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後一篇了
仔細想想,AL除了美國有出個F-15和F-18
其他全是日本戰術機
好像根本沒必要寫這麼多篇啊......
《日本帝國》
在開始講日本帝國戰術機之前,需要先講解一下日本帝國的軍事體系。
日本帝國的軍隊可分成「斯衛軍」和「帝國軍」兩大體系。
前者成員主要來自貴族子女,負責守護大將軍等貴族要人。
後者成員則大多來自平民,負責防衛日本國土和支援友邦。
由於兩方戰略目標不同,後勤系統也有落差,所以對戰術機的需求頗有差異。
1.「F-4J / 77式 擊震Gekishin」
https://imgur.com/WF9nEZh
‧F-4家族一員,日本帝國戰術機技術的濫觴。
‧和其他F-4型號相比,為了使用日本特產的74式長刀進行改造,並強化了軀幹骨架。
(日本戰術機對肉搏謎の執著的開始)
‧尷尬的是,由於零件被優先送往戰況吃緊的歐亞戰線,日本帝國遲遲拿不到自己下單的
F-4,使得那些特地出國深造的技術人才,有一年多的時間都只能對著已經送到機庫的
74式長刀乾瞪眼,除了磨刀之外什麼也不能做。
‧遠赴海外支援中共期間戰損驚人。
‧歐美網友在評價F-4系列慘痛的戰績時,時常借用「Gekishin」這個名號,半開玩笑的
稱呼F-4系列為「GekiShit」。
‧負責的三大重工「富嶽」、「光菱」、「河崎」,對應現實中的速霸陸、三菱和川崎。
2.「F-4J改 / 82式 瑞鶴Zuikaku」
https://imgur.com/a9160BO
‧日本帝國首次嘗試自製戰術機。
‧號稱準二代,其實只有1.5世代。
‧城內省看到帝國軍有新玩具後,跑去找三大重工,吵著要他們也給自家斯衛軍變一個。
‧問題是這時三大重工已經被擊震搞到焦頭爛額了,根本沒餘力去研發新型機。
‧後來在「肉搏性能絕對優於擊震」這個前提下,斯衛軍同意了三大重工提出的折衷方案
,讓他們用擊震改良版作為斯衛軍的第一款戰術機。
‧最後的成品就是82式「瑞鶴」。
‧吸收了來自歐洲戰線的肉搏戰數據,減重20%、引擎出力加大10%、重新安排了裝甲模組
,還增設了光線攻擊預警系統。
‧因為有不少霸王硬上弓的亂來改造,生產保養比擊震來的困難,機體壽命也降低了。
不過對總是在國內當家裡蹲,後勤穩定的斯衛軍來說,這種程度的缺陷問題不大。
‧西元1986年,在技術人員和衛士的努力下,奇蹟般地在演習中擊敗F-15C,促使帝國政府
決定繼續走國○國造路線,保留自製戰術機的「耀光計畫」。
‧外傳「TOTAL ECLIPSE」中,女主角篁唯依與斯衛軍同僚駕駛此機體保衛京都。
最終小隊全滅,只剩下她一人被及時趕到的友軍救下。
3.「F-15J / 89式 陽炎Kagerou」
https://imgur.com/ej1uv9x
‧西元1983年,日本帝國啟動了國○國造的「耀光計畫」,但是一直沒有什麼進展。
‧主要的問題在於國防省開出的性能要求實在太過驚人。
‧明明在計畫開始的1983年,連第二世代鼻祖的F-15都還沒出場(1984年服役),國防省卻
開出了第三世代等級的性能要求。
‧國防省:「就照這個條件去做吧YO!」
三大重工:「做得到才有鬼啦YO!」
‧幸好有1986年的演習戰讓高層意識到技術差距,使他們決定暫緩計畫,先訂購一批F-15
給三大重工當惡補教材,彌補與他國的戰術機世代落差。
‧雖然一開始為了學技術沒有改造,不過在研究完之後,毫不意外的進行了配合74式長刀
的肉搏戰改造,成為了日本特有的F-15J。
‧外傳「The Day After」的主角龍浪響駕駛過此機體。
4.「Type-94 / 94式 不知火Shiranui」
https://imgur.com/MniqFif
‧日本國產第三世代戰術機,也是最早投入實戰的第三世代戰術機。
‧在經過F-15的補課,和吸收歐洲提供的技術支援後,耀光計畫終於得到成果。
‧考量到巢穴中作戰補給不易,不知火刻意拉高操作系統的敏感度,確保每一發子彈、
每一滴燃油的價值都能在衛士手中最大發揮。
‧雖然用意不錯,但相對的上手難度變得非常高。
‧外傳TOTAL ECLIPSE中,負責不知火貳型試飛的勇哉和塔莉莎,都抱怨過不知火操作系統
