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nm525 (天地不仁)》之銘言:
: 簡單來說就是,追求文本的原意是徒勞的,文本的意義是開放的,讀者在閱讀的當下,就是
: 一種再創作,讀者在閱讀過去人寫的文章,不需要去追尋作者本來的意義,可以以自己的想
: 法去詮釋
: 100萬個讀者就有100萬個哈姆雷特
: 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吧
: 作者之死對於我這樣子的讀者來說
: 是很有吸引力的一種思考模式
: 他把讀者加入了作品之中
: 讓我有了一種參與感
: 那麼,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待這種思想的
像這樣?
作者也答錯!馬世芳文章入學測題 答不出正解好氣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68378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今年大學大學學測國文科閱讀題組28至30題,改寫音樂評論家馬
世芳〈煙火與火熖的種子〉文章,讓台灣流行樂壇教父羅大佑PK大師李宗盛。事後馬世芳
發現自己的文章被大考中心引用,但在這3題的閱讀測驗中,他把自己的文章讀得都頭暈
了,還是有2題選不出「正確答案」,讓他有點氣惱,還希望考生來教導他作答的「正確
」方式。
馬世芳今天凌晨在臉書上表示,他的文章變成學測考題,極可能從此被一整代考生討厭,
不只應屆考生,還有未來要做考古題的一屆屆準考生,他並不覺得這是一件得意的事。馬
世芳說,作品發表之後,解釋權就不再只屬於作者自己,這道理他明白,不過這3題閱讀
測驗,除了第3題他很有把握,前2題左看右看,都選不出「正確答案」,讓他有點兒氣惱
。
直到看到題目解答,馬世芳才了解出題老師的思路。馬世芳說,閱讀測驗的答案,判斷的
依據僅限於「摘錄的這段文章」,這段文字沒提到的,就等於不存在,所以「這段文字」
沒提到羅大佑歌詞關於「生命內在的惶惑」,還把「生命內在的惶惑」和李宗盛連在一起
,這就變成「專屬於李宗盛」的描述,而不能夠屬於羅大佑了。不過,馬世芳認為,羅大
佑是把「生命內在的惶惑」寫得最好的作者,羅大佑的「將進酒」、「光陰的故事」、「
耶穌的另一個名字」、「家」等等許多歌,都是這個題材非常厲害的示範。
遇到第2題,馬世芳還是被難倒了。他說,C的敘述說羅大佑有校園民歌的文藝腔明顯有誤
,可以排除,但他認為A、B、D的敘述都很恰當,如果是李宗盛和羅大佑的老樂迷,這2題
應該也和他一樣,很容易答錯。
馬世芳指出,這樣的考試方式能否引起同學對羅大佑和李宗盛的作品興趣,或能讓同學對
那個時代的流行音樂風格與內涵有更生動更具體的想像,他不得而知,「或許很多考生都
能教導我做這兩題閱讀測驗的『正確』方式吧?」
====
閱讀測驗的文章的作者如果還活著就時不時有這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