說用X光 或是紅外線什麼的
: 說這種話的人 根本連電磁波的穿透特性為何都不曉得
: 更別說是X光照片的"成像原理" 這是根本的錯誤
: 唯一有可能方法的是脈衝成像 白話講就是超音波
: 不過掃描速度有點兩光 在太空中無法用脈衝也是有點困擾
: -
: 另外 多重攝影機的全景拼貼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
: 在有景深差異的環境下的視角變形
: 先不討論360度 那太難了 只討論正面攝影的問題
: 直接舉例
: A
: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