那高到莫名其妙的敏感度,勇哉甚至對日方人員直言這機體是破銅爛鐵。
‧日本國內同樣也擔憂以擊震受訓的衛士無法適應,所以將不知火部分性能降低,改裝成
新一代訓練機「97式 吹雪Fubuki」,避免開慣第一、第二世代機體的衛士,換裝不知火
後直接被那高機動性搞死。
https://imgur.com/c024hVe
(吹雪同樣也被勇哉評價為破銅爛鐵,一直說搞不懂日本人為啥敢給新兵開這玩意)
‧可靠性和性能都非常出色,但過於壓榨機體潛力的設計,導致幾乎沒有升級餘韻。
‧MUV-LUV系列最常出任主角座機的機體,出場率也非常高,除了「Schwarzesmarken」、
「The Euro Front」等少數例外,堪稱無役不與。
5.「Type-00 / 00式 武御雷Takemikazuchi」
https://imgur.com/djhSLWv
‧第三世代戰術機,名稱來自日本神話中的建御雷神。
‧1992年,城內省為了得到下一世代的戰術機,開始「飛鳥計畫」。
‧雖然很想按照慣例找三大重工,可是對方手上還有不知火的研發,完全空不出手。
‧於是城內省退而求其次,讓三家中負擔最輕的富嶽和另一廠商「ONDA」聯手,靠著耀光
計畫的數據進行新機體研發。
‧問題是,城內省機掰的程度比起國防省有過之而無不及,不但開出比不知火更高的性能
要求,還設下必須在1997年以前完成了門檻。
‧富嶽 & ONDA:「根本不可能做到嘛!」
‧開發組只好直接沿用了不知火的骨架,把重點放在裝甲和武器等外部配備。
‧即使省工到這種程度,武御雷還是拖到了2000年才正式服役。
https://imgur.com/QElkHUQ
‧完成的武御雷成了日本帝國肉搏美學的經典體現,不僅同時裝備高出力引擎和高敏感度
的操作系統,還在全身上下27處部位裝上刀片,其他戰術機慣例的前臂戰術刀刀鞘,也
被改良成類似袖劍的武裝節省拔刀時間。
‧極端的設計也使武御雷不論生產、整備、上手都難度極高,除了全員菁英又不怕沒補給
的斯衛軍,幾乎沒什麼部隊能用。
(所以某個小隊拿到武御雷不久就能衝巢穴還挺神奇的)
‧帝國軍也曾想要武御雷,但在聽過這些缺點後就放棄了。
‧武御雷根據駕駛員出身不同,由低到高會分別塗裝為黑色(C型)、白色(A型)、黃色(F型)
、紅色(同為F型)、藍色(R型)、紫色(政威大將軍專用R型)。
除了顏色不同之外,性能也會隨著駕駛的地位越來越高。
‧這種奇怪的配置是出於士氣的考量,希望帶頭衝殺的領導者能激起士兵的勇氣與信心。
‧可是這樣設計,不怕領隊機一倒就軍心崩潰嗎?
‧1998年京都防衛戰,在高層許可下四架還在測試中的武御雷出動支援,並救出篁唯依。
‧櫻花作戰是武御雷首次海外部署,在這之後,由於在巢穴中優異的作戰性能,使聯合國
開始考慮採購武御雷。
‧開發者之一的ONDA...嗯...這在台灣應該不會有人聽不出來是影射誰吧...?
6.「Type-04 / 04式 不知火貳型Shiranui Second」
https://imgur.com/o0t7f0n
‧在升級方案「不知火壹型丙」因為巡航時間和維修成本被放棄後,日本帝國開始尋求能
升級不知火的方法。
https://imgur.com/LR5DT5i
(不知火壹型丙)
‧之後國造派提出美日合作的「XFJ計畫」,想藉著美國的技術力升級不知火,同時把美國
的技術光明正大A回日本。
‧關於XFJ計畫詳情請參閱外傳「TOTAL ECLIPSE」。
‧XFJ計畫完成後,日本開始量產不知火貳型,並升級現有機體,在2004年正式服役。
https://imgur.com/zDN0w6M
(櫻花作戰後的不知火貳型,身後是在櫻花作戰中首次出現的光線要塞級)
你們這群陸軍馬鹿整天拿海軍的名稱來用,要知恥阿ONDA應該是HONDA吧
作者:
Satoman (沙陀曼)
2021-10-25 11:54:00陸航的名字也挺率的,飛燕、疾風、鍾馗、吞龍
作者: cloud50266 2021-10-25 13:17:00
看完這篇才意識到日本戰術機的設計真有夠瘋狂的...對了,篁唯依、勇哉這些外傳角色有被交代他們的後續發展嗎?
說真的把TE角色塞櫻花作戰的劇情感覺很糟糕...硬要加戲弄得好像沒有勇哉.作戰就會失敗的那種吹捧法...